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5:02
文档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地位很重要,需要对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又要参照西方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作出对比,因而学生的理解上有些难度。加之许多大众媒体的一些不少误导,教师要正本清源,运用大量史料来论证,把握君主制度的特点及趋势。讲授的重心在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上,但也不能忽视君主的评价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明初年废丞相史实的学
推荐度:
导读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地位很重要,需要对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又要参照西方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作出对比,因而学生的理解上有些难度。加之许多大众媒体的一些不少误导,教师要正本清源,运用大量史料来论证,把握君主制度的特点及趋势。讲授的重心在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上,但也不能忽视君主的评价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明初年废丞相史实的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地位很重要,需要对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又要参照西方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作出对比,因而学生的理解上有些难度。加之许多大众媒体的一些不少误导,教师要正本清源,运用大量史料来论证,把握君主制度的特点及趋势。讲授的重心在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上,但也不能忽视君主的评价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明初年废丞相史实的学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通过学习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区分内阁制和宰相制的能力。

③、通过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几朝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制度达到了顶峰。

④、通过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建立近代民主制度相比较,探究君主制度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君主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展示史料上关于明废丞相、内阁的形成以及清设立军机处的记载,给学生以历史真实感。

②、从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秦汉的宰相制,得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③、通过探究君主制度对我国社会的危害,得出该制度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知识重难点】

1、重点: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清朝的边疆。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资源】:原始图片、阅读材料

【课型】: 单一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秦开始,中国实行了宰相制度。“宰”意为主宰,“相”意为辅佐,“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人。但宰相的存在也会因其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这也是伴随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加强过程中的矛盾之一。那么,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的加强。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明清的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今天继续学习第四课内容《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二、讲授新课: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的集权。

(1)、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军政事务。明太祖时期对地方和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不断加强君主。明太祖采用什么措施加强君主的?

1、明太祖

在,废丞相,权分六部——集权力于皇帝。 

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

问题探究一:(原因)结合课本学习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让学生广开思路展开探究。(如可从历史原因、现实需要、朱元璋的出身等方面去思考)。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①吸取了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②明朝进行地方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③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④为了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巩固统治。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权臣夺权的就更多,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唐朝末年的朱温、北宋第一代君主赵匡胤等等。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是诛杀李善长案,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朱元璋借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并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到此,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问题探究二:我们在上面的材料中可看到,朱元璋不仅在他自己当皇帝时不设丞相,还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那么,宰相制的废除又有什么影响呢?

①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易形成君主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④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总结: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调节君主带来的一些弊端,宰相制度废除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充分体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看法。

A、废丞相,君主更强化;

B、宦官专权;

C、内阁无实权(内阁与六部矛盾)

他正是对这个局面的总结。废丞相后,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达到新高度。

2.设立内阁

教师过渡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明朝终于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探究三:皇帝面对如此繁忙的政务,忙不过来该怎么办?那么怎么做才能处理好政务呢?

内阁的形成:(见副页表格1)

朱元璋起初任用一些官位较低的如午门的文渊阁当值,这就是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部门,也无属官。它的功能就是为皇帝服务,是皇帝的顾问。到后来内阁的地位提高,内阁大学士也被称为宰相。

课堂小组讨论四: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组织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是否相同?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宰相?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见副页表格2)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但对于内阁和大学士的防控也还是比较严的,这样,又给太监参权开了方便之门。所以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十分严重。(阅读课本19页知识链接)

(二)军机处(清)

 1、军机处

问题探究五: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展示材料,请同学回答: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么?

时间:清朝雍正帝设置;

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根本目的:加强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展示材料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 军机处的职能如何?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精: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速:办事效率高

(4)如何认识军机处的设立?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集权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制度,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制度达到了顶峰。

清除了设军机处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强化主义集权?(密折制与)

2、密折制:雍正帝在奏本外,还命令地方密折奏事,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三)、清朝的边疆

1、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清处理边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机构:理藩院

职权:管理蒙古事务,负责和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作用: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改土归流

(1)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集权。

(2)含义: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3)意义:课本分析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堂小结]   

明清之际,从英国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在君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使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军机处,使君主制度发展到极致。

【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

    明清的君主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板书设计】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 

1、明太祖:

在,废丞相,权分六部——集权力于皇帝。 

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二)军机处的设立(清) 

1、军机处:清雍正帝年间设立,君主达到顶峰 

2、密折制

(三)清朝的边疆 

1、基本原则

2、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3、改土归流

【教学反思】

本课讲的是明清高度的集权,主要把握内阁和军机处分析。主要通过学

生自主的探究,老师进行点拨。在讨论权力对中国的影响时,发现还需

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

文档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地位很重要,需要对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又要参照西方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作出对比,因而学生的理解上有些难度。加之许多大众媒体的一些不少误导,教师要正本清源,运用大量史料来论证,把握君主制度的特点及趋势。讲授的重心在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上,但也不能忽视君主的评价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明初年废丞相史实的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