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 下半月积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林玫琼(1977-),女,广东饶平人,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园长,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缪洋(1990-),湖北仙桃人,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2017年度“越秀区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7-JY-031)。
林玫琼 缪 洋
(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广东广州 510080)
摘 要:促进幼儿积木搭建技能水平的发展,教师适宜的干预和引导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
有效支持,幼儿积木建构游戏的发展就会比较缓慢。基于课题实践研究,文章归纳了教师在积木建构
游戏中的若干有效支持策略,包括时间控制策略、材料提供策略、技能支持策略等。
关键词: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9)08-Y080-04
积木建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园里,不
论是在班级建构区还是在班级外的专门建构室,常
常可见幼儿乐此不疲地搭建积木作品。他们不但乐
享其中,而且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珍视,活动结束收
拾材料时总是舍不得拆。
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证了积木建构游戏对幼儿各
方面发展的推动作用〔1〕〔2〕。教师作为幼儿在幼儿园
里的“重要他人”,作为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和
游戏的支持者,应该怎样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
才能使积木建构游戏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呢?结合
实践,下文对积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进行
了探讨。
一、时间控制策略
幼儿的游戏水平是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在幼儿游戏时间的控制上,必须既保证游戏的频
率,又保证每次游戏的时间〔3〕。
(一)保证幼儿每周游戏的频率
幼儿园开展积木建构游戏一般在班级建构区、
户外和建构室三个地方。在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
班级建构区的建构游戏和户外的建构游戏可以一周
多次或者每天进行,建构室的建构游戏可以根据幼
儿园场地和班额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充分保证
幼儿的游戏机会。对于班额较多的幼儿园,由于轮
流的时间周期稍长,应更多依靠增加班级建构区的
游戏频率来保证幼儿游戏机会。
(二)保证幼儿每次游戏的持续时间
根据张莹和华爱华的研究,小班单次合理的积
木游戏时长应为10分钟,中班单次合理的积木游
戏时长至少应为20分钟,大班应给予幼儿30分钟
甚至更长的时间〔4〕。实际上,在游戏开始时,幼儿
还需进行构思,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他们会一
起商量和讨论,确定建构的主题;当心中有想法之
后,幼儿紧接着就挑选合适的材料开始搭建;在搭
建过程中再不断地完善作品。随着游戏的深入,幼
儿可能生成其他的游戏行为,比如在拼车的时候,
几个小朋友会拉着拼好的车在地上跑来跑去,还会
用积木搭成桥或者马路,让车在上面通过。所以,
有时候孩子们玩到尽兴时常常超过半小时,如果教
师每次给幼儿的游戏时间总是不能满足其实际所
需,幼儿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建构水平的
提升也会受到影响。
二、材料提供策略
积木建构游戏是以积木为操作材料进行物体造型的活动。积木是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游戏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动手操作的载体。作为一种低结构的材料,它材质多样、可塑性强、种类繁多,是幼儿园构造类材料中的基本配备,深受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青睐。常见的积木材料有塑胶积木和木质积木两类。
(一)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小班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相对中、大班弱,他们的建构作品结构也相对简单。教师在提供积木材料时以小颗粒塑胶按压类积木为主,也可以提供适宜数量的特殊造型的小颗粒塑胶积木,比如,玩具车、小公仔、植物等,因为在建构初期,这些特殊造型的积木能很快引起小班幼儿的建构兴趣。
中班幼儿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教师在提供小颗粒塑胶按压积木的基础上,还可以投放穿插类积木和小块木质积木。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往往能够或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作品。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塑胶积木和大块木质积木,材料的数量相对小、中班而言更多一点。
(二)注意多样性和主次性
在为幼儿提供建构材料时,还要注重材料的多样性。除了提供积木材料,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进行支持,比如,塑胶(PVC)管、废旧纸筒、塑料瓶、泡沫块等。这些辅助材料造型不同于积木,因此可以用在一些特殊场景和主题的建构活动当中,使幼儿的作品更加丰富。辅助材料的投放数量不宜过多、过杂,特别是在小、中班,低龄幼儿可能会被这些辅助材料吸引而舍弃积木。三、动力诱导策略
幼儿积木建构游戏常见的开展形式分为有预设主题的主题建构和没有固定要求的、随性的自由建构。因为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在自由建构时,他们往往会对某一类型的主题特别感兴趣,比如“车”“房子”“游乐场”等;在主题建构时,他们有时也不愿意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主题进行建构,或者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启发,使幼儿萌发自主建构动力,从而丰富幼儿作品的类型,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一)通过素材观察,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建构,如果他们没有接触过某类事物是很难凭空建构的。实践中较为有效的支持策略是:出示某一类事物(高架桥、长城、天安门等)的图片、视频、作品册等素材给幼儿欣赏,或带领幼儿参观优秀实物作品,让幼儿有直观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
在本园混龄活动“爸爸积木俱乐部”中,教师发现,大班幼儿的作品成为中、小班幼儿的经验模型:在一次建构活动中,中班的凡凡看到建构室作品展示台上有个大班小朋友做的“火箭发射装置”,于是兴趣大增,也动手拼搭“火箭发射装置”;由于难度比较大,凡凡在建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都一一努力克服,最终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作品。对比来看,两个幼儿的作品外形相似,搭建手法却不一样。展示台上大班幼儿的“火箭发射台”采用的是叠加和垒高的方法,“火箭筒”是“一大捆四小”;而凡凡的“火箭发射台”采用的是围合和镂空的方法,“火箭筒”是“五大”捆在一起。由此可见,幼儿在互相模仿中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二)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幼儿的建构思路尊重幼儿的想法,往往会点燃他们的内驱力。教师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你(们)今天想拼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想拼这个呢?”在这种轻松聊天的氛围中,教师会听到很多充满创意的想法。
此外,绘本是深受幼儿欢迎的读物,教师也可以挖掘绘本故事资源,创设问题场景,启发幼儿的建构思路。比如,在讲述完《鳄鱼爱上长颈鹿》绘本故事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针对鳄鱼和长颈鹿因身高的差异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它们去解决呢?”经过讨论,有的幼儿想到为它们拼“一大一小的床”,有的想到可以拼“漂
亮的花园”“高高的房子”“游泳池”等。总之,幼儿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鳄鱼和长颈鹿建构出适合它们生活、玩耍的空间。通过问题启发,幼儿萌发自主建构的动力,积极动手建构并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技能支持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建构水平不断提高,从简单的技能逐步发展为复杂的技能,从单一技能的运用逐步发展为多种单一技能的组合运用。在某些阶段,幼儿建构水平发展可能出现缓慢或停滞不前的情况,教师需要给予技能上的指导,助推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一)设计单元式主题建构游戏,渗透技能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及年龄特点开展单元式的主题建构游戏,让幼儿在递进的主题当中“做中学,玩中学”。如:小班主题建构游戏“我的家”,第一次游戏,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底板上搭建床、桌子、椅子等家具和物品,学习按压技能;第二次游戏,幼儿为自己的小公仔玩具搭建小房子,学习平铺、围合技能;第三次游戏,幼儿搭建居住的高楼,学习垒高、围合技能。中班主题建构游戏“交通工具”,第一次游戏,幼儿搭建“火车”,学习平铺、围合、连接技能;第二次游戏,幼儿搭建“公交车”,学习围合、镂空技能;第三次游戏,幼儿搭建“飞机”,学习错位互锁、对称技能。大班主题建构游戏“伟大的建筑”,第一次游戏,幼儿搭建“桥”,学习架空技能;第二次游戏,幼儿搭建“天安门”,学习镂空、对称等技能;第三次游戏,幼儿搭建“金字塔”,学习叠加、错位互锁等技能。
在每次单元式主题建构游戏之后,教师可以穿插着开展自由建构游戏,让幼儿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技能,进而能熟练地运用技能。(二)制作技能分解步骤图,促进自主学习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在潜移默化当中习得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技能。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有些复杂的技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对那些比较难掌握的技能进行示范,制作成分解步骤图,让幼儿在观察、模仿中学习。比如,“金字塔”结构的作品,融合了平铺、错位、互锁、堆成、垒高等多种技能,教师可以制作搭建“金字塔”的分解步骤图,作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贴在班级建构区或者建构室,帮助幼儿快速习得技能。此外,有些积木产品还有操作手册,教师可以将它们摆放在图书区,当幼儿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自主取阅观看。
对于“幼儿在哪个年龄段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幼儿积木建构技能有哪些”等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在积木建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解锁”一些新的技能,是教师所不知道或者不会的,所以说,幼儿也能成为小老师,教师应多与幼儿共同搭建、探索并相互学习。
五、适宜介入策略
在幼儿的积木建构游戏中,教师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是一个关键问题。介入时机和方式得当,将有效推进幼儿的建构游戏发展;介入不当,也有可能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发展。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基于观察
教师如果没有认真观看幼儿的建构过程,那么,介入就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你搭建的这个是什么呀?”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对幼儿不但没有启发作用,还有可能打断幼儿的活动。而“哇!你这张双人床搭建得太棒了!一半长一半短,不但适合长颈鹿和鳄鱼睡觉,而且枕头并排,还能满足它们睡觉前聊天的需要。”这样的介入,是基于细致观察,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设计被理解了。
(二)方式适当
当教师发现幼儿建构过程中的问题时,应该如何介入?不要因为着急就直接告知幼儿该怎么做。如“在这里搭一扇门”“是不是应该搭一架梯子”“用这个材料可以搭建桥”等方式都是直接告知,缺乏启发性。
而“你搭建的平台花园太美了!如果想上去观赏风景,怎么上去啊?”这样的介入,就是留意到幼儿没有搭建梯子而提出来的问题。这种介入方式既有肯定,又能启发幼儿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当幼儿不知道建构什么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他们到室外散步,之后,不少幼儿往往能搭建出很多与散步所见所闻相关的作品。如,有个幼儿在经过隔壁班走廊时,留意到一台玩具车,结果回班之后,就建构了一台非常相似的玩具车。(三)把握契机
幼儿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情境。当游戏过程中发现了可以促进幼儿建构水平往下一阶段发展的契机时,教师可以介入,及时提出新的任务和问题,以挑战幼儿的搭建方法。比如:“下雨了怎么办,雨会不会漏进房子里呢?”试着引导幼儿在围合的基础上进行封顶。又如:“毛毛虫(或机器人)是可以动的,你拼的毛毛虫(或机器人)可以动吗?”试着引导幼儿用特殊的连接方式让毛毛虫的身体(或机器人的手臂)“动”起来。完成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家园共建策略
家园共建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幼儿迅速成长。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家园共建的有效策略。(一)成立“爸爸积木俱乐部”,发挥父亲的影响作用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积木建构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成立了“爸爸积木俱乐部”,通过自由报名的方式,把有时间、有意愿的父亲们集中起来,共同陪伴孩子进行建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每周三下午,父亲们都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风雨无阻地来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积木建构游戏。有时,他们是参与者,由于还不熟悉材料的摆放,会手忙脚乱地与孩子一起找材料、合作拼积木;有时,他们是指导者,会亲身为孩子做示范,为孩子解决“技术难题”;有时,他们是观察者,全神贯注地在一旁看着孩子如何建构。父亲的陪伴,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建构水平的提升,而且加深了亲子情感。(二)开展分享和教研活动,提升家长的陪伴能力
家长在陪伴孩子进行积木建构的过程中,就如同新老师一样,从不知所措到慢慢从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对此,幼儿园通过组织专题分享活动“讲讲你的陪伴故事”让家长互相倾听交流、互鉴互学;还通过“家、园、专家”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提供平台让家长和课题组教师、园长及专家对话,一起体验、观摩活动后一起讨论,使家长内心的育儿困惑得到解答,明晰了育儿方向。
(三)通过教育艺术展览,让亲子陪伴的故事得以传播
“爸爸积木俱乐部”活动可以让人看到很多亲子陪伴的感人故事。有生疏的父子关系变亲密了的故事,有爸爸的鼓励点燃了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故事,有来自积木陪伴的感悟又延伸到更多方面陪伴的故事……用展览的形式把全园家长的陪伴故事展现出来,不但鼓励了参展的每一个家庭,也启发了更多的家庭萌发关于陪伴孩子的思考和行动。
总之,上述策略不仅有效推进了建构游戏的开展和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而且,其成果还辐射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董素芳.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美)约翰逊,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2-228.〔3〕华爱华.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4(13):38-41.
〔4〕张莹,华爱华.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2):36-43.
(责任编辑:郭卉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