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6:10
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性恋的来源:“同性恋”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MariaKert
推荐度:
导读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性恋的来源:“同性恋”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MariaKert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同性恋的来源:

“同性恋”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颁布新,规定从事男性同性性行为的行为者判处一年到四年的监禁。Karl Maria Kertbeny撰文抨击并抵制该法令,并首次创出单词“homosexuality”,已用来替代当时广泛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鸡奸者(pederast)”一词。Kertbeny希望他的新词和对这个词的解释能对废除德意志帝国新第175条有所帮助。但该法条仍于1871年通过并施行,60年后,成为纳粹同性恋的法源。

不过,德国精神病学家,《性精神病态》(Psychopathia Sexualis)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其他的医生接受了这个词,将它作为使用在病理学诊断方法中。

单词“homosexual”直接翻译指“同性的”,来源于希腊语前缀“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词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恋的词汇,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随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homosexual开始成为对医学临床研究中被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疾病的称呼。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4年将homosexual从精神疾病列表里删除之前,homosexual一词一直被同性恋者认为是一个带有污蔑性质的词汇。因此,西方同性恋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间的性行为。

所谓的恐同症(Homophobia)也就是对同性恋抱持偏见、歧视,厌恶同性恋的的一种心理。1972年George Weinberg于《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书中定义恐同症为“畏惧跟同性恋沾上关系”。恐同症并不是仅发生于异性恋身上,也会出现在同性恋者,如美国的政治人物麦卡锡及胡佛,为掩饰自己的性倾向,反而对同性恋进行大规模肃清。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法国学者Louis-Georges Tin遂发起每年5月17日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以降低对同性恋的歧视。

后来,gay这个隐讳语开始流行起来,并受到同性恋者的认同,成为称呼同性恋的一个更得体的一个称呼。英文单字gay,本意指“感觉快乐的”,“使人高兴的”。19世纪,妓女开始被戏称为gay women, 与此同时人们把那些游手好闲的称为gay。20世纪初,美国的部分同性恋开始使用gay这个词作为自己自身的标签,以区别于在病理和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homosexual。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个媒体在报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为回应,gay这个词汇开始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直到19年,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才最终接受gay这个词用以指称同性恋。

在现代,通常使用gay来指称男性的同性恋者,而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后者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莱斯博斯岛)。这个小岛位于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奥利亚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博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在这些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但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从那时起,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普遍和个人看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因此,本文在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大一到大四所有本科生中自由抽取一定样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大学生对同性恋具体看法。并运用相关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提出相关对大学生思想起促进作用的提议,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研究结果

1.从调查结果表明,大家的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都属于中等

2.对于从何种途径了解同性恋的,从他人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网络以及电视电影所占比例相当大,这说明大学生关于同性恋的基本知识大都是从网络电视这些媒体上得来的。从信息量以及所包含相关知识是否准确这些来看,还有待商榷,但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如果国家要加强对同性恋以及相关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网络是个很方便快捷的工具。

由此可以得出中国教育的保守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起在网络中吸收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关于同性恋的描述,还不如在学校就对此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3.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对“gay”“同志”“拉拉”“lesbian”“BL”“GL”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同性恋简称,有57.%的同学是全都知道的,其中均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有些知道和较少知道,基本知道和都知道的同学总和占21.05,不知道的完全没有,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或多或少的对同性恋有些了解。

4.在被问到你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例如曾在路上遇到这样的朋友时,有一半一上的同学选择两者都无,只有5%左右的说两者都有。

5. 在回答同性恋的准确含义时,有.47%的同学是回答正确的,有些人不清楚,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不能说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的

6. 5%的同学认为同性恋就是“长相猥琐,不健康”的,而15.97%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不男不女,一望而知”的,二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和常人一般无二”这个选项。从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上来说,对同性恋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7.关于同性恋的描述,10%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10%认为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78%的同学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可见,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正确的看待同性恋。不能够接受。

8. 在问到同性恋原因方面,因为原因本就比较复杂,所以用条形图显示

9.在问到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时,大部分的人认为是因为传统原因,还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是时候未到,接纳新观点需要时间还有一小部分的人认为同性恋者自身的问题,这说明了,大部分人不接受同性恋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导致。

10.在问到是否知道有一些国家有了赞成同性恋的法律时,80%的人表示知道,其实只有20%的人很欢迎,大部分人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当问到是否赞成我们国家有支持同性恋的法律时,只有20%的人赞成,其他的要么不赞成要么无所谓。同性恋是否和道德冲突时,一般的人认为不冲突,一般认为冲突。

11.当被问到若给你一个机会,忽略一切外界因素,你会选择变性时,%人不会,同时,若有一个同性恋者向你求爱,有80% 的人不会接受。

有一半的同学接触过并看过关于同性恋的书籍和电影,有20%的同学了解过但没去看过,说明大部分的同学都直到同性恋,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够理解同性恋电影或者书籍里面的爱情,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的。

12.在接受同性恋者方面既可以接受朋友同性恋又可以接受家人同性恋的占21.5%,两者都无法接受的占36.84%,朋友可以,但是家人不行的占42.11%,而家人可以朋友不行的却没人选择。从这可以粗略看出,从家人方面看,同性恋不受欢迎程度更高,而朋友就相对宽容。

但大多数人在知道朋友是同性恋的假设下,都选择了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让他/她变正常” “关心他/她,帮助他/她克服困难,消除压力”等比较积极的回答。又少部分的认为像平时一样交往,但是心里会有疙瘩,这还是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13.在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80%的同学都选择自我调整,正确认识同性恋,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会找一个同性谈恋爱。然而在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的情况下,80%多同学都选择父母会强制自己把性转换成异性恋,说明中国的思想比较传统。

14.在希望社会朝那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中,一半的人选择接纳同性恋,人人平等,也有极小部分的人要求打击,肃清同性恋。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同性恋有一个比较理性的看法。

结论及建议

1.大多数大学生只对同性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内容,多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看法。其中有超出三分之一是理解错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认识完全正确的;

2.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3.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会占比较大的比例,同时在对接受朋友是同性恋与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态度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会更接受朋友而不接受家人。

4.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观念保守、同性恋者自身品行不良、同性恋群体过于私密,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是主要原因。

5.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仍很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基本上对同性恋态度比较宽容,但对朋友和对家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

建议:

1.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拓宽视野;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不人云亦云,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2.对同性恋的形式、生活等有适量的公开,国家要把握这个程度。

3.完善相关法律条约。

4.改善网络环境,对其中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肃清。

5.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请专业的讲师开讲座以提供正确的评价与说法。

总结

我们认为性恋心理有其自然性,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然而,同性恋者毕竟是属于性倾向的少数者,其性对象悖于传统社会形态。当法律与社会约俗反映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志与意向时,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成为必然。所以,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对于大学生,既应考虑所受教育的影响,还有所处环境的影响。社会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所发布的相关信息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引导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宽容理解的态度 ,有一个客观并理性的认识。 使同性恋者获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已开始学会去思考这种现象,并正确的对待。相信随着大学生不断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性恋会得到个别过多更多的合法化及健康化,在中国也会得到更多理性的对待和理解。

总之,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争议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而产生的。单一地从个利,或社会伦理,或心理学,或自然法则都无法准确定义同性恋行为。这种争议将长期存在下去,我们所做的结论还只是阶段性正确的。实际上主流社会都有一种保守的特质,而正是这种保守的特质保护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剔除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浮躁和不良现象。某些事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我们还无法确定孰是孰非的情况下,持谨慎而相互尊重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性恋的来源:“同性恋”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MariaKert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