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山县周鹿镇中心小学 谭美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校每周星期一都要举行庄重严肃的升旗仪式。对于国旗你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我发现同学们有着很深的爱国思想哦(出示画面)。
(1)这面国旗长2.4m,宽1.6m。
你能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 :长是宽的几倍? 生2: 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2、关于比,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生:什么叫做比?求比值。化简比。
3、咱们在练习本上将下面这个比先化简,再求比值。
2.4:1.6
4、同学们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咱们将继续探究与比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在咱们实际生活中,除了操场上可以见到国旗,在哪里些地方还能看见国旗?
生:教室里可以看到国旗。(出示:教室里国旗的长与宽的长度)
2、那这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又是多少?生:60:40
3、咱们动手算算这两个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2.4:1.6= ,60:40= ,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两个比吗?
生:2.4:1.6=60:40
师:还可以写成 2.4/1.6 =60/40
(二)、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比例的意义。
1、同学们除了在学校里能见到国旗,在天安门升旗仪式上也能见到国旗,这面国旗长5m,宽 10/3 m,在签约仪式上也能见到国旗,长15cm,宽10cm,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生:5:10/3 =2.4:1.6 5:10/3 =15:10
师:为什么他们能组成等式?
生: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组成等式。
2、刚才同学们就是发现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可以组成等式,还有不同的等式吗?
生:60:15=40:10 2.4:1.5=1.6:10
师:为什么他们能组成等式?
生:因为60:15=4,40:10=4,它们的比值相等,所以也能组成等式。
3、也就是同学们还发现了每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相等,也可以组成等式。
4、同学们刚才通过动脑探索合作交流找出了这样多的等式,你们真了不起。同学们,仔细比较这些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总结比例的意义),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33页,找到什么叫做比例,用笔构划出来,并读一读。
8、咱们一起读一读,这就是今天咱们共同探究的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过度语:下面我们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学得最好。
三、运用新知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6:10和9:15 ( )
(2)20:5和1:4 ( )
(3) 1/2:1/3 和6:4 ( )
(4)0.6:0.2和 3/4:1/4 ( )
生分为四组汇报:给表现好的组加分。(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新课。)
2、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4cm 2cm
3cm 1.5cm
3cm 1.5cm
2cm
4cm
3、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4、5、12、和15 (2)2、3、4、和5
(3)1.6、6.4、2和5 (4) 12/15 和 16 /20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巩固练习
填空、5:( )=( ):6
师:仔细观察这四个数,你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结束语:这四个数之间其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吗?咱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课后反思: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国旗来引入,使学生通过国旗的制作秘密,渗透爱国思想。让学生先计算两组比的比值,再比较两个比的比值,比较后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再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能体会“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轻松自在,概念的理解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