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120 学分:6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基础医学本科、影像、麻醉、妇幼卫生、预防医学、
护理等专业本科学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
门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 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其教学目的是使医学生获得基本的、
系统的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应达到:
1.掌握人体各器官功能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特点和功能概况,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掌
握各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2.重视与临床学科密切相关的各器官的毗邻关系、活体特点。
3.掌握常用的骨性标志和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体表投影。
4.熟练地结合教材、实验指导和图谱,观察标本和模型。以提高学生思考、工
作的能力。
二、先修课程(或同步课程)
组织胚胎学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 论(1 学时)
1、教学内容
⒈人体解剖学及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⒉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⒊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⒋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⒉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⒊熟练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人体的轴与面。
运动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f
第一章 骨学(11 学时)
第一节 总论
1、教学内容
1.讲述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骨的发生、发育及可塑性。
2 实验观察骨的构造,观察煅烧骨、酸浸骨、骺软骨、骺线等。
2、教学要求
⒈掌握骨的形态与分类。
⒉熟练掌握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及功能。
⒊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⒋了解骨的发生与发育。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颈椎(含寰椎、枢椎、隆椎)、胸椎、腰椎及骶骨的形态特征,胸骨及肋骨(含
第一肋)的形态结构。
2.活体触摸并识别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⒉熟练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⒊熟练掌握胸骨和肋骨的形态结构。
⒋熟练掌握躯干骨常用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第
1 至 12 肋等)。
(二)颅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脑颅和面颅诸骨的形
态结构;在整颅及去顶颅标本上观察颅底内面观、外面观、
眼眶,注意一些重要的孔、裂等结构,在正中矢状切开的颅骨上观察颅骨的侧面观、鼻腔
及鼻旁窦;在新生儿颅的瓶装标本观察囟门等结构。
2.示教颅底内、外面观及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
3.活体触摸并掌握颅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颅的组成、分部及其功能特点。
⒉熟练掌握脑颅和面颅诸骨,特别是蝶骨、颞骨、筛骨和下颌骨的名称、位置、分部及其形
态结构。
⒊熟练掌握颅的整体观,特别是颅底内、外面观及其主要结构。
\f
⒋掌握眶及骨性鼻腔的形态特征及其交通,熟练掌握骨性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了解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及其交通。
⒌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出生后变化。
⒍掌握颅骨常用的骨性标志(颧弓、下颌角、乳突、枕外隆凸、舌骨体、眶缘等)。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上肢骨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上肢各骨(游离标本)的主要形态结构,能区分其左右(不含手骨)。
2.在串好的手骨标本上辨认各骨的名称、形态及彼此关系。
3.活体触摸并掌握上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位置。
⒉熟练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主要形态结构,区分左右。
⒊熟练掌握手骨的组成、腕骨的排列关系,掌握掌、指骨的特点。
⒋掌握上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肩胛下角、肱骨大结节、肱骨内上髁、肱骨
外上髁、鹰嘴、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等)。
下肢骨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下肢各骨(游离标本)的主要形态结构,能区分其左右(不含足骨)。
2.在串好的足骨标本上辨认各骨的名称、形态及彼此关系。
3.活体触摸并掌握下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位置。
⒉熟练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区分左右。
⒊熟练掌握足骨的组成、跗骨的排列关系,掌握跟骨、距骨、足舟骨的主要结构及跖、趾骨
的特点。
⒋掌握下肢骨常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耻骨结节、
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髁、外侧髁、腓骨头、胫骨粗隆、内踝、外踝、
第五跖骨粗隆等)。
第二章 关节学(7学时)
\f
第一节 总论
1、教学内容
1.讲述骨连结的分类,重点讲述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及分类。
2.实验观察:(在切开关节囊的肩关节标本上)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
关节腔
等)。
2、教学要求
⒈了解骨连结的概念、骨连结的方式,掌握骨连结的类型及功能特点。
⒉熟练掌握间接连结,即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掌握关节的辅助结
构(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关节的分类及关节的运动。
第二节 中轴骨连结
躯干骨的连结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椎骨间的连结;通过对椎间盘及主要韧带的辨认,观察、理解其功能作用;肋椎
关节、胸肋关节及颞下颌关节。
2.借助骨架观察脊柱的整体观及胸廓的组成与整体观。
3.简要讲述脊柱、胸廓的运动。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椎骨的连结;椎间盘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意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
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的位置及功能。
⒉了解关节突关节、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⒊熟练掌握脊柱的组成、形态、生理性弯曲及及其运动。
⒋了解肋的连结、肋椎关节、胸肋连结。
⒌熟练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功能及其运动方式(提肋、降肋)。
⒍了解胸廓的形态和大小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关系,如“桶状胸” 、“鸡胸”的
形成原因。
颅骨的连结
1、教学内容
1. 在颅骨标本上观察骨缝。
2. 观察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示教关节盘及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形式。
2、教学要求
⒈了解颅骨的直接连结概况。
⒉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
\f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上肢带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喙肩韧带),在标本上重点观察肩关节、肘
关节、桡腕关节以及前臂骨连结的组成及特点。
2.对照骨架进一步理解上肢各主要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3.在自己身上作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注意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方式。
2、教学要求
⒈了解上肢带骨的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喙锁韧带和喙肩韧带)。
⒉熟练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和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
⒊掌握前臂骨间膜,熟练掌握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的构造及其联动机能(旋前、旋
后运动)。
⒋了解手部各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的组成
及运动,掌握拇指腕掌关节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拇指的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
动)。
下肢骨的连结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下肢带连结(骶髂关节、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坐骨大孔、坐骨小孔、骨盆等),
重点观察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的组成及特点。
2.对照骨架进一步理解下
肢各主要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3.在自身上作下肢各关节的运动,注意足内、外翻运动。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下肢带骨的连结(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坐骨大孔、坐骨小
孔等)。
⒉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区分和界线,了解男女骨盆的差异。
⒊熟练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方式。
⒋了解足部各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组成及运动,掌握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的组成、位置及运动(内翻、外翻)。
⒌掌握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的形成及其功能意义。
第三章 肌学(10 学时)
第一节 总论
1、教学内容
\f
讲述肌的形态和结构、起止、配布和作用、辅助装置及命名。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⒉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⒊了解肌的命名原则及肌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头肌
1、教学内容
实验观察面肌及咀嚼肌标本、模型,理解面肌及咀嚼肌的功能。
2、教学要求
⒈了解面肌的组成、名称、分布特点及功能。
⒉熟练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名称、位置及作用。
第三节 颈肌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颈肌的标本,注意胸锁乳突肌起止点的观察并理解其功能。
2.活体辨认胸锁乳突肌。
2、教学要求
⒈了解颈肌的分群,掌握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的名称、位置。
⒉熟练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形态、起止及其作用。
第四节 躯干肌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在整尸标本上)背肌、胸肌、腹肌,确认各主要肌的位置、形态、层次及起
止概况,注意肌纤维的走向;在显示膈的标本上观察中心腱及三个裂孔、其肌纤维的分布
及膈脚,理解其功能。
2.借助骨架,确认各肌起止部位,通过了解其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来理解其功能。
3.活体辨认躯干部的肌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躯干肌的分部及其位置关系。
⒉掌握背肌的位置及其分层,熟练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肩胛提肌的位置、形态、
起止概况及其主要功能,了解背部筋膜(胸腰筋膜)。
⒊掌握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熟练掌握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的位置、起止
点和功能及肋间内、外肌的位置、纤维方向和作用,了解胸部筋膜。
⒋熟练掌握膈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裂孔)的
\f
位置和通过的结构,以及膈的功能。
⒌掌握腹肌的分群,掌握腹前外侧肌群的名称、位置、层次关系和纤
维方向,掌握腹肌形成
的结构(腹直肌鞘、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白线等)及腹后肌(腰方肌)的
位置和作用,了解腹部筋膜。
第五节 上肢肌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上肢带肌、臂肌及前臂肌的分群、位置,各肌的名称及起止概况,重点观察三角
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起止;在专门显示旋前旋后肌标本上识别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旋后肌、肱二头肌,观察各肌的全貌及止点;观察上肢各局部结构。
2.示教前臂肌及手肌。
3.活体辨认上肢的重要肌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上肢肌的分部和分群概况。
⒉掌握上肢带肌(肩肌)的名称、位置、起止点概况和作用,熟练掌握三角肌的起止和作用。
⒊掌握臂肌的位置、分群和诸肌的名称、位置及各肌群的主要功能,熟练掌握旋前圆肌、旋
前方肌和旋后肌的位置、起止点概况与作用。
⒋掌握手肌的分群和各肌群名称、了解其组成、位置与作用。
⒌了解上肢筋膜与局部记载,了解腋窝、肘窝的位置、组成。
第六节 下肢肌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髋肌、大腿肌、小腿肌的分群、位置,各肌的名称及起止概况,重点观察臀大、
中、小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及小腿三头肌的起止;在专门的标本上辨
认梨状肌,认清梨状肌上、下孔;观察下肢的局部结构。
2.活体辨认下肢的重要肌性标志。
2、教学要求
⒈掌握下肢肌的分部和分群概况。
⒉掌握髋肌的位置和分群概况,熟练掌握髂腰肌、臀大、中、小肌、梨状肌的位置、起止点
概况和作用。
⒊掌握大腿肌和小腿肌的位置、分群及各肌群的主要功能,熟练掌握诸肌的名称、位置与作
用,熟练掌握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
⒋了解足肌的位置、分群和名称。
⒌了解下肢筋膜和局部记载,熟练掌握梨状肌上、下孔、股三角、收肌管、腘窝的位置及组
成。
\f
内脏学
第四章 总论(1 学时)
1、教学内容
讲述内脏的概念、一般结构及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教学要求
⒈掌握内脏的概念,了解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一般形态与结构特点。
⒉掌握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5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实验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口腔各部的形态结构,咽的位置、分部与各
部形态,食管与胃的位置与形态,小肠的起止、分部与各部形态特征,大肠的位置、分
部与各部形态特征,肝和胰的位置和形态、分部。
2.活体上互相观察口腔各部,辨认咽峡各结构以及舌的形态结
构。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的分部和消化腺的分组,掌握消化系统的功能意义。
第一节 口腔
⒈掌握口腔的境界与分部,了解唇、颊和腭的组成和形态。
⒉掌握软腭的形态结构,熟练掌握咽峡的构成。
⒊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熟练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及乳牙、恒牙的记录方式。
⒋熟练掌握舌的形态和构造特点,掌握舌乳头、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熟练掌握颏舌肌的
起止、位置和作用。
⒌熟练掌握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第二节 咽
⒈熟练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与交通。
⒉熟练掌握咽扁桃体、腭扁桃体的位置及咽淋巴环的组成及功能。
⒊了解咽壁肌的组成与功能。
第三节 食管
⒈熟练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及其与切牙的距离。
⒉了解食管壁的构造。
\f
第四节 胃
1.熟练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及位置,掌握胃的毗邻关系,了解胃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形态与
位置的改变。
⒉了解胃壁的结构特点。
第五节 小肠
⒈熟练掌握小肠的起止与分部。
⒉熟练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重点掌握十二指肠大乳头及十
二指肠空肠曲的位置。
⒊掌握空肠和回肠的位置及形态结构特征,熟练掌握空、回肠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第六节 大肠
⒈掌握大肠的位置与分部,熟练掌握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结构特征。
⒉熟练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⒊熟练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⒋熟练掌握直肠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⒌熟练掌握肛管的位置及内面形态结构特征,了解肛管周围肌的组成、分部及功能。
第七节 肝
⒈熟练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及重要的毗邻关系,掌握肝的分叶,了解肝段的概念及分段。
⒉熟练掌握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⒊熟练掌握胆总管的合成、行径、开口及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
第八节 胰
⒈熟练掌握胰的位置及重要的毗邻关系。
⒉熟练掌握胰的形态与分部,了解胰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系统(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标本,辨认鼻腔各部和鼻旁窦,各窦的位置、形态特点及其开
口,喉软骨、喉腔各部的形态,气管与左、右支器官的形态结构、肺的形态位置与分叶、
胸膜与纵隔分布及肋膈隐窝。
2.活体上互相观察外鼻与鼻腔。
3.讲述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及纵隔的分部
与组
成。
\f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构造特点及功能概况。
第一节 鼻
⒈了解鼻的分部和功能,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和各部的名称。
⒉熟练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征。
⒊熟练掌握鼻旁窦的组成、各窦的位置、形态特点及开口部位。
第二节 喉
⒈掌握喉的位置、毗邻及功能。
⒉熟练掌握喉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掌握喉的连结。了解喉
肌的分群与功能。
⒊熟练掌握喉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⒈熟练掌握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和构造特点。
⒉熟练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第四节 肺
⒈熟练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⒉了解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与分段。
⒊了解肺在胎儿出生前后的区别。
第五节 胸膜
⒈熟练掌握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⒉熟练掌握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概念,重点掌握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⒊掌握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熟练掌握胸膜下界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 纵隔
熟练掌握纵隔的概念,掌握纵隔的分部及其组成。
第七章 泌尿系统(2 学时)
1、教学内容
实验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肾的被膜、肾的剖面构造、输尿管的行径与分部、
膀胱的形态、位置及膀胱三角等。
2、教学要求
\f
熟练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一节 肾
⒈熟练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及剖面构造。
⒉掌握肾的位置、毗邻及肾的被膜。
⒊了解肾段血管与肾段的概念及肾的畸形与异常。
第二节 输尿管
熟练掌握输尿管的起止、行径、分部及三个狭窄的部位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 膀胱
熟练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毗邻及膀胱三角的位置、结构特点与临床意义。
第四节 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长度、形态结构特点及尿道外口的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2 学时)
1、教学内容
实验观察男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睾丸、附睾的形态结构,输精管的行径与
分部,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球腺的形态、位置,阴囊、阴茎的形态结构,以及男性尿道的
分部与结构特点。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⒈熟练掌握睾丸和附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掌握其功能。
⒉熟练掌握输精管的起止、行径、分部、结构特点及结扎部位;熟练掌握精索的位置、组成
和被膜,熟练掌握射精管及其开口。
⒊熟练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毗邻及其功能,掌握
精囊腺和尿道球腺的形态、位置及功
能,了解精液的组成。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⒈了解阴囊的形态结构及睾丸下降的概念,掌握阴囊深面包被睾丸和精索的被膜,熟练掌握
睾丸鞘膜腔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⒉熟练掌握阴茎的形态、分部及构造。
第三节 男性尿道
\f
熟练掌握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及其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二个弯曲)与
临床意义。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2 学时)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女性生殖系统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卵巢的形态、位置与固定装置,输卵管的
位置与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正常位置与固定装置,阴道的形态结构与阴道后穹以及女
阴、乳房的形态结构。
2. 简述会阴的概念,区分肛门三角和尿生殖三角。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1.熟练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固定装置。
2.熟练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扎部位。
3.熟练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正常位置及固定装置。
4.掌握阴道的形态、 结构及位置。 熟练掌握阴道后穹与直肠子宫陷凹的对应关系及临床意义;
了解前庭大腺的形态、位置及其开口。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⒈掌握女性外生殖器各形态结构。
⒉熟练掌握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关系。
附 乳房
熟练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理解女性乳腺手术切口方向。
附 会阴
了解会阴的概念、区分、肛三角和尿生殖三角的肌及会阴筋膜的组成、分部概况。
第十章 腹膜(3 学时)
1、教学内容
1.讲述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及腹膜腔的区分和
间隙。
3. 实验观察腹膜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隐窝及陷凹。
2、教学要求
\f
⒈熟练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与腹膜腔的不同含义,了解腹膜的功能。
⒉熟练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⒊熟练掌握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隐窝与陷凹)。
⒋了解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脉管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了解其功能意义。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16 学时)
第一节 总论
1、教学内容
讲述脉管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以及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⒉了解血管的构造与功能、血管的变异与异常、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第二节 心
1、教学内容
实验观察心的模型及标本,辨认心的外形特征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在剖开的心脏标本上
观察卵圆窝、隔缘肉柱、界沟与界嵴、半月瓣小结、室间隔膜部等结构;在心传导系的标
本上观察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在模型和标本上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分
布、冠状窦及其主要属支;在整尸上观察心包与心包腔,心包横窦与心包斜窦。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心的位置、外形特征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⒉了解心的纤维支架和心壁的构造,熟练掌握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常见和缺损部位。
⒊熟练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及其功能,了解心传导系的常见变异。
⒋熟练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区域,了解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冠状动脉与心室壁内血管构筑特点及冠状血管侧支循环。掌握心的静脉分布,熟练掌握冠
状窦的位置、开口及主要属支。
⒌熟练掌握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结构特点。
⒍了解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 动脉
\f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各动脉标本,注意辨认各部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与分布,重点观察颈外
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的分支分布,腹主动脉及其脏支的分布范围,髂内、髂外动脉的主
要分支分布。
2.讲述动脉分布规律及腹部血供。
3.在活体上触摸头、颈、四肢动脉浅表搏动点及常用的压迫止血部位。
2、教学要求
了解动脉的分布规律。
肺循环的动脉
掌握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的位置、行径。熟练掌握动脉韧带及其在出生前后的变化。
体循环的动脉
⒈熟练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分段以及各段的分支。
⒉熟练掌握颈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行径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形态与功能;熟
练掌握颈外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
颞浅动脉)与分布范围。
⒊熟练掌握锁骨下动脉的起止、位置、行径及其主要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与分布范围。
⒋熟练掌握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径与分布,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
组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了解上肢各动脉主干的主要分支分布。
⒌熟练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名称与分布。
⒍熟练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发出的脏支名称与分布范围,重点掌握腹腔干、肠系
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 掌握腹主动脉的主要壁支 (腰动脉和膈下动脉)
的分布。
⒎熟练掌握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的
起止、行径;掌握髂内动脉的分支分布,熟练
掌握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熟练掌握髂外动脉的主要分支(股动脉、腘动脉、胫
后动脉、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分布,掌握股动脉行径与分支分布。
⒏熟练掌握头、颈、四肢动脉浅表博动点和临床常用的压迫止血部位。
第四节 静脉
1、教学内容
1.讲述静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与几种特殊的静脉,上腔静脉系的组成、起止、行径及重要属
支,重点讲清奇静脉、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主要属支及收集范围。
2.实验观察静脉标本与模型,观察上、下肢浅静脉、奇静脉、肝门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分布。
3.活体观察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请注意辨认静脉瓣所在位置。
2、教学要求
\f
⒈熟练掌握静脉的组成及其结构与分布特点,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的
特点及其静脉回流的因素。
⒉了解肺循环的静脉(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静脉)。
上腔静脉系
⒈熟练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与行径。
⒉熟练掌握头部静脉的组成与行径。
⒊熟练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与主要属支,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⒋熟练掌握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及颈外静脉的行径,熟练掌握上肢主要浅静脉
(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径及注入部位。
⒌熟练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属支及收集范围,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结构特点
及功能意义。
下腔静脉系
⒈熟练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及其收集范围。
⒉熟练掌握下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及主要属支(肾静脉、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的行
径与注入。
⒊熟练掌握下肢的主要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及注入部位。
⒋熟练掌握髂总静脉的组成,髂内静脉的属支及收集范围。
⒌熟练掌握肝门静脉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熟练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主要属支、收集
范围,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了解肝门静脉系受阻时形成的侧支循环及临床意
义。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3 学时)
1、教学内容
1.讲述淋巴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淋巴回流因素与侧支循环,淋巴导管、各部淋巴结位置
及其引流范围,重点讲清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引流范围。
2.实验观察标本和模型,辨认乳糜池、胸导管、左、右静脉角以及各局部淋巴结,注意观察
脾和胸腺的形态结构。
2、教学要求
第一节 总论
熟练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及淋巴侧支循环,掌握局部
淋巴
结的概念。
第二节 淋巴导管
\f
⒈熟练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引流范围。
⒉熟练掌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部位及其引流范围。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及其引流范围
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头颈部各淋巴结的名称、位置,熟练掌握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
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及其注入部位。
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上肢各淋巴结的名称、位置,熟练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及各群的分布和引流范围。掌
握锁骨下干的形成、引流范围及其注入部位。
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胸壁和胸腔脏器各淋巴结的名称、位置,掌握支气管肺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的位置
和引流范围。熟练掌握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引流范围及其注入部位。
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腘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及其输出淋巴管的流向,熟练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
分布、引流范围及其输出淋巴管的注入部位。
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各重要淋巴结的名称、位置。
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腹壁和腹腔脏器各主要淋巴结的名称、 位置, 熟练掌握腰干和肠干的形成及引流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了解肺、食管、直肠、子宫的淋巴引流、掌握乳房的引流方向及注入部位。
第五节 胸腺
了解胸腺的形态、位置。
第六节 脾
熟练掌握脾的形态、位置,掌握脾的功能,了解副脾。
第十三章 感觉器总论(1 学时)
1、教学内容
讲述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
2、教学要求
了解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分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f
第十四章 视器(3学时)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眼球模型,理解眼球壁的层次、分部与各部形态及眼球内容物;在标本上观察泪
器的各结构, 在眼球外肌的模型及标本上观察眼球外肌的位置, 注意观察上斜肌与下斜肌,
并理解其作用。
2.通过解剖猪眼球的实验,进一步掌握眼球的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会正确使用解剖器械。
3.活体观察角膜、巩膜、虹膜、瞳孔、前房及眼睑、结膜、泪点等结构。
4.简述眼外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视器的组成,了解其各部的功能。
第一节 眼球
⒈了解眼球的形态与位置。
⒉熟练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及各部形态结构特点。
⒊熟练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部的形态特点、 位置与作用。 掌握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眼副器
1.了解眼副器的组成及功能意义。
2.掌握眼睑的形态
及结构。
3.熟练掌握结膜的形态结构、分部及结膜囊的概念。
4.熟练掌握泪器的组成,各部的形态、位置及泪液的排出途径。
5.熟练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6.了解眶脂体和眶筋膜(眶骨膜、眶眼球筋膜鞘、眼肌筋膜鞘与眶隔)。
第三节 眼的血管和神经
了解眼的动脉的走行及主要分支(视网膜动脉,脉络膜动脉等),了解眼的静脉回流
及眼的主要神经支配。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3 学时)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前庭蜗器的各种模型及标本,重点观察中耳鼓室的形态、位置、各壁的形态、结
构与毗邻,注意在剖开的颞骨标本上观察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锥隆起等结构;
在标本上观察鼓室,注意鼓室内的听小骨、鼓膜等结构。
\f
2.讲述内耳骨迷路、膜迷路的概念、分部及各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简述声波在耳的
传导的两条途径(空气传导及骨传导)。
2、教学要求
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概况及其各自的功能。
第一节 外耳
⒈了解外耳的组成。
⒉了解外耳的形态结构特点,熟练掌握外耳道的形态、分部及婴幼儿外耳道的特点。
⒊熟练掌握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第二节 中耳
1.了解中耳的组成。
2.熟练掌握鼓室的形态、位置、各壁的名称及形态结构、毗邻关系。了解鼓室内的结构,
熟练掌握听小骨的名称、位置、了解其连结与作用,了解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镫
骨肌)的名称与作用。
3.熟练掌握咽鼓管的形态、结构、开口位置、作用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熟练掌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与结构特点。
第三节 内耳
1.了解内耳的位置与组成。
2.熟练掌握骨迷路分部和各部的形态、位置。
3.熟练掌握膜迷路的分部,了解各部的形态结构,各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了解声波传入
内耳感受器的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4.了解内耳的血管、淋巴、神经和内耳道的位置及其通过的结构。
附 :其它感受器
了解嗅器、味器及皮肤。
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 总论(1.5 学时)
1、教学内容
讲述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区分、组成及常用术语。
2、教学要求
⒈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内的主导作用及其功能。
⒉熟练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元的构造、形态特征与分类、
\f
神经纤维、突触与神经胶质的形态。
⒊熟练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皮质、神经核、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节和神
经、网状结构的概念)。
⒋了解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18学时)
第一节 脊髓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脊髓的位置与外形,重点观察脊髓圆锥、终丝、马尾及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
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等结构。
2.讲述脊髓内部结构,重点讲清脊髓灰质的重要板层和前、后、侧角的重要核团名称、位置
与功能,及脊髓白质中的重要上、下行纤维束的位置、起止、功能和损伤表现。
2、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脊髓位置与外形及脊髓节段的概念,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熟练掌握脊髓灰质和白质的配布、分部及各部的名称。
3.了解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熟练掌握重要的板层结构及前、后、侧角的主要核
团名称、位置与功能,了解前角运动神经元中α-运动神经元与γ-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4.熟练掌握脊髓白质中主要的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
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与功能,了解其它上、下行纤维束(脊
髓小脑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的位置、起止与功能。
5.了解脊髓的功能及脊髓反射的概念,了解脊髓不同部位损伤的一些表现。
第二节 脑
1、教学内容
讲述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特点。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的区分、位置及彼此关系
脑干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脑干的模型及标本,重点观察延髓、脑桥、中脑的外形结构、各脑神经连脑部位
及第四脑室的形态结构。
2.讲述脑干内部结构及各部代表性横切面,重点讲清脑神经核团和非脑神经核中的重要核团
的名称、位置及其功能,以及脑干内重要纤维束的位置、起止及其功能。简述脑干网状结构
的位置与功能。
\f
3.电动透明模型上观察脑神经核团。
2、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脑干的组成。
2.熟练掌握脑干的外形与第四脑室的形态结构。
3.熟练掌握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的名称、位置、性质、功能及其与脑神经纤维成分的对应关
系。熟练掌握非脑神经核中的重要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下丘、上
丘、红核、黑质等)的名称、位置及其功能。
4.熟练掌握脑干内的主要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及其功能,了解其它上、下行纤维束。
5.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位置及功能。
6.掌握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了解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
小脑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小脑的模型及标本,注意观察原裂、绒球、小结、小脑扁桃体、三对小脑脚及小
脑核。
2.讲述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小脑的纤维联系、功能及损伤表现。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分叶及功能分区。
⒉了解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⒊了解小脑的纤维联系、功能以及损伤的临床表现。
间脑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间脑位置、外形与分部。
2.讲述间脑各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重点讲清背侧丘脑的重要核团和下丘脑的分部、纤维联
系及功能。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间脑的位置,外形与分部。
⒉掌握背侧丘脑的划分,熟练掌握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的纤维联
系及功能。
⒊熟练掌握后丘脑的组成、纤维联系及功能。
⒋了解上丘脑、底丘脑的概况。
⒌熟练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外形、分区及其主要核团的名称,了解其纤维联系与功能,了解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神经内分泌的概念。
\f
端脑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端脑外形的模型及标本,注意辨认重要沟回。
2.讲述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端脑内部结构及边缘系统,重点讲清大脑皮质的主要功能区、基
底核及内囊的位置、分布、主要投射纤维与损伤。
3.在端脑水平切面的标本上辨认各结构,注意观察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屏状核、
尾状核头、尾状核尾、壳和苍白球等结构。
2、教学要求
⒈熟练掌握端脑的外形、分叶及重要沟回。
⒉熟练掌握大脑皮质重要功能定位区(第1 躯体运动区、第 1 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
及各语言中枢)的位置、形态特点及功能。
⒊熟练掌握端脑的内部结构: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基底核的位置、组成及纹状体的
组成与功能。了解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
⒋了解大脑半球髓质中三类纤维(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组成和功能。熟练掌
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的名称与排列关系。
⒌了解边缘叶、边缘系统的概念。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14学时)
第一节 脊神经
1、教学内容
1.讲述脊神经的构成、分部、纤维成分及典型分支的分布概况,重点讲清脊神经的 4种纤维
及其与前、后根和前、后支的关系。
2.实验观察脊神经标本,辨认各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注意观察臂丛和腰、骶丛的重
要分支、分布,理解各主要神经的功能及损伤。
2、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分及神经节的概念与区分,了解神经节与神经的形态结构特
点及周围神经再生的概念。
2.熟练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分部、纤维成分及典型分支的分布概况。
3.了解颈丛的组成
、位置、各皮支的名称、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熟练掌握膈神经的行径、
分布、功能及损伤表现,了解副膈神经、颈袢的概况。
4.熟练掌握臂丛的组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概况,重点掌握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
腋神经和桡神经的发起部位、行径及肌支、皮支的分布范围,熟练掌握胸长神经、胸背神
经的位置与分布,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5.熟练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范围及皮支分布的节段性。
\f
6.了解腰丛的组成和位置。熟练掌握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行径及其分支分布。了解髂腹下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的行径与分布概况以及股神经损伤表现。
7.了解骶丛的组成和位置。熟练掌握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了解其常见变异与体
表投影。熟练掌握胫神经的行径、位置及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肌支、皮支分布概况。了
解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
经穿出骨盆的部位及分布。
8.了解脊神经分布的节段性规律和皮神经分布的重叠性;了解临床常用检测的肌肉运动及
其节段性神经支配;了解全身主要关节的神经分布。
第二节 脑神经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各脑神经的模型、标本,注意辨认各脑神经及重要分支。
2.讲述脑神经的 7 种纤维成分、分布概况、与各脑神经的关系,重点讲清动眼神经、三叉神
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主要纤维成分及其功能与损伤。
2、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脑神经的序号、名称、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性质及所含纤维成分、主要
分支、分布及其功能。
2.了解嗅神经的分布、功能及损伤。
3.熟练掌握视神经的行径、功能及损伤症状。
4.熟练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所支配的眼外肌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功能、损
伤表现;掌握睫状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了解其纤维联系情况。
5.熟练掌握滑车神经的行径及分布。
6.熟练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叉神经节的位置、性质及三大支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
区域,掌握眼神经的主要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及其分布。熟练掌握上颌
神经主干行径及分布概况,了解其主要分支名称与走行。熟练掌握下颌神经主干及主要分
支(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的行径与分布,熟练掌握咀嚼肌神经的性
质、分支分布及功能。熟练掌握三叉神经损伤的症状,了解三叉神经痛。
7.熟练掌握展神经的行径,功能及损伤。
8.熟练掌握面神经
的纤维成分、行径、管内分支(鼓索、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和颅外
分支(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及损伤表现;熟练掌握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
性质,了解其纤维联系。
9.熟练掌握前庭蜗神经的行径、功能及前庭神经节、蜗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了解前庭蜗
神经的损伤表现。
10.熟练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鼓室神经、颈动脉窦支)的
分布概况;熟练掌握耳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了解其纤维联系,掌握舌咽神经的损伤表
现。
\f
11.熟练掌握迷走神经的行径、纤维成分及其分布概况,了解其颈部、胸部、腹部分支分
布概况。熟练掌握喉上神经的位置与分布及左、右喉返神经的行径与分布。熟悉迷走神经
主干及喉返神经的损伤的主要表现。
12.熟练掌握副神经的主干行径及分布,了解脑根、脊髓根的概念及脊髓根损伤的主要表
现。
13.熟练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及损伤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1、教学内容
1.讲述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区分与分布概况,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异,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基本概念,内脏神经丛、内脏感觉神经与牵涉性痛,重点讲清交感神经
的 低级中枢、椎旁节与椎前节、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内脏大
神经、内脏小神经和腰内脏神经 等。
2.实验观察内脏神经系模型及相关标本,在标本上辨认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及椎前节、
椎旁节等。
2、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区分及分部概况。
2.熟练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熟练掌握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的概
念,熟悉内脏运动神经的区分。
3.熟练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神经节的位置、椎前神经节的名称与位置、白交
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及交感干的位置、组成与分部。了解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的三种去向。掌握交感神经颈部、胸部、腰部、盆部的分布概况,熟练掌握内脏大神经、
内脏小神经和腰内脏神经的构成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4.熟练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节前纤维的来源、与脑神经的关系、换元部位及其
节后纤维的分布与功能。熟练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5.掌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6.了解各重要内脏神经丛的名称、位置、构成与分布概况。
7.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了解牵涉性痛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8.掌握眼球及心的神经支配(感觉、交感、副交感神经)与功能。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7 学时)
1、教学内容
1.讲述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
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和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重点讲清各主要
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其投射部位,上、下
\f
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其受损症状和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况。
2.实验观察传导通路的各模型,注意辨认各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束在不
同平面上的位置,交叉及投射部位;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终止部位等。
2、教学要求
了解传导通路和反射通路的概念。
感觉传导通路
⒈熟练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
置、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其投射部位。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⒉熟练掌握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包括躯干四肢和头面部)的组成、各级神经元
胞体的位置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其投射部位。
⒊熟练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及其投射部位,了解视觉传导通路
不同部位损伤后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熟练掌握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了解其临床意义及视
神经或动眼神经受损时,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
⒋了解听觉、平衡觉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运动传导通路
⒈熟练掌握锥体系的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熟练掌握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发
起部位、主要行径、越边部位及对脑和脊髓各运动神经核的支配情况。熟练掌握上、下运动
神经元损伤症状及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况。
⒉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3.了解一些重要的化学通路(胆碱能通路、胺能通路、氨基酸通路、肽能通路)。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讲述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及其循环,以及脑屏障,重点讲清硬脑膜的形成物、
硬脑膜窦及窦内的血液流向,脑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大脑动脉环,脑脊液的产生及其
循环途径。
2.实验观察:脊髓和脑的被膜位置、形态及间隙,在显示硬脑膜的标本上观察大脑镰、小脑
幕、鞍膈及各硬脑膜窦,注意观察海绵窦的位置;在脑的模型及标本上观察脑的动脉,注意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分布及大脑动脉环的位置与组成情况;在显示
脑室的标本上观察各脑室的形态、脉络丛等结构。
2、教学要求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1.熟练掌握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名称、位置及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和
终池的位置及功能意
义。了解齿状韧带。
\f
2.熟练掌握脑的被膜的层次名称、位置,熟练掌握硬脑膜的特点与形成的特殊结构(大脑
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熟练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其交通,了解其它硬脑膜窦
的位置、交通及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了解蛛网膜粒的位置、作用及脉络丛的形成与作
用。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1.熟练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行
径和分布概况,熟练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和组成。了解脑的深、浅静脉的回流概况。
⒉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熟练掌握脑室系统,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途径。
第四节 脑屏障
了解脑屏障的组成。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1学时)
总 论
1、教学内容
讲述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概况。
2、教学要求
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况,了解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分部概况及固有内分泌系统
的组成与作用,了解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内分泌器官(0.5 学时)
1、教学内容
1.实验观察甲状腺、甲状旁腺(瓶装标本)、肾上腺、松果体及垂体的形态、位置。
2.简述垂体的分布、与下丘脑的联系及功能;甲状腺、甲状旁腺、松果体等器官的功能概况。
2、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与位置。了解垂体的毗邻、分
部、与下丘脑的联系及功能概况,了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胰岛、胸腺、
生殖腺的内分泌功能。
四、考核方式:
考试: 理论考试70% ; 实验考试30%
\f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曾志成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7
2、《sobotta 人体解剖学图谱》第 21 版,R.Putz 、R.Pabst 主编,董大翠、宋本才主译,
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1
3、《实用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一版,李瑞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