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赵普》回答问题。(6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普少习吏事/学而时习之 B.先自度其足 / 普明日复奏其人
C. 及为相 / 及次日临政 D.方为秋田之害 / 奏荐某人为某官
2.“太祖乃悟”中太祖“悟”出了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怎样的人?(2分)
3.赵普为国家荐才,不惜触犯龙颜,但是作者又写他“多忌克”,你觉得这样写是否有损赵普的形象?(2分)
答案:
1、(2分)C
2、(2分)“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他所荐之人肯定是个可用之才。
表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3、(2分)示例:不会,这样既写出了真实的赵普,又突出了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质,不会有损他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真实鲜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及次日临政,……。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下列与“以天下事为己任”中的“以”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跪而拾之以归 C太祖常劝以读书 D俱以假山显
5.结合“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一句中的加点字,说说这个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C
5.“乃”是才的意思,“卒”是终于的意思,这句话表现了赵普为国举荐人才的坚持和不易,突出了他“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质。
阅读《于园》选段,完成6—9题。(共9分)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2分)
A 池中奇蜂绝壑 B 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
绝巘多生怪柏 (《三峡》)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 富人于五所园也 D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园中无他奇 及反,市罢(《郑人买履》)
7.有人在甲文“坐其中,颓然碧窈”后加上了“以幽静奇”一句,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8. 本文语言生动传神,极富有表现力,请以“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为例,分析这一语言特点。(3分)
9.本文写景十分传神,请结合划线句,分析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水阁之景的。(2分)
答案:
6.A
7.不妥当,因为加句所在句是写水阁及周围景色,文中三奇奇在磊石,并非所指这里。(妥当亦可,但要言之成理,如这一文句以闹写静,承接“颓然碧窈”,称其幽静也可。)(2分)
8. 这句话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1分),表现了作者对能工巧匠磊石技艺高超,园林主人艺术构思高超的赞叹之情(1分)。
阅读短文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10.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 ) (4分)
A. 常劝以读书 B 太祖乃悟 C 未有其比
俱以假山显 屠乃奔倚其下 普又以其人奏
D.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E.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非陛下之刑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②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12. 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①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2分)
②两段文字,都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2分)
答案:
10.DE (4)
11.①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2)
②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2)
12. ①甲:赵普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②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二)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3、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哪两组相同:( )( ) (4分)
A 遂以名楼 B 下临江流
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
C 富人于五所园也 D 上倚河汉
园中无他奇 人不得上
E 如螺蛳缠
长如艇子
14、《于园》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地介绍于园。阅读文章,按顺序将空格填写完整。(3分)
| 前堂的石坡 |
⑴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BE
14.后厅临大池 卧房槛外 再后一水阁
15、第⑴句,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写登楼的感触,悠闲自在地一“坐”,城乡之景便尽收眼底,身微“俯”手轻“拍”,云雾之仙气便尽揽入怀(1分)。这两句虽未说楼高,但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矗立在读者的眼前(1分)。
第⑵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水阁临架水上的姿态,“蒙丛”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1分)小河、灌木、鸟禽等景物动静结合写出幽远的意境。(若有其他角度回答酌情批改)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
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
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曰:“以属狱。”晏子日:“此不知其罪,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日:“可。”晏子数之日: “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目:“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释】①圉(yǚ)人:养马的人。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 ②普颜色不变( ▲ )
③卒用其人( ▲ ) ④夫子释之(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
②兵弱于邻国。
18.结合选文内容分别概括赵普和晏子的性格特征。(2分)
19.赵普和晏子的进谏都成功了,但两人所用的方式却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瓜洲步五里铺 ▲ ②非显者刺 ▲
③池中奇峰绝壑 ▲ ④卧房槛外 ▲
2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于园的? 请写出他的游踪。(2分)
▲
22、作者介绍水阁及其四周景色时,描写了哪些景物?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3分)
▲
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2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B.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
25.有人认为黔驴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但也有人为黔驴鸣不平,认为这不是黔驴的错。你对此怎么看? 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看法。(2分)
答案:
23.D
24.A
25.我认为是黔驴咎由自取,因为它外强中干,愚蠢,面对老虎,它空右庞大的身躯, 只会“一鸣”、“蹄之”,才最终被摸清虚实的老虎断喂吃肉。
或:我认为这不是黔驴的错,是好事者造成的。因为好事者把它运到了黔地,面对老虎,它的本领无法发挥出来,才最终导致悲惨的下场(有明确的看法,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黔之驴》,回答问题。(4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 )
A.船载以入 B.驴不胜怒,蹄之
C.俱以假山显《于园》 D.非显者刺《于园》
27.本文语言非常精炼传神,有些已经演变为成语,“庞然大物”就出自本文,你还能另外再写出两个从本文中演化出来的成语吗?(2分)
▲ ▲
答案:
26.C
27.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阅读《黔之驴》《猛狗》,回答问题,(1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猛狗
宋人有酤酒者,升①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②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韩非子》(有改动)
【注】①升:量酒器,概:此处作“量”理解。②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28.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2 分)
稍近益狎 然往来视之
A B
益习其声 然不售
蔽林间窥之 虎见之
C D
此人主之所以蔽蒙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29.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2分)
A.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B.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
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 夫国亦有狗。
30.将下列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答】 ▲
(2)狗猛则何故而不售?
【答】 ▲
31.用自己的话写出《猛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2分)
【答】 ▲
32. 《黔无驴》与《猛狗》都是什么文体?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文体常用手法。(2 分)
【答】 ▲
答案:
28. B
29. C
30.(1)(虎)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了解它。(省略句、“慭慭然”、倒装句少1点扣1分。)
(2)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了呢?(疑问句、“何故”1点1分。)
31.管理国家要避免出现如猛狗那样有道之士的大臣,否则国无贤才,难以富国。(只要读懂了文意,表达到中心意思即可得2分。)
32.两篇文章都是寓言(1分)),比喻,把外表强大内心虚弱的人比作驴,把当道的奸臣比作猛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寓意。(写出“比喻”或“类比”,并结合内容适当分析得1分)
阅读《黔之驴》,回答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①以为且噬己也 ( ▲ )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
3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哪一项? ( ▲ ) (2分)
例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A.虽乘奔御风 (《三峡》) B.其一犬坐于前 (《狼》)
C.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 D.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
35.寓言简洁,精炼,往往一字传神,请赏析画线句中“窥”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
33.(2分)①咬②离开
34.(2分)B
35.(2分)“窥”是“偷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甘心的心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乙】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置之池中以慑之。群鹅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鹅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鹅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选自《权子》)
【注释】①鷧(yì):一种捕食鱼虾的鸟,俗称鱼鹰。②刍(chú):草人③假假:拟声词,鹞的叫声。
3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以为神 恬不为惊
B.技止此耳 时飞止笠上
C.尽其肉,乃去 窃去刍人
D.放之山下 苦群鷧窃啄食之
37.仔细阅读揣摩《黔之驴》,请从多角度思考,写出造成驴子悲剧的原因。(3分)
38.这两则寓言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2分)
39.乙文中鱼池的主人采用什么方法来对付鱼鹰的?鱼鹰最后为什么会被鱼池的主人抓获?(3分)
4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久之,时飞止笠上。
②先故假,今亦假耶?
答案:
36.D
37.驴子的角度:没有真本领(过早的暴露自己的实力)(1分);老虎的角度:善于观察试探(1分)
好事者的角度:不该把驴子运到一个不能发挥驴子作用的地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8.观察事物,不但要看到现象,要 看到真本质,不能被假象所迷惑。(2分)
39.先做一分稻草人放在鱼塘中吓唬鱼鹰(1分),后自己加帮稻草人抓鱼鹰(1分)经验使鱼鹰误以为鱼池的主人也是稻草人(1分)
40.①一段时间后,(鱼鹰)不时地飞下来停栖在斗笠上。(2分)
②先前特意作假,难道现在还是假的吗?(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问题。(13 分)
赵普论雨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
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①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②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供帐: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②适:恰好。
4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普因言 适当其时
A B
因跳踉大㘎(《黔之驴》) 故时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能回帝意类此 良久不止
C 绝无异能者(《黔之驴》) D 技止此耳(《黔之驴》)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赵普》)(2分)
2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2分)
43. 面对突然下雨的情况,赵普想到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赵普什么特点? (2分)
44.结合前后文分析,文中写“左右皆震恐”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案:
41.A(2分)
42.①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管制。(“尝”“为”)
②外面的百姓正在盼着下雨呢,对于宴会有什么损害呢?(“于”“损”)
43.想到的是百姓的渴求(1分)看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心系百姓,关心民生。(1分)
44.侧面突出皇帝愤怒的程度1分,从而来衬托出赵普的敢于直言,不畏权威,一心为国为民。(2分)
阅读甲、乙两处文言文,依次完成文后问题。(14分)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5.下列哪一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相同? ( ▲ ) (2分).
A.跪而拾之以归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读之竞日 至之市(《郑人买履》)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D.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黄鹤楼》)
46.下面那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 ) (2分)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D.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47.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从第二段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2分)
▲
(乙)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①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②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③言,政④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世祚:指国运。③玄:深奥。④政:只,仅仅。
48.翻译划线句子。(4分)
(1)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
(2)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
49.仔细阅读甲文第一段和乙文,说一说赵普和吕蒙在读书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
答案:
45.D
46.C
47.示例;(1)“跪而拾之以归”,面对被太诅撕碎的奏折,赵普跪地一点点捡起带回去,这一细
节写出赵普的沉着镇定。(2)“补缀旧纸,复奏如初”,把撕碎的奏折修补好,又像当初
那样进谏,这一细节表赵普意志坚定。(1分)
48.(I)于是(吕蒙)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把《易经》作为最根本的一本。(乃、省略成分、以,一点
一分,扣完2分为止)
(2)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坐,皆、呓,一点一分,扣完2分为止)
49.相同点:都能虚心接受君主关于读书的劝导,并且都在实际生活中勤奋刻苦地读书。(2分)
不同点:赵普专心读一本《论语》,吕蒙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根本。(2分)
阅读《黔之驴》中的几段文字,依次完成文后问题。(7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0.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4分)(▲)(▲)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A. B.
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于园》)
乃去 荡倚冲冒
C. D.
我以日始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上倚河汉(《于园》)
放之山下
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1.试分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
答案:
50.AD
51. 动作迅速、夸张、画面鲜活、质感;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老虎情态毕现。
阅读《于园》选段,回答问题(共6分)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2.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2分)
A 俱以假山显 B 人不得上
遂以名楼 (《黄鹤楼》) 上倚河汉(《黄鹤楼》
C 富人于五所园也 D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园中无他奇 如深山茂林
5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于园的? 请写出他的游踪。(2分)
54.划线句中展现了哪些景物,置身其中又能给人以怎样的感受?(2分)
答案:
52.D
53.空间顺序 (1分) 前堂--后厅——卧房槛外——水阁(1分)
54.景物有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1分)这里意境悠远、心旷神怡,给人宛若置身山林之感。(1分)
阅读《于园》,回答问题。(共6分)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5.请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人不得上,以实奇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A 徐喷以烟 《幼时记趣》 B 反归取之 《郑人买履》
下临江流 《黄鹤楼》 如深山茂林
C 后厅临大池 D 匠师如其言 《梵天寺木塔》
56.请选出下列加点词与“非显者刺”中“刺”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 虽乘奔御风 《三峡》 B富人于五所园也
C 一狼洞其中 《狼》 D遂以名楼 《黄鹤楼》
57.古人造园,通常模拟自然风光,营造“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请联系文章说说于园的主人是否做到了这一点。(2分)
答案:
55.C
56. A
57.做到了。“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园林主人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草木葱茏的自然环境,给人身在大自然的感觉。(引用原文1分,分析1分。引用其他句子,言之有理亦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8一l2题。(15分)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瓜洲步五里铺 ▲ ②非显者刺 ▲
③池中奇峰绝壑 ▲ ④卧房槛外 ▲
59、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于园的? 请写出他的游踪。(2分)
▲
60、作者介绍水阁及其四周景色时,描写了哪些景物?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3分)
▲
答案:
阅读《于园》选段,回答问题。(共11分)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61.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2分)
池中奇峰绝壑 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
A 绝 绝巘多生怪柏 (《三峡》) B 上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富人于五所园也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C 园 园中无他奇 D 反 及反,市罢(《郑人买履》)
62.有人在甲文“坐其中,颓然碧窈”后加上了“以幽静奇”一句,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妥当?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
63.本文语言生动传神,极富有表现力,请以“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为例,分析这一语言特点。(3分)
▲
答案:
61.A(2分)
62.不妥当,因为加句所在句是写水阁及周围景色,文中三奇奇在磊石,并非所指这里。(妥当亦可,但要言之成理,如这一文句以闹写静,承接“颓然碧窈”,称其幽静也可。)(2分)
63. 这句话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1分),表现了作者对能工巧匠磊石技艺高超,园林主人艺术构思高超的赞叹之情(1分)。
阅读《黄鹤楼》这段文字,完成8~9题。(4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遂以名楼 俱以假山显
B、下临江流 后厅临大池
C、上倚河汉 人不得上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跪而拾之以归
65、本文主要说明了黄鹤楼怎样的外形特点?请结合典型语句分析。(2分)
答案:
、B
65、示例:高大雄伟;从“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可见,它的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用夸张手法极言其高。
阅读《赵普》一文,回答问题。(9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蹉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6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及为相 B. 处决如流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匠师如其言(《梵天寺木塔》)
C.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 家人发箧视之
遂以名楼(《黄鹤楼》)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6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寡学术”这句话为下文写太祖劝赵普多读书做铺垫。
B.“处决如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赵普读书获益匪浅,学以致用的情况。
C.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把其他在相位者的“龌龊循默”与赵普的“刚毅果断”进行对比,突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特点。
D.文章通过“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举荐人才的执着精神和坚定意志。
68.“虽多忌克”的意思是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这句话放在文中对塑造赵普的形象是否有损害?请谈谈原因。(3分)
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乙)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汎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④,乃矍然⑤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⑥,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⑦,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③汎然:轻松、愉快之意。④语益奇:用语更加奇谲。⑤矍然:惊惶的样子。⑥属文:写文章。⑦寤:睡醒。
69.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4分)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 )
(3)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 ▲ )(4)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
7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2分)
A.请遂成文 遂以名楼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天才也
C.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遂以名楼
D.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7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72.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何改变了态度?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 。
答案:
69.(1)休息(2)高大(3)摆宴,动词(4)改
70.C
71.(1)(黄鹤楼)上面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2)都督感到愤怒,起身上厕所,派官吏等候他写好文章就报告(自己)。
72.(1)都督本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没想到王勃当仁不让。(2)王勃文章越写越奇令人心悦诚服。(意对即可)
阅读《赵普》中的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7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跪而拾之以归 岁以大穰
B. 处决如流 长如艇子
C. 读之竟日 至之市
D. 虽多忌克 虽乘奔御风
74.当赵普面对宋太祖时,表现出了许多优秀品格,结合文章来谈谈。(4分)
答案:
73.B 2分
74.从勤奋读书、善于忍耐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4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
【乙】水居一室耳,高①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②。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③,西则九龙峙④焉。楼成,高子⑤登而望之曰:“可⑥矣!吾于山有穆⑦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⑧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⑨,可以宾月⑩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选自《可楼记》)
【注释】:①高:高出。②辟:开。③九陆:平原。④九龙峙:九龙山耸立。⑤高子:自称。⑥可:适合人意。⑦穆:和顺。⑧被:通“披”,引申为享受。⑨暄:温暖。⑩宾月:皓月。
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⑴ 返憩于此( ) ⑵ 耸构巍峨 ( )
⑶ 楼可方丈( ) ⑷ 名之曰“可楼”( )
7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⑵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
77.仔细阅读文章,分别写出两文的中心句(原句)。(2分)
【甲】:
【乙】:
78.【乙】文中,作者述说可楼“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其目的是什么?(2分)
79.同是写楼,【甲】【乙】两文在内容表达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分)
答案:
75.⑴返回休息。 ⑵矗立的楼宇。 ⑶大约。 ⑷适合人意。
76.⑴ 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⑵ 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意对即可)
77.【甲】荆吴形胜之最也。【乙】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78.突出说明在可楼上能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
79.【甲】侧重写黄鹤楼本身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而【乙】侧重写楼内主人悠闲惬意的主观感受。(意对即可)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8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8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83.甲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认为君子可以不受恶浊世风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节操。但在我们生活中又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8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2分)
答案:
8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
81.C
8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8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一个人品行高尚,他有着很强的自制力,他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恶,所以他可以保持自己的高洁;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却是因为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所待时间过长,潜移默化之中便受到了影响。
8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