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47:45
文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A.脉搏跳动约为68次/sB.质量约为50kgC.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D.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
推荐度:
导读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A.脉搏跳动约为68次/sB.质量约为50kgC.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D.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
人 教 版 物 理 八 年 级 上 学 期

期  末  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

A. 脉搏跳动约为68次/s    B. 质量约为50kg

C. 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D. 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C.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 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4.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 眼睛    B. 放大镜    C. 望远镜    D. 显微镜

5. 我们可以把初中物理的密度概念扩大,从一维线密度、二维面密度、三维体密度到四维密度进行深刻理解:描述电线上鸟的疏密程度用一维线密度(个数/长度),描述田野中昆虫的疏密程度用二维面密度(个数/面积),那么我们学习的密度(质量/体积)则可以称为

A. 一维线密度    B. 二维面密度    C. 三维体密度    D. 四维密度

6. 如图,小明利用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B是蜡烛A的像,则下列说法中(     )

①看到像,是因为B发光进入人眼

②在像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纸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

③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B也会靠近玻璃板

④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B会变大

A. 只有①③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①④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7. 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 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 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8. 根据烟囱中冒的烟和甲、乙两小车上小旗飘动的情况,有关甲、乙两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左运动

B. 甲小车可能运动,乙小车向右运动

C. 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右运动

D. 甲小车可能静止,乙小车向左运动

9.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总路程为12m,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4.8m/s    C. 5m/s    D. 6m/s

10. 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绘二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 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1. 一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为5℃,测沸水的温度时为95℃,若用它来测得室内温度为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约为

A 35℃    B. 30℃    C. 33℃    D. 37℃

12. 现有密度分别为a和b的两种液体,a的密度小于b,在甲杯中装满这两种液体,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装满这两种液体,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不发生混合,两个杯子完全相同,则

A 甲杯中液体质量大    B. 乙杯中液体质量大

C. 两杯中质量一样大    D. 无法确定质量大小

13. 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  ) 

A. 下降    B. 上升

C. 不变    D. 先下降后上升

14. 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 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 如图所示的 m-V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量杯质量为 40g

B. 40cm3 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 该液体密度为 1.25g/cm3

D. 该液体密度为 2g/ cm3

15.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   )

A. 28.334 m/s    B. 13. 602 m/s    C. 14. 167 m/s    D. 14. 716 m/s

二、填空题 

16. 小立同学不在“中国好声音”现场,通过收音机传来的声音就辨别出是导师李荣浩在唱歌,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去判断的,收音机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信息”或“能量”),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________(“音调”、“响度”或“音色”).

17. 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电视画面.爸爸观看阅兵时告诉小明不要在电视机前站着,影响他看电视,这是因为________的。

18. 如图甲所示,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的距离是5m,现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的像距为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该是_______m。一束光在空气与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界面的右侧是______(填选“空气”或“透明介质”)

19. 2019年4月10日,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为解开星系演化之谜提供了宝贵资料,照片中的黑洞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它是根据接收到射线(一种特殊的光)经过处理而形成的,高能射线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m/s.

20.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如图,遇视器“玉兔二号"正在稳步驶出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1. 在某次青少年机器人展示活动中,甲、乙、丙三个智能机器人在周长为20米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速度测试活动,它们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甲率先跑完5圈此时乙正好落后甲半圈,当乙也跑完5圈时,丙恰好也落后乙半圈,v甲:v乙=_____.假设甲、乙、丙沿圆周轨道运动时速度大小均保持不变,按照大赛的要求3个机器入都要跑完50圈,那么当甲完成任务丙还要跑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

22.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简,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cm3;

(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 kg/m3 (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3.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图中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在安装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_______(选填“酒精灯”或 “温度计”).

(2)通过图乙中b的现象,可以判定水_____(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

(3)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的耗气量和其他信息如下表所示:

火力大小水的质量M/kg

水的初温/℃

水的末温t/℃

消耗燃气V/m3

大火4.026.050.00.0453
中火4.026.050.00.0278
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         )

A.先中火后大火      B.先大火后中火

C.一直用大火.       D.一直用中火

24. 小雨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象,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3)如图丙,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时,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小超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HFBZ”的4个字母适合做LED光源的有______个。

四、计算题

25. 一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8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0. 6 s开始刹车(这0. 6 s称为反应时间),刹车后又经过4.4 s滑行52 m,车停止.

(1)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m?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6. 如图所示,一个空烧杯质量为50g,装满水后质量为2.55kg,把正方体甲浸没在烧杯中,并把溢出的水擦干后,测得正方体甲、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7.85 kg.把甲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为1. 55 kg.实心正方体乙的边长为0.2m,质量为6kg,.求:

(1)正方体乙的密度;

(2)正方体甲的密度;

(3)若沿实心正方体乙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个底面积为0.01 m2,高为h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挖去部分中倒满水,是否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若可能,请计算h;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

A. 脉搏跳动约为68次/s    B. 质量约为50kg

C. 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D. 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A.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 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此选项合理;D. 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A.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C.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 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一定不能发声,A说法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速度发生改变,B说法错误;

C.声音不仅能够传递能量,而且能够传递信息,故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C说法正确;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说法错误.

3.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

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雪和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露珠和雾均为小水珠,为液化形成.

【点睛】分清各种状态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4.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 眼睛    B. 放大镜    C. 望远镜    D. 显微镜

【答案】A

【解析】

【详解】A、眼睛的原理和照相机相似,物体的光经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符合题意为答案.

B、放大镜是凸透镜,当u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5. 我们可以把初中物理的密度概念扩大,从一维线密度、二维面密度、三维体密度到四维密度进行深刻理解:描述电线上鸟的疏密程度用一维线密度(个数/长度),描述田野中昆虫的疏密程度用二维面密度(个数/面积),那么我们学习的密度(质量/体积)则可以称为

A. 一维线密度    B. 二维面密度    C. 三维体密度    D. 四维密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即密度,是指三维体密度,故C正确.

6. 如图,小明利用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B是蜡烛A的像,则下列说法中(     )

①看到像,是因为B发光进入人眼

②在像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纸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

③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B也会靠近玻璃板

④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B会变大

A. 只有①③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①④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B为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我们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是因为A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虚像B本身不会发光,故①错误;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在像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纸上不会出现蜡烛A的像,故②正确;③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由于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故像B也会靠近玻璃板,故③正确;④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由于像的大小始终和物体的大小相同,物体大小不变,像B不会改变,故④错误。故选D。

7. 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 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 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大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由于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温度首先达到酒精的沸点,由于继续加热,所以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而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虽然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同温度的大烧杯里的水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故选D。

8. 根据烟囱中冒的烟和甲、乙两小车上小旗飘动的情况,有关甲、乙两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左运动

B. 甲小车可能运动,乙小车向右运动

C. 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右运动

D. 甲小车可能静止,乙小车向左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  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9.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总路程为12m,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4.8m/s    C. 5m/s    D. 6m/s

【答案】B

【解析】

前一半的时间为,后一半的时间为,全程的总时间为2.5s,所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故应选B

【点睛】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10. 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绘二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 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详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故B正确;

C、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C错误.

D、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故D错误.故选B.

11. 一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为5℃,测沸水的温度时为95℃,若用它来测得室内温度为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约为

A. 35℃    B. 30℃    C. 33℃    D. 37℃

【答案】B

【解析】

解答:摄氏温度的规定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水混合物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由题意可知:该温度计下边第五个格的位置代表0℃,第九十五个格的位置代表100℃,

即该温度计的95-5=90个小格表示100℃,据此可求出一个格代表的度数:

(100℃-0℃)/(95-5)=10/9℃

当室内温度为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约为10/9℃╳(32-5)=30℃

故【答案】B

12. 现有密度分别为a和b的两种液体,a的密度小于b,在甲杯中装满这两种液体,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装满这两种液体,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不发生混合,两个杯子完全相同,则

A. 甲杯中液体质量大    B. 乙杯中液体质量大

C. 两杯中质量一样大    D. 无法确定质量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模型1即为甲杯:由于 两种液体的质量且各占一半,可得密度 的液体体积大于密度的液体,密度的液体体积用灰色标记,密度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模型2即为乙杯:两种液体体积相等,密度的液体体积用灰色标记,密度的液体体积用蓝色标记;对照组体现体积相等时之间的分界线,对模型1密度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的液体体积相同,即是容器体积的一半(如图所示).对模型2中密度的液体体积进行处理,切割成和模型1中密度的液体体积相同(如图所示),经过处理便可以直接从对比处比较甲、乙两杯内液体质量的大小了,答案很明显是对比处是蓝色的乙杯大,即乙杯内液体的质量大.

故选B

13. 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  ) 

A. 下降    B. 上升

C. 不变    D. 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由于入射光线的方向固定不变,那么它的反射光线方向也不变,过S2作平行线平行于过S1的反射光线,这条平行线与入射光线交于O点,O点在CD线上,液面CD相对于液面AB是下降,如图所示,故选A.

14. 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 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 如图所示的 m-V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量杯质量为 40g

B. 40cm3 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 该液体密度为 1.25g/cm3

D. 该液体密度为 2g/ cm3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纵轴的交点液体体积为0,此时所对应质量为量杯质量

【详解】由图像可解出图像与纵轴交于20g处,此时液体体积为0,则可知量杯质量为20g;由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20cm3时,总质量为40g,则液体质量为20g,密度,则40cm3的该液体质量.

15.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   )

A. 28.334 m/s    B. 13. 602 m/s    C. 14. 167 m/s    D. 14. 716 m/s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

由得,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汽车行驶距离为:

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0.16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的时刻应该是:

汽车行驶的时间是: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故选C。

二、填空题 

16. 小立同学不在“中国好声音”现场,通过收音机传来的声音就辨别出是导师李荣浩在唱歌,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去判断的,收音机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信息”或“能量”),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________(“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    (1). 音色    (2). 能量    (3). 响度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辨别出是导师李荣浩在唱歌”、“收音机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声音能够传递”可知,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性、声音的利用,根据它们的规律,运用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与材料有关、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分析推断.

【详解】[1]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一样,通过收音机传来的声音就辨别出是导师李荣浩在唱歌,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去判断的;

[2]收音机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3]音量太大是指声音的振幅大,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响度.

17. 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电视画面.爸爸观看阅兵时告诉小明不要在电视机前站着,影响他看电视,这是因为________的。

【答案】光是沿直线传播

【解析】

【详解】爸爸观看阅兵时告诉小明不要在电视机前站着,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电视发出的光被小明挡住,影响他看电视。

18. 如图甲所示,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的距离是5m,现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的像距为3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应该是_______m。一束光在空气与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界面的右侧是______(填选“空气”或“透明介质”)

【答案】    (1). 2    (2). 空气

【解析】

【详解】[1]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检查视力时眼睛离视力表的像距离是5m,所以人到镜子的距离应该是:

[2]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折射,其光路及夹角如图所示,由于空气中的角度总是大的,所以界面右侧为空气。

19. 2019年4月10日,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为解开星系演化之谜提供了宝贵资料,照片中的黑洞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它是根据接收到射线(一种特殊的光)经过处理而形成的,高能射线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m/s.

【答案】3.0×108

【解析】

【详解】高能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20.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如图,遇视器“玉兔二号"正在稳步驶出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静止

【解析】

【详解】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与月球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嫦娥四号是静止的。

21. 在某次青少年机器人展示活动中,甲、乙、丙三个智能机器人在周长为20米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速度测试活动,它们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甲率先跑完5圈此时乙正好落后甲半圈,当乙也跑完5圈时,丙恰好也落后乙半圈,v甲:v乙=_____.假设甲、乙、丙沿圆周轨道运动时速度大小均保持不变,按照大赛的要求3个机器入都要跑完50圈,那么当甲完成任务丙还要跑______m.

【答案】    (1). 10:9    (2). 190

【解析】

【详解】[1] [2]设甲跑完5圈用的时间为t

则根据题意可知,

v甲= =,

v乙= =,

v甲: v乙=:=;

v丙==,

则甲跑完50圈所用的时间:

t甲=t=10t;

此时丙通过路程为:

s丙=v丙×t甲=×10t=810m;

剩下的路程为:

20m×50−810m=190m.

三、实验探究题

22.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简,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则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cm3;

(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 kg/m3 (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 70    (2). 2.51×103    (3). 偏小

【解析】

【详解】(2)[1]由题意知,矿石的体积等于倒入烧杯内水的体积;由题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原来水的体积为200mL,剩余水的体积为130mL,所以矿石的体积等于:

(3)[2]由题图可知,矿石的质量是175.6g;矿石的密度是:

[3]当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矿石上会沾有水,所以所测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得的矿石密度偏小。

23.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图中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在安装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_______(选填“酒精灯”或 “温度计”).

(2)通过图乙中b的现象,可以判定水_____(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

(3)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的耗气量和其他信息如下表所示:

火力大小水的质量M/kg

水的初温/℃

水的末温t/℃

消耗的燃气V/m3

大火4.026.050.00.0453
中火4.026.050.00.0278
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         )

A.先中火后大火      B.先大火后中火

C.一直用大火.       D.一直用中火

【答案】    (1). 秒表    (2). 温度计    (3). 没有    (4). A

【解析】

【详解】(1)[1]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我们要得到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要完成图中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秒表;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最后安装的是温度计;

(2)[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图中,b是沸腾前的现象,a是沸腾时的现象。

(3)[4]分析资料可知,低温时加热使水达到相同的温度,质量是4kg的水,初温是26℃加热到50℃时,大火消耗的燃气是0.0453m3,中火消耗的燃气是0.0278m3,水在高温时使用燃料多,散热快,水在低温时使用燃料少散热慢,所以用中火节约燃气,综合分析可知: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先中火后大火 。故选A。

24. 小雨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象,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3)如图丙,将蜡烛移至45cm刻度处时,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小超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HFBZ”的4个字母适合做LED光源的有______个。

【答案】    (1). 12    (2). 点燃    (3). 虚    (4). 2

【解析】

【详解】(1)[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f=12cm。

(2)[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3)[3]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

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虚像;

(4)[4]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或者左右是不对称的,所以适合做LED光源是“F”和“Z”,有2个。 

四、计算题

25. 一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8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0. 6 s开始刹车(这0. 6 s称为反应时间),刹车后又经过4.4 s滑行52 m,车停止.

(1)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m?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18 m;(2)14 m/s

【解析】

【详解】(1)已知,由可得,0.6s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行驶的路程:

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行驶的时间:

车的平均速度:

答:(1)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是18m;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为14m/s。

26. 如图所示,一个空烧杯质量为50g,装满水后质量为2.55kg,把正方体甲浸没在烧杯中,并把溢出的水擦干后,测得正方体甲、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7.85 kg.把甲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为1. 55 kg.实心正方体乙的边长为0.2m,质量为6kg,.求:

(1)正方体乙的密度;

(2)正方体甲的密度;

(3)若沿实心正方体乙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个底面积为0.01 m2,高为h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挖去部分中倒满水,是否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若可能,请计算h;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0.75×103 kg/m3 .;(2)6.3×103 kg/m3;(3)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

【解析】

【详解】(1)正方体乙的体积:

正方体乙的密度:

(2)正方体甲的质量:

放入正方体甲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水(溢出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甲的体积:

则正方体甲的密度:

(3)挖去后乙的质量:

挖去部分中倒满水后的总质量:

当时:

即:

解得:,所以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

答:(1)正方体乙的密度为0.75×103kg/m3;

(2)正方体甲的密度为6.3×103kg/m3;

(3)可能,h的值为0.12m。

文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A.脉搏跳动约为68次/sB.质量约为50kgC.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D.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