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
1、细菌的鞭毛是由______构成的,它从______长出,穿过______伸出体外。
2、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______和______。
3、发酵工业的生产菌种主要来源:______、______和______。
4、细菌的菌落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霉菌产有性孢子、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为______,其外形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6、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测微生物大小使用的主要工具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8、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有益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等。
9、紫外线对微生物DNA的损伤,主要产生______,通过______和______等可修复DNA的损伤。
10、抗原与抗体间的反应遵循五个规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
11、菌毛是一部分G-细菌特有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物。( )
12、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可以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
13、凡能利用乙酸作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必然存在着乙醛酸循环。( )
14、P2噬菌体通常以前噬菌体的形式整合在宿主细胞中,而不会导致细胞死亡,故二者都属于温和噬菌体。
@9、疯牛病的病原体为一种朊病毒。( )
15、Mucor和Rhizopus的绝大多数有性生殖靠异宗配合形成接合孢子。( )
16、菌物界是指广义的真菌界,包括黏菌门、假菌门和真菌门(狭义的真菌)3部分。 ( )
17、真菌菌丝体的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线。( )
18、当死海鱼在10~20℃下保存1~2d后,就可在黑暗处看到鱼体表面长有成片发荧光的菌苔或大量菌落,这是因为长有大量海洋光合细菌之故。( )
19、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
20、儿子通常能接受母亲的皮肤移植。( )
三、选择题
21、下列除了( )以外,均是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A.呼吸作用
B.物质交换作用
C.合成和分泌作用
D.维持细菌的外形
22、丝裂霉素的抗菌机制是( )。
A.抑制细胞壁合成
B.抑制蛋白质合成
C.抑制DNA合成
D.抑制RNA合成
23、 酵母菌细胞壁中含有( )。
A.甘露聚糖
B.葡聚糖
C.甘露聚糖和葡聚糖
D.几丁质
24、绒毛烟斑驳病病毒中存在小分子的拟病毒,其核酸为( )。
A.dsRNA
B.dsDNA
C.ssRNA
D.ssDNA
25、甘露醇盐琼脂是培养( )的培养基。
A.病毒
B.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C.原生动物、真菌
D.某些细菌
26、转座子( )。
A.能从DNA分子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B.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质粒
C.是一种碱基类似物
D.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学修饰
27、平板画线分离法不需要以下哪种物品( )。
A.接种环
B.琼脂培养基
C.细菌培养物
D.电泳仪
28、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A.曲蘖酿酒
B.用鼻苗法种痘
C.烘制面包
D.酿制果酒
29、在以下各免疫球蛋白中,能透过血胎屏障的只有( )。
A.IgG
B.IgA
C.IgM
D.IgD
30、 有一种污水处理方法是不必用到生物被膜的,即( )。
A.塔式生物滤池
B.生物转盘法
C.洒水滤床法
D.厌氧消化法
四、名词解释
31、稀释平板计数法
32、核衣壳(tmcleocapsid)
33、化学渗透学说
34、质粒消除
35、免疫球蛋白(Ig)
五、简答题
36、什么是合成培养基?其优缺点及配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7、微生物通过主动运送吸收营养物质与促进扩散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38、与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何优点?
39、简述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0、简述梯度平板法筛选抗性突变株的原理,设计一系列实验以筛选抗异烟肼的吡多醇的高产突变株。
六、论述题
41、阐述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参
一、填空题
1、【答案】鞭毛蛋白;细胞膜;细胞壁
2、【答案】感染性;理化性质的均一性
3、【答案】自然环境;收集菌株筛选;购置生产菌种
4、【答案】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颜色;透明度
5、【答案】子囊果;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6、【答案】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生物
7、【答案】显微镜;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8、【答案】转化有机物为速效养分如氨化作用;转化无效矿物元素为有效元素;产生生长刺激物促进生长;产生抗生素抑制病原菌
9、【答案】嘧啶二聚体;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
10、【答案】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二、判断题
11、【答案】错
12、【答案】对
13、【答案】对
14、【答案】对
15、【答案】对
16、【答案】对
17、【答案】对
18、【答案】错
19、【答案】错
20、【答案】错
三、选择题
21、【答案】D
22、【答案】C
23、【答案】C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A
27、【答案】D
28、【答案】A
29、【答案】A
30、【答案】D
四、名词解释
31、答:稀释平板计数法是指一种统计物品含菌数的有效方法。计数方法为:将一定量的样品经十倍稀释后,用平板培养最后三个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待菌落长出后,计算出某一稀释度的菌落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中的含菌数。
32、答:核衣壳是病毒的核酸和衣壳的合称,是任何真病毒都具有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其核衣壳外覆盖一层被称为包膜的、内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
33、答:化学渗透学说是由英国学者P. Mitchell于1961年所提出的解释氧化磷酸化形成ATP的机制。该学说认为,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可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到膜的外侧,从而造成了膜两侧质子分布不均衡,此即质子动势的由来,也是合成ATP 的能量来源。通过ATP酶的逆反应,把质子从膜的外侧重新输回到膜的内侧,于是在消除质子动势的同时合成了ATP。
34、答:质粒消除是指含质粒的细胞在正常的培养基上受吖啶染料、丝裂霉素C、紫外线、利福平、重金属离子或高温等因子处理时,由于其复制受抑制而核染色体的复制仍然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胞中不带质粒的现象。
35、答:免疫球蛋白是指一类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是抗体的同义词。纯化后的Ig分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
五、简答题
36、答:(1)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的定义
合成培养基又称化学限定培养基,是一类其化学成分完全了解,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如高氏一号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等。
(2)合成培养基优缺点
①优点:成分精确、重复性强。
②缺点:与天然培养基相比其价格较贵、配制麻烦,且微生物生长一般较慢。
(3)配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配置过程中的总原则是要使每一种成分都必须充分溶解和避免出现沉淀。
②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产品其成分比例可能不全相同,配制方法也不同。
a.有的培养基需加热或通气来帮助溶解;
b.有的培养基成分不完全,要求另外加入补充成分,如谷氨酰胺是经常需要再单独加入的成分;另外一般不含NaHCO3成分的培养基,也可以在配置时自行加入。
37、答:(1)主动运送与促进扩散相比的优点表现为:
①通过促进扩散将营养物质运送进入细胞,需要环境中营养物质浓度高于胞内,而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微生物所处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往往很低,促进扩散难以发挥作用。
②主动运送则可以逆浓度运送,将环境中较低浓度的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内,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2)主动运送与促进扩散相比的缺点表现为:
在于主动运送需要消耗能量。如在E.coli中,主动运送1分子乳糖约耗费
0.5分子ATP,运送1分子麦芽糖要耗费1.0~1.2分子ATP。
38、答:连续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一直保持在对数期,生物量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与单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具有以下优点:
(1)能缩短发酵周期;
(2)提高设备利用率;
(3)便于自动控制;
(4)降低动力消耗及体力劳动强度;
(5)产品质量较稳定。
39、答: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自然环境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1)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
①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②研究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微生态制剂,并为发展混菌发酵、生态农业以及积极防治人和动、植物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实践价值
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中的许多机制,也可为探矿、冶金、提高土壤肥力、治理环境污染、开发生物能源和促进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的基础。
40、答:(1)梯度平板法是利用培养皿的一侧至另一侧铺有药物浓度呈梯度分布的琼脂培养基,以筛选相应抗药性突变株的方法。一般先将培养皿一侧搁高约5mm,倒入约10ml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放回水平位置,再倒上等体积含适当浓度药物的相同培养基,放置一天后,即成梯度平板。培养基内的药物浓度呈线性梯度,一端浓度高,另一端浓度低。若在梯度平板上涂布经过诱变的菌悬液,经培养后,某些突变的菌株就可以在适当药物浓度的培养基表面生长,然后选择在较高药物浓度下生长的菌株,分离培养即可得到抗药性突变株。
(2)筛选抗异烟肼的吡多醇高产突变株主要是运用突变育种的方法,先得到大量的突变株,再从其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菌株,的步骤如下:
①选择出发菌株:选用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这类菌株对生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正突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②同步培养:进行诱变育种时,细菌尽可能达到同步生长状态,且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比较容易变异。
③制备单细胞悬液:将细菌悬液先用玻璃珠振荡分散,再用脱脂棉或滤
纸过滤,保证细菌悬液可以均匀地接触到诱变剂。细菌的浓度大约为108个/ml。
④诱变处理:诱变剂可选用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超声波等)或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烷化物、羟胺等)。
⑤中间培养:诱变处理后的细菌可能会有表型延迟的现象,可将诱变处理后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几小时,待细菌几代,显现出稳定的变异。
⑥抗异烟肼的吡多醇的高产突变株的筛选:先将培养皿一侧搁高约5mm,倒入约10ml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放回水平位置,再倒上等体积含适当浓度异烟肼的相同培养基,放置一天后,即成异烟肼梯度平板。将细菌悬液涂板后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在异烟肼浓度高的区域能够生长的菌株即为抗异烟肼的突变株。
六、论述题
41、答:微生物生态指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自然环境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微生物生态系统有的特点如下:
(1)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等都很不一样,每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而又区别于其他生态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2)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无强烈的环境因子冲击,一般其组成成分、数量、活动强度和转化过程大体上可保持稳定,即使面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也能保持稳定。
(3)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适应性,即使面临强大的环境因子改变压力,原有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也可以诱导产生新的酶或酶系或发育出新的微生物优势类群,以适应新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4)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物质流和能量流,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各微生物类群之间,在物质上和能量上具有接力与流动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