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4:28
文档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中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
推荐度:
导读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中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

    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风流道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崔致远《鸾郎碑序》记载:“国有玄妙之道,日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干太子之化也。”风流道不仅自身包含有儒教的“忠孝”、道教的“无为”、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从而与三教相通,显示出文化上的包容性,而且和道教一样强调“无为”,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调和性。而花郎道中的风流精神则能显示人在心身两方面与自然的亲和性。“或相磨于道义,或取乐于歌乐,游娱山水,无远不至。”花郎道使人间生活的自然化,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但是,古代朝鲜的风流道和花郎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未能象儒家和道家那样提出系统的观点,也并未明确地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因而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及儒教和道教。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教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描述的忘我于自然的画卷。这似乎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寓居”。

    道家的思想无疑是高超的:它一方面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自然是“道”的根据,而非与人对立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道家看待人世间种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人之有为,人之有为势必将引出种种恶果。道家的思想直指现代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病根。

    道家看到了问题的根源,相应提出的药方即是“无为”。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有为的过程,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生存斗争,还是国与国的发展竞争中,人类都不得不选择“有为”。道家的解决之道虽然高超,但只能是浪漫的理想。对于道家向人类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儒家提出了间接的批评。比如《札记·礼运》指出,儒家理想中的尧、舜、禹圣王时代,也只是“小康”而已,在此之前还存在着完全无须道德礼法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可以说即是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又“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可是,《礼运》也明确地指出,“大同”社会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类不可能再回到原初的状态。人为的礼仪法度已成为整合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那么,儒家所致思的问题

便是如何在“有为”的前提下实现天人的统一并克服天人的对立。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天人合一”观念,较之于东亚范围内其它国家本土的宗教学说要全面、系统、深刻得多,较之于中国的道家学说,则富于现实性,更能使之走向操作和实践。

    (摘编自彭永捷《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也是东亚区域性学说,其包含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花郎道显示出的人在身心两方面与自然的亲和性,较之风流道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调和性,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

  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教和道教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远胜于朝鲜的风流道和以风流道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

  D.在现实社会中,道家的“无为”之道只能是一种浪漫的理想,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因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有利于操作和实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崔致远《鸾郎碑序》中关于风流道的记载表明了风流道与儒、道、佛三教之间的相通之处,显示出风流道包容性的文化特征。

  B.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把自然作为了“道”的根据,是其思想高超的典型体现。

  C.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需要以“无为”为宗旨,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避免人之有为带来的种种恶果。

  D.儒家认为人为的礼仪法度是整合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礼记·礼运》中对道家向人类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提出过间接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小国寡民”社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陶渊明归隐田园或许是因为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

  B.道家认为人世间种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人之有为,因而才提出“无为”作为解决问题的药方。

  C.人与自然的生存斗争、国与国的发展竞争使得人类不得不选择“有为”,正是“有为”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D.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提倡实现天人的统一并克服天人的对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与道家并无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明经。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

    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邪宁,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进曰:“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光颜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今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

    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十之五以佐用度。珏上疏谓:“陛下初即位,诏惩聚敛,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帝不纳。方是时,禁中造百尺楼。土木费巨万。故播亟敛。阴中帝欲。珏以数谏不得留,出为下邦令。宰相书处厚曰:“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除礼部员外郎。

    始,郑注以医进,文宗一日语珏曰:“卿亦知有郑注乎?宜与之言。”珏曰臣知之奸回人也注由是怨珏及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复为户部侍郎。

    杜惊领度支有劳,帝欲拜户部尚书,以问宰相。陈夷行答曰:“恩权予夺,愿陛下自断。”珏曰:“祖宗倚宰相,天下事皆先平章,故官日平章事。君臣相须,所以致太平也。苟用一吏、处一事皆决于上。则将焉用彼相哉?隋文帝劳于小务,以疑待下,故二世而亡。”帝又语:“贞元初政事诚善。”珏曰:“德宗晚喜聚财,方镇①以进奉市恩,吏得赋外求索,此其敝也。”帝曰:“人君轻所赋,节所用,

可乎?”珏曰:“贞观时,房、杜、王、魏为文皇帝谋,固此耳!”帝颇向纳。进封赞皇县男。

    宣宗立,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迁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廪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

【注】①方镇:藩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珏曰/臣知之/奸回人也/注由是怨珏及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复为户部侍郎。

  B.珏曰/臣知之/奸回人也/注由是怨珏/及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复为户部侍郎。

  C.珏曰/臣知之/奸回人也/注由是怨珏/及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复为户部侍郎。

  D.珏曰/臣知之/奸回人也/注由是怨珏及李宗阂/以罪去珏/为申辨/贬江州刺史/复为户部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弱冠。古代男子成年时有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女子成年则称为“及笄”。

  B.拾遗,唐代谏官名,职能是指出君主的遗漏之处和疏忽之处。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担任左拾遗,后人因此称他为“杜拾遗”。

  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年号,而遇到大事、要事,往往也要更改年号。

  D.谥,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平民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平生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珏身为谏臣,恪尽职守。穆宗想要大宴群臣,李珏认为无要事不应该召边将回京,穆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仍对他大加慰劳。

  B.盐铁使王播增收茶税,李珏上疏劝阻,认为皇帝应该惩治聚敛民财的行为,但没有被采纳;后来因多次进谏阻止皇帝大兴土木而被贬出京城。

  C.当皇帝向李珏询问君主是否可以轻赋节用时,李珏用太宗朝先例作答,巧妙而有说服力,被皇帝欣然采纳。

  D.在河阳节度使任上,李珏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共一百多万,等到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吏部尚书时,府库的积蓄相当于当初的十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禁中造百尺楼,土木费巨万,故播亟敛,阴中帝欲。

(2)君臣相须,所以致太平也。苟用一吏、处一事皆决于上,将焉用彼相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赵嘏:江苏淮安人,此诗为作者在长安为官时所作。

      ②南冠:楚冠。春秋时楚国人钟仪囚于晋,仍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这一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2)自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的淡泊心态。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绝鉴

           何一飞

    隐逸斋是做玉器生意的。老板姓陈,叫陈若尘。原是历史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辞了职,开了家玉器店,取名隐逸斋。陈若尘四季皆藏好茶,有两个半茶友。

    那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县教育冯有为,用陈若尘的话说,冯有为斯文还在,可以为友:一个是宝峰寺的方丈法缘和尚,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则是口吐莲花,让人醍醐灌顶。有次喝完茶,法缘和尚盯着陈若尘端详了许久,幽幽地对他说,“施主面相与佛有缘。”至于那半个,本县县委,是冯有为带过来的。喝过几次茶后,发现并无半点官场俗气,就被陈若尘列为半个朋友。

    陈若尘做玉器生意是因为他善鉴玉,尤其善鉴古玉。曾经有省城玉器玩家高价购得一枚汉代龙凤纹玉环,却被专家鉴定为高仿品,也不知玉器玩家从哪打听到陈若尘,跑过来请他鉴定。陈若尘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最后对玩家说从玉质和线刻技法可以断定是真品。后来玩家又把龙风纹玉环拿到北京,北京的大师也鉴定为真品。陈若尘一鉴成名,被人誉为省内古玉鉴定第一。

    鉴宝这行只要肯放手是能赚大钱的,所谓放手就是玩家给钱,拿假货让鉴家出个真品证明。许多玉器玩家都找过陈若尘,陈若尘冷面相拒。再高的价也不做。隐逸斋的生意不好不坏,陈若尘不像他老婆那样着急上火,说是要老是想着挣钱,那就是人被钱玩了,不值得。

    豁达的陈若尘最近也有些豁达不开,那是因为女儿的事。女儿大学毕业两年,因右脚残疾,找工作辗转了几十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弄得女儿连家门都不愿走出一步。

    这事不知怎么给县委知道了。这天晚上,县委和冯有为喝茶,从包里拿出一份调令递到陈若尘手里,:“明天叫孩子到财政局报到,孩子学财会的,正好学以致用。”

    陈若尘犹豫一会儿把调令接了,说:“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这样的大思,当得以死相报啊。”

    时间就这样不急不幔地走。

    茶友们很久没来了。陈若尘有些想念,想打电话约他们过来喝茶,拿起电话又放下了,笑自己像没经过事的人。这天晚上正念着,一个人来了,陈若尘喜得连忙去泡荼。喝了一阵茶,从带来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黄绸裹着的东西说:“若尘。你给看看。”

    陈若尘小心接过,揭开黄绸,心就扑通、扑通跳了,一只品相良好的青玉碟子在灯光下发出幽幽的沁人的光。这碟子叫清代菊纹盘,清中期皇家用具,虽说不是孤品,但存世的也不足五枚,拍卖行前几年拍卖过一枚,拍出了近百万的价。

    仔细看过几遍,确定无疑后,陈若尘才对说:“这是真品。”

    笑着说:“这碟子是家传的,我岂不知它是真品。”

    “那你拿来叫我看是什么意思?”

    踌躇着说:“若尘,我们是朋友,你帮个忙,给它出份赝品证明。”

    陈若尘明白了,他这是要把真当假,只不知是为了送个安全还是收个安全,聪明啊。

    陈若尘内心挣扎着煎熬着,良久,站起来踉跄出了茶室。片刻,拿了印鉴纸笔回来,坐下写好鉴定证明书,盖上自己的印鉴递给,懒懒地说,你要它假就假吧。

    然后,端起茶做了个送客的手势,尴尬站了起来,从包中拿出一个大红包,陈若尘不接,把半拖半拉推出了门。

    第二天,隐逸斋关了门,门上贴着八个字:“若尘已死,停止营业。”街坊邻居不信,问陈若尘老婆,老婆又气又恨地说:“死了。死了好。他死他的,我活我的。”陈若尘哪去了?有上香的人在宝峰寺看见了他,原来已皈依佛门。

    也听说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去做了和尚。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善用名字暗示人物个性,表达写作意图。“隐逸斋”“陈若尘”“冯有为”都蕴含深意,而县委没有名字说明他在小说中无足轻重。

    B.县委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关系,替陈若尘解决女儿的工作问题就是为了以后方便造假,本质上他也是官场俗人一个。

    C.陈若尘出具虚假文物鉴定后,文章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失望痛苦和心灰意冷。

    D.妻子不理解,朋友不多以及最后皈依佛门,这些情节都从侧面展现了陈若尘这类人在现实中的孤独处境。

    E.本文以“绝鉴"为题,言简意丰,既表明了陈若尘精于鉴玉的一手绝活,又关合“最后一次鉴定”这个情节,还暗示了某种精神品格的消亡。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6分)

(3)陈若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4)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关停商店、出家为僧,请分析他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件“小事”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发现屠呦呦

                 李珊珊

    2011年拉斯克奖获奖者视频访谈,屠呦呦正襟危坐,严肃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话说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翘,勉力笑了一下。也许,她还不习惯这个奖项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茵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然而,真实的实验却是繁复而冗杂的。阅读过屠呦呦部分实验记录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她的实验设计还是非常严谨的。”

    在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袁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大协作的抗疟新药研发计划按照预定的轨道胜利谢幕。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重庆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马上有人撰文批评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他们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    

    饶毅在文章中曾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但查看过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篙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在拉斯克颁奖期间陪同过屠呦呦的苏新专

也认为,屠呦呦是那场发现中的关键人物——“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饶毅指出:如果先发表乙醚提取的文章以后再共享,这样,争议会少一些。    

(选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①上世纪30年代,中医药铺在祖国各处遍地生花。这样的环境使幼年的屠呦呦耳濡目染中医的神奇功效。也是在那时奠定了她致力学医的坚定信念。1951年,好学上进的屠呦呦如愿考取心仪的名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自此,开启了她研究医学的漫漫求索路。

  ②但和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屠呦呦的学位停止在本科,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骄人博士学位,更没有院士头衔。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

    (①②均摘自《屠呦呦:呦呦鹿鸣,是一鸣惊人更是一生执着》)

  ③屠呦呦这朵花开得墙外比墙内香。屠呦呦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铩羽而归,长期以来,她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如一个三流明星。可没想到她竟然成为首位获拉斯克奖的中国人,而且还是诺贝尔医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摘自《屠呦呦这朵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其父只是给女儿取了一个温柔动听的名字,不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了惊人的巧合。

    B.屠呦呦及其小组耗时3个月,对两千多个方药层层筛选,最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却仍未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

    C.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给后世人提取出青蒿素指出了方法。

    D.屠呦呦要求享有玛希敦奖50%以上的奖金的份额,并不是对财富的渴求,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的贡献得到肯定。

    E.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留学经历,更没有院士头衔,这正是人们对她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颇有争议的原因。

(2)屠呦呦是如何走上医学之路并一步步登上顶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有哪些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本文标题“发现屠呦呦”含义丰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处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其他行业比之是___________。

    涉及这次事件的网友,并不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管辖范围,因此英国对此也是___________。

如果平时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也许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也只能___________。

    A.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望洋兴叹    B.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C.望尘莫及  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D.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吉尼斯纪录官方宣布,23日在扬州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存在浪费食物的情况,挑战纪录无效。    

  B.据2012年癌症有关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四分之一。

  C.方明金说,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还不够完善,下一步将对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规范。

  D.10月17日,由于蔡康永、小S先后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康熙来了》,引发了多年来一路相随的粉丝们一片哀嚎。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___________。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A.商业关系到交换,而农业关只系到生产

    B.生产与农业有关,而交换与商业有关

    C.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D.交换与商业有关,而生产与农业有关

16.请用两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字。(5分)

    要准确考据出吊脚楼的历史,恐怕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坐实的任务不能完成,我们就来点传说,历史就是这样慢慢对接的。传说很久前毕兹卡(土家人)居住的土地上,人们为了躲避蛇虫,避免潮湿对身体的伤害,用粗藤在树与树之间连结,再铺上木板便成了安居之窝。这种有名的“藤连树”屋,就是吊脚楼的雏形。后来用各种树木如马尾松、杉木等于河畔、崖上、半山腰、平地等地修筑吊脚楼,就是对早年“藤连树"的屋模仿。传说看上去无稽,但传说通过民间这只巨大的翅膀,以至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尤其对土家族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口头文学和民间故事,作为承载历史的重要主体,其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用不可抹杀。

17.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上课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蜗牛(一)

不要再说我幔/这种话/我已经听过几万遍/我最后再说一次/这是为了交通安全

蜗牛(二)

别的动物快是快/但是/墙头上有些什么/谁也没有我知道得多/蜗牛说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档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中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