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作 课题:游
课时:2课时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
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
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
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
鲜感的词句。 12/82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
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教材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习作例文是学生从三年级以来就开始接触的学习内容,旨在借助例文学习,建构读文、学文与动手习作之间的桥梁,所以习作例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借助例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记录下来的。
《颐和园》是一篇描绘人文景观的文章。全文层次清楚,前后呼应。作者用具体形象、生动优美和富有想象的语言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其不同景物的特点各有不同,作者在写法上也不一样,突出表达方法上的变化。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引发他们对美的向往,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人类文明的景仰。同时在学习中进行语言积累,初步掌握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二、学情分析:
一、从写心理力面来剖析,小学四牛级的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所以,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为常见但又不为重视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如指导学生到菜市场或商场观察体验一次生活,了解以诚待人的内涵,然后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的体会等。
二、从习作习惯方面来概括,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写作中。
三、我们班的孩子观察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备课时兼顾到各个层面。让能者 “吃好”,让一般者“吃饱”,让有待进步者提高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感悟,体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培养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培养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难点:
1、体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培养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激发写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
教 学 过 程  |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 3.回顾主要内容。 (1)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2)生回答。 4.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5.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二)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 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美丽) 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 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②生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随机点拨。 a.长廊。(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生齐读。 b.万寿山脚下。(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预设2: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c.昆明湖。(课件出示段落) 师指名读句子,相机引导: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预设:静) 师顺势引导: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③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④师小结: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4)总结学法。 师: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画路线图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过渡句) 2.按照《颐和园》的学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1)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2)生自学《七月的天山》,边读边思考。 (3)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总结。 ①中心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②过渡句。 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③路线图: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④主要景点及特点。 a.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b.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c.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三)归纳写法,总结运用 1.归纳写法。 (1)师引导: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2)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师归纳。(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3.学以致用。 (1)师: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 (2)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并且打印出来。 教师板书 按一定的顺序 突破重难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 
课前作业设计: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并且打印出来。
课中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③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课后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修改,教师指导
七、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