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再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47:09
文档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再论

要素是指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则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构成,学界有着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多种观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能否用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能否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境)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造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多种看法的根源所在。一、
推荐度:
导读要素是指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则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构成,学界有着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多种观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能否用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能否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境)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造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多种看法的根源所在。一、
要素是指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则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构成,学界有着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多种观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能否用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能否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境)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造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多种看法的根源所在。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再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界存在的为数不多的理论共识。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主体是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于晓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改造的对象。如果把人作为客体那么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又如何解释。如果以客体的性质来否认人的能动性,那么人就不再是‘人’。这就会造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就不应该用主体、客体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应该有专门的范畴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1]

祖嘉合教授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做静态描述的时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适当的,更准确地说是够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2]笔者赞同祖嘉合教授对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范畴的观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居于主体的地位。但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任务为社会所规定,必须反映和体现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获得性的主体。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活动还要受受教育者的审视。在教育者对自身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查反省的时候,教育者自己也处于被审视的客体地位。因此,可以说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来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但这种主体地位是受约束的、受的,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客体性”,因此可以称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客体性”主体。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实践活动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受动、被支配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客体”地位。但是,受教育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反观自省能力的人,具有了作为主体所需的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成为了主体,不仅对教育者具有自主的审视能力,而且对教育者所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再论

□祝猛昌

摘要: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介体和环体等问题多种观点认识的基础之上,作者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系统来看,教育者(“客体性”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性”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构成。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

作者简介:祝猛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2-0034-02

34

2012·2

2012·2

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具有选择性的接收、内化和整合能力。当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属性显现地更加明显。因此,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总体上居于客体地位,但这种客体地位是具有“主体性”的,因此,受教育者应该是“主体性”客体。

笔者认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时,引入主客体概念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它对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两对概念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都是可行的。但要意识到在用主客体这对概念表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同时,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受约束性的“客体性”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性”客体。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问题的再思考

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

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P238)在他看来,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其有共同的中介性特征可以合并为中介性因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可以是合并项。孟志中则认为,要素是整体的最基本构成因素,单一性是要素的主要特点之一。要素不应当是合并项,不能因为某些要素之间存在一些表面上的相似性而把这些要素合并成一项‘新要素’。因此,不能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二者合并成一个要素(介体)。[4]赵子林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单独要素。

王升臻认为,要素和系统是相互对应的,任何事物都是较高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级要素的系统。依据对系统的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可以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要素即介体。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要素和系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存在的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笔者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要素统称为介体要素是不科学的。虽然,构成系统的要素可以是较低一级的次系统,但是构成在这种次系统的要素在质上应该具有单一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但也是由各层次、各种类型方法(如根本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构成的一个次级系统,笼统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不具有同质性的要素统称为介体要素是不妥的。另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要素统称为介体要素系统容易造成重点的不突出,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

此,笔者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统称为介体要素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系统的而又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环体问题的再思考

张耀灿认为:“教育环境和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体一样,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系统和特点,但只有它们建立在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共同参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

把环境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要素,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孟志中认为,要素是系统有机内在的构件,内在性是其基本特点。环境只是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存在的外部条件——当然是先决性的、基本性的前提条件。要素是指该事物或该活动的内部构成因素,它是内在地存在着的。环境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任何事物或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但我们不把这些视为其构成要素。赵子林认为,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区分,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笔者认为,不论是把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其目的都是为了提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情境的作用。但是,不论是环境还是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创设的情境,都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因素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构成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情境都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性”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性”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参考文献:

[1]于晓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7,(3).[2]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3,(5).

责任编辑

朱雁

35

文档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再论

要素是指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则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构成,学界有着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多种观点。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能否用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能否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境)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造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多种看法的根源所在。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