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力与运动辅导讲义(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6:02
文档

力与运动辅导讲义(初)

学生:科目:科学第一阶段第2次课教师:课题力与运动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及力与运动的关系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摩擦力的有无与方向的判定;惯性与惯性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考点及考试要求1、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2、力的分类;3、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教学内容知识框架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1)力的物质性:(2)力的相互性:2、力的图示: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和,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②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
推荐度:
导读学生:科目:科学第一阶段第2次课教师:课题力与运动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及力与运动的关系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摩擦力的有无与方向的判定;惯性与惯性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考点及考试要求1、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2、力的分类;3、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教学内容知识框架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1)力的物质性:(2)力的相互性:2、力的图示: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和,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②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
学生:       科目:  科  学      第 一 阶段第 2  次课     教师:       

课      题

     力与运动

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摩擦力的有无与方向的判定;惯性与惯性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考点及考试要求1、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

2、力的分类;

3、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                  。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2、力的图示:

①力的三要素:力的     、     、和         ,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

②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示意图:只需要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不必强求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3、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

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的改变

                     静止

②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4、力的种类

力可以用两种方法分类,按性质分有        、      、         等;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中考主要要求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会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1)重力概念及三要素:

(2)弹力概念及三要素:

(3)(难)摩擦力概念及三要素:    a、当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            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和接触面的             .   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有时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有时则相同。  作用点:接触面上。

②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a、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光滑),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气垫法。

5、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二、力与运动

1、运动和能的形式                          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  

                  机械运动:       机械能  势能   被举高

                  声运动           声能           发生形变

①运动的多种形式  光运动           光能                          能的形式

                  热运动           热能

                  电运动           电能    各种燃料中

                  生命运动         化学能  食物中 

②说明:一个物体有时可能具有多种形式的能,如:高空的飞机(有动能和势能),雷电(含有声能、光能、电能、热等能量) 

2、机械运动

①要客观的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②参照物的选取

                 曲线运动

③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 直线运动

                 (按快慢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

   ④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

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 

   ⑤速度:                                   。可见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   单位:国际:米/秒(m/s) 常用:千米/时(km/h)  单位的换算

2、惯性与惯性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对不对?

(2)为什么人从行使的汽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

                                                                                        

                                                                                        

(3)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物体在受到外力时是否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呢?

8、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状态(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①              ②两个力 ③大小相等④方向相反⑤一条直线

③(重)区分一对平衡务与相互作用力

练习

一、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不计空气阻力)

二、机械运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骏马奔腾     B、流星划过夜空   C、地球的公转     D、植物开花结果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A、运动的速度越大,路程就越长    B、运动的时间越长,速度就越小

C、运动的路程越短,速度就越小    D、速度的大小不受路程和时间的变化的影响

3、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是1:4,运动路程之比3:1,则他们的速度之比是----------------------------------------------------------------------------------------------(   )

A、12:1          B、1:12         C、3:4        D、4:3

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5、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以太阳为参照物时,他在         。以教室里走动的教师为参照物时,他在           。(填“运动”或“静止”)

6、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地远离了我。”

鲁迅报这句话对运动的描述是以            为参照物的。

7、据1999年6月13日《新民晚报》报道:我国首架既可离水飞行,又可入水滑行的实用飞翼船在湖州太湖乐园首航成功,若它以16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运动了0.5小时,飞翼船通过的路程为         千米。

8、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2米/秒,乙的速度为3米/秒,它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为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之比S甲:S乙       

9、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D、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10、下列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11、一辆车子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汽车开始运行时,

恰巧在这时有一辆自行车匀速驶来,从后面超过汽车。设两车在

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现根据两车运行的情况画出如图所示的

v—t图像,则乙反映的是       (填“汽车”或“自行车”)

的运行情况,甲乙交叉点说明                       。

1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⑴、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_秒。

⑵、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米。

⑶、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13、一辆客车在某条通往杭州的公路上匀

速前进,如图是旅客两次看到的路牌

和当时的时钟指示。根据路牌和时钟

提供的信息,你能计算出这辆客车行

驶的速度吗?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

预计到杭州的时间是几点?

三、力

1、在空中匀速上升氢气球,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    )

   A、氢气和空气    B、氢气和气球     C、空气和气球       D、空气和氢气

2、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B、重力的大小可以天平测量

    C、物体之间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B、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C、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D、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正比

4、对同一处地方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小相同       B、方向相同      C、作用点相同       D、方向和作用点

5、船夫用木浆向后划水使马蓬船前进,则使马蓬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水             B、船夫          C、木浆           D、船

6、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       和       有关。这就是力

     的三要素。

7、旅游鞋底,汽车轮胎都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      )

    A、增大摩擦       B、增大压强       C、减少磨擦       D、减少压强

8、关于磨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磨擦总是有害的             B、石墨可做润滑剂用于减少磨擦

    C、物体静止时一定有磨擦       D、汽车轮胎与地面的磨擦越小越好

9、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

(1)分析比较序号1与2的实验数据,

得出的结论是                   

(2)分析比较序号        的实验数据,

可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10、已知作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F1=30牛顿,F2=50牛顿,它们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的合力(      )

    A、大小一定是80牛顿,方向一定与F1相同    

    B、大小一定是20牛,方向一定与F2相同

    C、大小可能是80牛,方向一定与F2相同

    D、大小可能是20牛,方向一定与F1相同

11、下列四种情况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B、自由下落的石块

    C、双手握住竖直的竹杆匀速上爬的人       D、沿斜波匀速上爬的汽车

12、物体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物体的机械能            动能           。

13、小王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力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将一挂城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234567
H(cm)

024681012
F(N)

6.756.255.755.254.754.254.25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       N,第四次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

浮力          N。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                          。

(3)分析表中第6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                          。

(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象是

14、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

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

各图中的形变,如图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

15、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为4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水平拉力增大为6牛,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

  A  4牛         B  6牛           C  0牛         D  2牛

四、运动和力的关系

1、在盐湖城举行的冬奥会上,某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冰场周围的扶栏时,扶栏未动,而 

   他却远离扶栏而去,运动员离开扶栏后,并没有再用力蹬冰面,但仍然能滑很远。 

   要解释这些现象,可利用下列知识中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力是改变物体 

   运动状态原因③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下列现象属于物体惯性表现的是(      )

    A、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球会慢、停下来

    B、放入水中的铁球很快沉入水底

    C、关闭发动机后,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D、抛向墙壁的乒乓球被墙壁反弹

3、小球A静止放在光滑车厢底板上(设车厢底板足够长),如图所示。当车厢受到水平

向右的力下作用时,车厢从静止开始在水平地面上作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则此此运动过程中,小球A对地的运动情况是(      )

    A、作与车厢同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B、作与车厢反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C、作匀速直线运动   D、处于静止状态

4、如图所示,做伽利略实验时,每次做实验都用同一

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上运动下来,使它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则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同样条件下,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

   B、小车受一以的阻力减小,它的速度减小得就越慢

C、小车的速度减小是由于受到了阻力 

D、这个实验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5、根据以上实验回答:(1)实验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

了使它在三种表面上开始时的            相同。

(2)观察小车在三种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的          不变,并将                         

(3)上述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                的推理得到的。

6、行驶中的汽车紧急条件时,乘客会向前倾倒,汽车在平直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乘客不会发生倾倒现象,汽车中的乘客,在两种情况中(      )

   A、前者有惯性,后者没有惯性     B、前者没有惯性,后者有惯性

   C、两种情况都有惯性             D、两种情况都没有惯性

7、如图(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

图(a)主要表示力能够使物体              ,

图(b)主要表示离能够使物体               。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刹车之后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下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Km/h)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4078
50913
601120
801534
1001954
(1)汽车在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在间的摩擦是         摩擦。刹车后,由于        

                   ,汽画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车轮会发热,这是用

方法来增加车轮的内能;

(2)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

(3)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4)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雨雪天气里注意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旁设置了“雨雪路滑,减速慢行”的警示牌,请简要说明这名话的物理道理。

9、宇宙飞船在太空间站对接时,两者飞行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必须               ,如果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则宇宙飞船是                  的。在太空飞船中,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因此,许多情景与地面上是不一样。如:人体会悬浮起来,用手指在机舱底上轻轻一按,人就会向舱顶运动;茶水不会倒出来等。科学家们利用太空环境失重的显著特点,将许多生物带入太空,进行失重生物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太空失重环境影响生物的遗传性;失重环境植物的根失去了向地生长,茎失去了背地生长的特性等。根据上述材料,解答下列各题:

(1)地球表面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是植物对重力这种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请猜想一下在宇宙飞船内的植物的根向       生长。(填“上”、“下”、“左”、“右”、“任意方向”)

(2)想象一下,在太空中的两位宇航员要进行语言交流,有哪些办法?            

五、摩擦力

1、如图所示,人在一般情况下步行前进时,若鞋底与地面没有打滑,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是向__________(填“前”或“后”)。仔细观察发现鞋底的表面制成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2、如图6,小明进火车站时看到,所有行李都要进行“安检”.他仔细观察发现,特别是大件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先在传送带上向左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小明的行李重200N,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3倍.行李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__________(填“左”、“右”),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____ N。 

3、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B.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C.使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

D.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4、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将一木块压在竖直的墙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若水平力F增大,则木块所受到摩擦力也随着增大

   D. 木块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5、如图2所示,GA=20牛,GB=5牛,F=120牛,若物体A、B处于静止状态,则墙面受到的压力是(   )

A.20牛 B.25牛C.120牛 D.145牛

  

文档

力与运动辅导讲义(初)

学生:科目:科学第一阶段第2次课教师:课题力与运动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及力与运动的关系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摩擦力的有无与方向的判定;惯性与惯性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考点及考试要求1、力的概念、三要素、力的图示;2、力的分类;3、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教学内容知识框架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1)力的物质性:(2)力的相互性:2、力的图示: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和,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②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