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4:59
文档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2012-08-0210:18:59)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汉语言文学复习民间小戏民间小戏,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民间小戏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创作演出上,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2、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艺术形式上,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民间小戏的系统:1花灯戏2花
推荐度:
导读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2012-08-0210:18:59)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汉语言文学复习民间小戏民间小戏,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民间小戏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创作演出上,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2、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艺术形式上,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民间小戏的系统:1花灯戏2花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

(2012-08-02 10:18:59) 

转载▼

标签: 

教育分类: 汉语言文学复习 

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民间小戏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创作演出上,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

2、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3、艺术形式上,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

民间小戏的系统:1花灯戏2花鼓戏3采茶戏4秧歌戏5道情戏6道具戏

道情戏,是在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于山西、江西、甘肃、湖北等地的民间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主要有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江西道情、河南道情。

陇东道情

道具戏,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也叫“傀儡戏”)、皮影戏、傩戏。

皮影戏,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

民间小戏的剧目:

1、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

2、反映爱情婚姻生活,歌颂纯真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束缚

3、真实而深刻的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鞭挞剥削者、压迫者,反映广大民众朴素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智慧

民间小戏的表演,主要体现在戏曲结构,唱腔音乐,舞蹈安排,唱腔处理等方面。

1、戏曲结构简练单一,善于取材生活的横断面来组织戏剧冲突

2、唱腔有歌舞音乐成分、民间说唱音乐成分,但其基本曲调来自民歌

3、舞蹈成分减少,表白、对话、唱段增加,以利剧情展开

4、唱腔可短可长,灵活多变,有“本体”和“变体”之分。

 

知识补充

1、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集》(1812—1814),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标志着民俗学的诞生。

2、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

5、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

6、《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最具神话学价值,全书分为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7、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8、女娲:《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载女娲抟黄土造人。

9、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禹治水

10、文化发明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九日的传说。(《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记载)

11、夸父逐日(《山海经》中两次记录);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12、神话作为素材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游》《应帝王》;曹植的《洛神赋》(洛水女神宓妃);屈原的《离骚》;浪漫主义诗人以神话入诗:李商隐的《瑶池》《黄竹》;小说有唐代李威的《柳毅》,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15、1902年,第一次使用“神话”是梁启超。

16、1903年,蒋观云在日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

18、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无文字民族)的“原始神话”。第二是来自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

19、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思•汤普森(Stith Thompson)1932年——1937年出版的六卷本巨著《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民间故事、歌谣、神话、寓言、中世纪传奇、轶事、故事诗、笑话和地方传说中的叙事要素之分类》

21、民俗学(Folklore)的提出是【英国】汤姆斯

25、汉族古代最典型的人类起源神话是女娲用黄土造人。

26、洪水再生神话,以《圣经•旧约》记录的古代希伯莱人的“挪亚方舟”神话最著名。

47、美籍华人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43、顾颉刚开启了以历史—地理比较的方法研究民间传说的先河。《孟姜女故事研究》,“用民俗学的材料印证古史”,在《答李玄伯先生》中写出。

48、【芬兰】阿尔奈《故事类型索引》(1910)【美】斯蒂思•汤普森《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28)

49、灰姑娘型(510A)是幻想故事。欧洲的灰姑娘故事,最早记录是1636年,巴西尔在意大利记录,名为《Cinderella》,而这个故事的最早记录是中国唐代段成式(803—863)的笔记《酉阳杂俎》记录的《叶限》。 

50、《酉阳杂俎》还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其中《旁陁兄弟》非常重要

51、《隋书•经籍志》有三国时代邯郸淳《笑林》三卷,是中国最早的笑话集。已亡佚。今存清人马国翰辑本。

52、清人杜文澜《古谣谚》 53、《诗经•国风》多数为爱情歌谣。

54、古代记录儿歌最多的是清人郑旭旦《天籁集》和悟痴生《广天籁集》

55、孟姜女传说的流变:本来是《左传》记录的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历史事件。《孟子》中记录淳于髡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淳于髡添加了杞梁妻善于哭丈夫,以至于影响了全国的风俗。汉朝刘向的《列女传》(《说苑》)增加了杞梁妻去莒国城墙下哭丈夫,导致城墙崩塌。到唐朝的《琱玉集》引述《同贤记》就说哭崩的是万里长城。

56、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神话学》《嫉妒的女陶工》

57、神话学派:来自德国格林兄弟。他们认为:随着神性的淡化,神话演变为传说;而随着真实性的丧失,传说又发展为虚构性的民间故事。这种理论,在民间故事研究中被称为“神话学派”。现在已经被学术界淘汰了。

1、民间文学,就是各个民众集团的作为传统而存在的口头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口头艺术,它是民众集团的思想和情感的自发流露,也是他们各种知识的总结。

2、异文: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一种不同的,就是该作品的一个异文(verion),或者叫版本。有的时候,内容变异很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叙事要素(母题)没有变,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作品也都是异文。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

3、民众集团:所谓民众集团就是由一群拥有某种共同因素,并且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传统的人构成的。

4、传承人: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传承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优秀传承人包括民间歌手和民间故事讲述家两类。1998年,12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项目成果汇报暨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授予八人“民间故事家”称号,一人“民间歌手”称号。(民间歌手是云南的董凤琴)

5、民间故事家:就是优秀的民间故事讲述人。通常,我们把能够讲50个故事的人,称为故事传承人。能讲100个故事的,称为故事家。能讲200个故事的,称为中等故事家。400以上,为大故事家。如谭振山。

6、神话:就是神或者半人半神的英雄的故事,是人们对于所崇拜的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的事迹的严肃叙述。

7、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有两种存在方式。其一是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其二是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后者大致属于纯文学研究,前者则属于文化研究的范围。

8、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和《图腾制度》中,指出人类只有一种思维,可是人类思维为了不同的目的,在处理不同对象的时候会呈现不同的思维状态:为了达到现实的结果,或者说受制于现实的要求,人类思维会处于一种驯化的状态,原始科学和现代科学都是驯化思维的产物;而在没有现实约束的时候,人类思维就处于一种野性的状态,古代宗教、神话和现代的艺术创作都是野性思维的产物。相对而言,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巫术和宗教活动的广泛存在,野性的思维比现代社会更少受到制约,但是,思维的野性并不是绝对的。野性的思维在深层次上受到现实制约。即使如此,原始人的野性思维比起现代人来仍然是野性十足。因此,远古神话所具有的自由想象远远超过现代人,从而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9、母题:就是指反复出现在多种文本中的任何一个明显的基本叙事元素。它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等

10、洪水再生神话:古今中外都非常普遍。古巴比伦、古希腊都有。其中以《圣经•旧约》记录的古代希伯莱人的“挪亚方舟”神话最著名。

11、尤希玛拉斯主义:公元前四世纪的西西里人尤希玛拉斯(Euhemerus)在其《神的历史》一书中宣称: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原本是一个克里特人,曾经到东方旅行,后来被人类尊奉为神。按照他的看法,所有的神原来都是历史人物,神话情节就是把历史事件加以夸张渲染而成的。这个理论后来被教用来贬低异教神灵的神性,从而产生巨大影响。其核心是把神话情节进行历史化解释。

12、自然神话学派: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于1856年发表了长篇论文《比较神话学》他认为:雅利安语(比较语言学构拟出来的一种古代语言)缺乏抽象词汇,因此,当时人只能使用某种隐喻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太阳和黎明的景象。随着语言的进化,后人无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就把它曲解。神话产生于古代语言的缺陷。因此,缪勒的理论被称为“语言疾病说”。另外,由于缪勒把很多神话都解释为太阳的活动,追随者也很多,所以,他们被称为“太阳神话学派”。评价:部分神话的确直接描写或解释了自然现象。但是,滥用“象征”,把原本无关的神话情节都解释为自然现象,是自然神话学派一个常见的缺点。

13、仪式学派:英国考古学家、古希腊研究家简•艾伦•赫丽生(Jane Ellen Harrison,1850—1928)《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她认为:仪式包括做的东西和说的东西两个部分。而神话是人们伴随着宗教仪式行为而叙述的相关故事,是对仪式行为的解说。评价:很多神话和宗教仪式之间存在关联。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不一定都是仪式在先,神话在后。

14、功能主义学派:英国人类学家布•马林诺夫斯基,《原始心理中的神话》,神话并不是科学和艺术,而是负有纯粹实践的功能,即通过叙述超自然的史前事迹来维系部落文化的传统,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上实用的特许证书。

15、心理分析学派: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神话对于世界的看法大部分不过是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的心理。”这些心理中潜藏着人类“有意识心理”所不愿承认的性幻想,所以它是一种受到道德压抑的“无意识”。主要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还有神话英雄忒修斯在克利特岛迷宫的冒险解释为关于肛门起源的描写。迷宫中迂回曲折的道路就是肠道,阿里阿德涅送给忒修斯用来标记足迹的线团则是脐带。

16、俄狄浦斯情结:社会生活中,儿子对于母亲的性欲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父亲的仇视,是受到道德压抑的,于是形成一种心理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希腊神话之中,俄狄浦斯在不知觉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母亲。

17、瑞士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修正了弗洛依德的观点。他认为:在个人无意识之下还有一层“集体无意识”,它普遍存在,是人类共同心理的基础,因此并不受到压抑。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

18、结构主义学派: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 (1962)中,通过全面研究原始人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列维—斯特劳斯发现:原始人的思维与现代人没有本质区别,并不存在前人所说的“原始思维”。神话中体现出来的思维只是人类思维处于野性的状态,正与现代艺术中人类思维处于野性状态一样。列维—斯特劳斯重点分析了神话中蕴涵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范畴,他在这些二元对立之间找到了相互之间的结构转换关系,以及二元对立向三项组合(即增加了一个中介项的二元对立)的转换。他认为这些二元对立及其转换,构成了神话作品的内部结构。

19、民间传说:民众口头传承的,以历史、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散文叙事作品。

20、“箭垛式人物”。——在民间文学中,经常把同类故事情节集中在某个典型人物身上。如果把每一个故事比作一支箭,这个人物就是箭靶(箭垛)。比如鲁班、包公、阿凡提、纪晓岚等。

21、民间故事:广义的概念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狭义民众集团口头传承的虚构的散文叙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世俗娱乐。

22、民间故事类型:美国民间故事学专家汤普森(Stith Tompson)说:“一种类型是一个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存在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能够存在,它才称得上一个故事。而要进一步上升为故事类型,还要求它必须是一个“传统故事”。这要求它必须有足够的传承时间,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特殊的讲述传统的故事。换言之,就是必须有若干个不同的异文。一般的故事类型学家要求必须有三个人物或情节具有一定差别的不同异文才能构成一个的故事类型。

23、民间故事类型定义:三个以上的不同故事异文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母题,这些母题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就构成一个民间故事类型。故事类型是情节类似的一组民间故事文本的集合。

24、“AT分类法”: 芬兰人阿尔奈(Antti Aarne,1867—1925)通过研究欧洲民间故事异文,总结出很多故事类型。他对这些类型进行分类编排,形成了一套民间故事类型体系,于1910年出版《故事类型索引》,包括540个类型号码。名为故事类型索引,因为在每个类型之下,还标注了所依据的故事文本来源,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寻找该类型的故事文本资料。1928年,其学生汤普森(Stith Tompson,1885—1970)翻译,并扩充此书,主要收录了欧洲、北美洲的故事,包括亚洲、非洲少量民间故事文本,改名《民间故事类型》(The Types of Folktale)。包括2500个类型号码。1961年、1973年再修订。目前是世界最流行的民间故事类型体系,通称“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简称“AT分类法”。

25、笑话: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故事。

26、民间歌谣: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指有旋律,是口头唱的作品。民歌有时候有乐器伴奏,有时候没有乐器伴奏。民谣是吟诵的,没有曲调的作品。

27、“童谣”:据说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教给儿童唱的政治预言性质的歌谣,与儿童歌谣的不同。实际是大人编了,让孩子唱。

28、纪念物:民间传说分布的中心点。民间传说围绕着上述中心点而分布。距离中心点比较近的地区,传说的分布密度大;距离远者,分布密度逐步降低。纪念物跟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地有很大关系。在其家乡或任职地,民众都把他们看作本地先贤,所以很乐于讲述他们的故事。

29、三段式:故事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就是把类似的情节重复两次、三次,乃至多次,层层递进,最后大逆转。既便于传承人记忆,又有利于造成意外。例如《阿凡提讲经》。口头讲述一次过,太快了,容不得讲述人反复思考,容不得听众回头再听,而三段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0、“民间故事家”八人:湖北刘德培、湖北罗成双、四川魏显德、吉林王海洪、辽宁张功升、河北耿村靳正新、河南曹衍玉、陕西林宏

31、洪水再生神话: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对于这两方面的不同处理导致了不同的洪水再生神话类型。古今中外都非常普遍。古巴比伦、古希腊都有。其中以《圣经•旧约》记录的古代希伯莱人的“挪亚方舟”神话最著名。

32、遗留物: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用进化论构造了一条人类文明进化的三阶段: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民间文学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以后逐渐消亡。例如,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到了半开化期,就退化为传说和故事。一旦进入文明时期,传说和故事都将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民间传说和故事,都是早期文化的“遗留物”。研究它们的目的是进行“文化的复原”。

33、幻想故事:是指以超自然情节为故事主干,同时又娱乐(而非宗教)为目的的民间口头叙事。主人公包括人、神仙、妖怪、动物,情节中常常出现法术、宝贝等等超自然内容,具有很强烈的幻想色彩。主要内容包括:动物故事、神奇婚姻、神奇经历、神奇精灵、法术、宝贝等等。

34、写实故事:又叫“生活故事”。它是以写实手法表现人类日常生活的口头散文叙事。

35、包袱儿:笑料,相声界叫“包袱儿”一定要事先藏好,做好铺垫。“铺包袱儿”。在条件成熟时,突然把笑料亮出来,“抖包袱儿”。出人意料,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36、劳动歌谣:专门伴随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或计算工作量的作用。

37仪式歌谣配合各种民俗仪式唱的歌谣。这里所说的仪式歌谣是该仪式必须的那些歌谣。

38、时政歌谣:表达百姓对时事政治的意见的歌谣。最早《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39、生活歌谣: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状态的歌谣。表现劳动的感受、家庭生活矛盾等等,生活歌谣也表达生活经验、叙述生活常识。

40、儿童歌谣:流传于儿童中间的娱乐性或教育性歌谣。(政治预言性的歌谣“童谣”除外)

三、简答

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四个: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2、民众集团的类型:职业集团、年龄集团、地区集团和民族集团。

3、神话的性质:原始宗教关系密切,敦促人们的信仰;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

4、中国神话分类: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等六类。

5、人类起源方式归结为三类:其一是自然变化,其二是神灵生育,其三是神灵创造。

6、民间传说性质和特点:民间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民间传说往往有一个流传中心点;在叙述上比较自由

7、传说的内容与分类:信仰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习俗传说三大类

8、顾颉刚研究孟姜女传说的步骤:采集所有异文。从文献到民间口头资料;将所有异文按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形成该传说的历史系统;将所有异文按照其流传地分省排列,从而完成了该传说的“地域系统”;对以上两个系统进行分析。

9、民间故事的特点:世俗娱乐的性质;明显虚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不具体;情节完整;叙事语言比较固定(套话)

10、民间故事分类:幻想故事(“民间童话”)、写实故事、笑话、民间寓言四大类。

11、歌谣的内容和功能,分为七类:劳动歌谣、仪式歌谣、时政歌谣、生活歌谣、历史传说歌谣、爱情歌谣、儿童歌谣。

12、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若干人直接合作;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

1、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创《民俗周刊》。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2、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Thoms)首先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科名词。

3、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4、民间传说要具有“传说核”、“中心点”。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5、人物传说:包括工匠传说(如鲁班的传说);神医传说(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如张天师、张三丰、米拉日巴的传说)。

 6、生活故事:阿凡提(维吾尔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古登巴(藏族)、老幌(苗族)、老登(壮族)、阿旦(纳西族)、甲金(布依族)

 7、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的《叶限》,就是闻名世界的“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8、创世史诗一般分布在中南、西南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

8、汉乐府中出现《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趋于成熟

 9、歌谣的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湖北麻城的撒账歌则由贺喜者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如《萤火虫》)。

10、信天游(陕北)与爬山调(内蒙)的相异之处:二者流行地区不同,唱时曲调不同。

11、民间谚语的分类: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农业谚语、风土谚语。

四、论述

1、四大传说为什么都跟婚姻爱情有关?

答案:四大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都与婚姻爱情有关。主要原因:婚姻爱情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方面。

(一)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这四大传说都涉及到了爱情与婚姻的美好,是人们对美好爱情向往的体现。牛郎织女男耕女织,许仙白蛇合力经营,梁山伯祝英台同窗共读,孟姜女传说借助送寒衣一类渗透着素朴真情的细节渲染夫妻情深。四大传说从不同侧面显示了民众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爱情与家庭理想。

(二)通过悲剧结局直指向造成其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源,加以批判。四大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共同撞击社会成规对生命的羁绊和束缚,揭示了实际爱情生活中造成悲剧的根源。如门第地位等。

(三)对追求美好爱情婚姻的悲剧性理解。民众对幸福生活的体认在于人类真挚的爱情,不依托于门第,而是以双方感情为前提。但是这样美好的愿望却是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显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婚姻得来不易的清醒认识。

(四)塑造理想中的爱情对象。“四大传说”中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四大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各自代表着不同时期与不同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优秀人格内涵,因而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但作为民众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具体再现,也满足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幻想。

 2、传说和历史的关系

答案:民间传说简称传说,民间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口头历史”,具有一定的可信性,随着时间推移,其虚构性内容会增加,从而使相信者越来越少。而民间传说所叙述的“口头历史”,为民众集团提供了集体的历史记忆及共同的历史想象,培育了民众集团的文化认同感。尽管它与客观历史有差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全国大体相同的习俗,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对民族认同有作用。

顾颉刚提出传说和历史的原则,把真实历史与神话传说区分开,恢复上古史的真实,也恢复历史与神话传说的真实,具有参考价值。

 4、美国学者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总结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形态上的差异。(见上图)

 5、同一个故事的众多异文是否构成一个类型?

答:不一定。民间故事类型:美国民间故事学专家汤普森(Stith Tompson)说:“一种类型是一个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存在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能够存在,它才称得上一个故事。而要进一步上升为故事类型,还要求它必须是一个“传统故事”。这要求它必须有足够的传承时间,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特殊的讲述传统的故事。换言之,就是必须有若干个不同的异文。一般的故事类型学家要求必须有三个人物或情节具有一定差别的不同异文才能构成一个的故事类型。

民间故事类型定义:三个以上的不同故事异文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母题,这些母题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就构成一个民间故事类型。故事类型是情节类似的一组民间故事文本的集合。

 6、笑话为什么经常嘲笑社会上层领导人?

答:人类有很多缺陷,但是又喜欢自我美化。个人和集体都如此。地位越高,身份越神圣,自我美化的倾向越突出。结果弄得言行不一,滑稽可笑。可笑的是他们还自我美化——这样反差加大,出人意料,于是就可笑了。

 7、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关系:

答:典型的民间故事和典型的民间传说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但是,这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互相转化的问题。传说后来广泛流传。有一些异文的地点人物逐步淡化模糊,出现形式化特点,就成为一般虚构故事。

 8、民间传说和神话的关系:

作为口头叙事体裁之一,民间传说和神话既有区别(一个主人公是神,一个是历史人物;一个讲述常常在宗教场合,具有神圣性,一个讲述场合不限,或神圣或世俗),但是又互相联系。作为民众口头讲述的历史故事,传说的产生时代和神话一样久远,二者长期并存。神话和传说可以互相转化。

 9、神话的叙事特征:

答:从文学立场看,神话的各种叙述要素(人物、情节)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A在人物方面,作为神话中心的神灵尽管可以采取人形、兽形,或半人半兽,但是都是人格化的,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特征,这些特征是推动其行动的基本动力。神灵争夺权力、荣誉或者享乐,从而引发神话事件。像炎帝、黄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共工、颛顼之战,都源于权力争夺。

B作为被信仰、受崇拜的对象,神话人物及情节还具有超自然特征。神灵的超自然属性自不必说,神话中那些伟大英雄也都或多或少具有超自然属性。鲧发明城郭,又是治水英雄。他的超自然性体现在盗窃天帝的息壤,以及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被剖腹之后,竟生出大禹,自己变成黄龙(一说黄能,即三足鳖)潜入羽渊。神话人物及情节具有的超自然特征使得神话体现出一种瑰丽异常的想象色彩。

C神话叙事具有神圣性。由于和原始宗教、社会道德以及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神话的讲述过程往往是非常严肃、乃至神圣的一项活动。社会成员完全相信本族神话内容的真实性,在特定仪式上由祭司向族民宣讲。倘若违背神话讲述仪式,将被视为会引发全族的灾难性后果。所以,神话和一般的历史传说、虚构故事在叙事性质上具有较大的差别。

 10、民间传说的叙事特征

答:A民间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

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虚构内容会逐步增加,从而使相信者越来越少。民间传说的主人公都有名有姓,很多还是历史著名人物,如屈原、关羽、张飞、戚继光、包拯等。关于这些人物的各种故事,当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质。但,这些历史故事跟文献历史有较大差别。时代越久远,传说的虚构性越强,可信性越差。

B民间传说往往有一个流传中心点。

民间传说的流传范围,跟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地有很大关系。

C、民间传说在叙述上比较自由。

民间传说没有神话那样崇高的神圣性,讲述的时间地点是自由的。同时,民间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不像虚构故事那样完全依赖情节结构和叙事语言,因此,民间传说的情节和叙事语言比较自由,可变性非常大。

 11、民间故事的特点

由于民间故事跟社会生活的关系没有神话、传说那么密切,所以,它的叙事方法和风格都和神话、传说不同。

1、世俗娱乐的性质。它是明显虚构的。明确地进行虚构,为娱乐。(有人名而不是人物传说)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不具体。“从前”,“很远很远的地方”。人物往往都是神仙、穷孩子、公主、皇上,张三、李四、王麻子……人物善恶分明,智慧或愚蠢直接对立。

3、情节完整。故事情节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很完整。情节发展中常常使用“三段式”的手法——就是把类似情节反复出现,从而推动故事发展。结局多是大团圆,惩恶扬善。

4、叙事语言比较固定。民间故事经常出现套话,或者韵文。《狗耕田》(503E):“南来的雁,北来的雁,都来我筐里下个蛋。”

以上这些特点表明,民间故事是一种完全的纯粹的叙事艺术,既不依赖于信仰,也不依赖于历史,完全凭借情节和语言艺术来打动听众。

 12、民间传说与纪念物的关系

答:民间传说的流传范围,跟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地有很大关系。在其家乡或任职地,民众都把他们看作本地先贤,所以很乐于讲述他们的故事。所以,这些地区就成为这些人物传说的流传中心。而解释地方风物和民俗的传说,更是紧紧围绕着该景观或风俗而流传。这样,民间传说在分布上,就呈现出圈状特征——围绕着上述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在传说研究中称为“纪念物”)而分布。距离中心点比较近的地区,传说的分布密度大;距离远者,分布密度逐步降低。

 13、历代为什么干涉歌谣?(政治、道德)

答:A有些歌谣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性爱的,如爱情歌谣中的一些。例如《十八摸》之类。它表现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受社会道德压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当然值得研究。禁止是消灭不了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加隐秘。不过,也不能宣传,不能出版。毕竟它不符合一般社会道德。

B时政歌谣是表达百姓对时事政治的意见的歌谣。农民常常借用。东汉末黄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前,故意造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由于时政歌谣的政治影响力很大,历代都严禁反歌谣。所以,出现据说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教给儿童唱的政治预言性质的歌谣——“童谣”。也是历代干涉歌谣的原因之一。

 14、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15、鬼的故事与鬼的传说

答:鬼的传说:不是一般专门用来制造恐怖气氛的鬼故事,那是故意虚构吓人的。这从讲述者的态度和讲述效果可以区分开。鬼的传说,通常采用“某人遇到鬼了”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中国传统观念中,鬼属于阴性,有阴气。所以,通常都是夜里活动(宋定伯捉鬼的传说,就是利用鬼怕天亮而抓住了鬼)。其实,从我们的眼光来看,鬼之所以活动在夜里,是因为夜晚人们容易产生恐惧,容易产生由此推测存在一个异物。

有时候,鬼只是捉弄人。如“鬼打墙”。

目前城市流传的鬼故事,多是用来捉弄人的。情节很精致,制造恐怖气氛的目的很明确。所以称之为“鬼故事”,而不是“信仰传说”。比如《工人夜半遇鬼》。含蓄,有回味余地。有些鬼故事情节不够恐怖,为了效果,讲述人手脚并用。例如《你的手呢?》。不能算是好故事。还有不怕鬼的故事。

 16、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答:由传统素材到各种现代传媒的对比与讨论,以展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多种面貌。旧民间传统和新艺术产品之间的传承与变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民间文学的内涵如何变成现代新文化的重要素材,亦即老传统如何变成新时代的资源。

1.由民间歌谣→新诗创作(赖和─呆因仔、相思歌、农民谣)

 2.以故事为例:

(1)虎姑婆→现代儿歌、儿童剧团剧本→小红帽→当代幽默动画电影〈小红帽〉

→三只小猪→儿童绘本〈猪头三兄弟〉

(2)蛇郎君(美女与野兽)→电影〈史瑞克〉

(3)灰姑娘→华德迪斯尼电影〈仙履奇缘〉→电影〈史瑞克〉

(4)洪水神话→动画电影〈大雨大雨一直下〉

由于民间文学因应时代各种不同媒材可转变应用,赋予新意义,这是因为母题(Motif)深入人心,代表着人类的感情与思想的基本原型,如能充分把握,将可把传统的资源随时做出新而有深度的发挥。

 17、论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提供素材与新因素古今延安文学《王贵与李香香》)

 18、如何认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

答案:神话都会涉及神的来历和模样,其核心是神灵与人类之间呈现出何种关系。由于文化差异,各国神话中呈现出来的神、人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西方教观念中,神和人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反的,人不能成为神。现代西方神话学主流是沿袭了教观念的,把神灵与人类完全对立。而古代希腊和中国文化中的神、人关系比较模糊,人可以成为神,神则像人间帝王一样直接统治人间。所以,中国神话中有许多人物在不同的文献中时而神性十足,时而又显示为人类英雄。神话的概念就是从西方而来的,但是不能照搬西方对神话的一切定义。

12、民间说唱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三类: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

13、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科学整理

14、研究民间文学的自己的一套方法是芬兰人发明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

15、花鼓戏系统:《刘海砍樵》  道具系统:傩戏

16、民歌代表:先秦(北《诗经》南《楚辞》);魏晋南北朝(北朝《木兰辞》、《敕勒歌》《折杨柳歌》南朝《西洲曲》);

 17、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最长的一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伟大的民间文学作品。

 18、民间文学体裁论: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韵文作品(民间歌谣、史诗、叙事长诗、谚语、谜语);散韵相兼的民间说唱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

 19、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和织女》P134(能够叙述其中一个故事的情节)

 1、神话大体可分为自然神话和人文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如汉族的《盘古》、《女娲补天》;藏族的《万物起源》;纳西族的《创世纪》)、生命起源神话(如汉族的《女娲造人》、苗族的《造人烟的传说》、瑶族的《密洛陀》)、洪水神话。

2、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如汉族的《大禹治水》)、死亡与复活神话、冥界神话。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为鲁班。

 4、“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各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5、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中创作并淬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6、地方风物传说:这类传说在我国民间流传最为丰富,它主要是关于各地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等等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包括山川湖泊、名胜古迹、土特产品、风俗……十二生肖属于地方风物传说。

 7、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评议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形成原因: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内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外在因素。

口头性: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口头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评议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形成原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特征:口语化,新鲜活泼;大众化,浅显明白;粗俗经,不合规矩。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文学体裁,还有诙谐幽默、意趣盎然的文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家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启迪。

3、神话的基本特征:从艺术本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性;从传承主体来看,神话具有民族性;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包括揭露与讽刺笑话和讽刺与幽默笑话两类。《五大天地》属于揭露与讽刺笑话。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具有尖锐、辛辣、幽默、喜剧性。

 5、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特点: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一般为50则以上;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6、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民间传说与神话: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神话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因此民间文学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二者的叙述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文档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二(2012-08-0210:18:59)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汉语言文学复习民间小戏民间小戏,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民间小戏与正宗戏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创作演出上,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2、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艺术形式上,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民间小戏的系统:1花灯戏2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