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拉丁文表示属名和种名
属名(名词,第一字母大写,斜体)
种名(形容词,字母均小写,斜体)
命名人(姓氏)(字母大写,正体)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属(Genus) 种 (Specis)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即使能交配繁殖,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原生动物门:
单细胞,含有各种功能细胞器
代表动物:绿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
海绵动物门:
辐射对称。海绵动物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层为皮层,是一层扁平细胞,里面一层是胃层,由领鞭毛细胞构成。皮层与胃层之间是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层。体壁包围的空腔为腔。
生殖:出芽、芽球生殖。海绵均可有性生殖
腔肠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2、体型为辐射对称;3、两胚层;4、原始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5、有组织分化;6、有骨骼(钙质或角质);7、具原始肌肉结构;8、原始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
体壁有外胚层、内胚层以及之间的非细胞组成的中胶层
代表动物:水螅纲:水螅;钵水母纲:海蜇、海月水母;珊瑚纲:海葵、珊瑚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多数进入淡水,甚至土壤。
两侧对称(动物水生、陆生发展重要条件)
形成中胚层
皮肤肌肉束
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分口、咽、肠)
较为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向前集中)
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代表动物:绦虫、吸虫、涡虫
★原肾管是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成对出现。它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原肾管由胚胎的外胚层内陷形成。而且是细胞内管。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焰细胞是它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中空的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体中多余水分、液体、废物,把它们送到收集管,再送到较大的排泄管、最后由排泄孔排出体外。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
假体腔动物:线虫门、轮虫门、线形动物门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线形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线形动物水生或陆生,寄生或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兼有;2、体型多为长筒形,两侧对称;
3、三胚层;4、体表有角质膜;5、发育相对完善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6、具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为假体腔);
常见线虫:鞭虫、蛲虫、蛔虫、丝虫
环节动物门:
主要特征:
1、同律分节:除前后节,身体其它节基本相同,神经、血管、排泄也按节排列;2、次生体腔(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3、刚毛与疣足:附肢的出现;4、闭管式循环系统;5、链状神经系统:每体节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
主要重要进化特征:分节现象、出现真体腔、分节较原始、为同律分节
1、血窦(体腔窦)blood sinus:在环节动物蛭类中,真体腔被葡萄状组织所填充,故受挤压而缩小成管状的体腔窦,里面充满体腔液 ,具有替代血管系统行使循环功能。
2、次生体腔(真体腔)secondary coelom: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广阔空腔,由中胚层细胞形成的两团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空腔,逐渐发育扩大,内侧参与形成肠道肌肉和脏体腔膜,外侧体壁肌肉及壁体腔膜。
疣足(Parapodium):是多毛纲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氛围背肢和腹肢两部分,不分节,具有游泳、呼吸、保护等功能。
软体动物门:
主要特征: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1、身体可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团;
2、外套膜(包裹内脏团);
外层:分泌物形成贝壳(包括珍珠)
内层:具纤毛,完成呼吸、排泄、摄食
3、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分角质层、壳层、珍珠质层 ;
4、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退化),出现血窦;
5、消化系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角质齿);
6、呼吸系统: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
水生:鳃 陆生:有肺,潮湿环境 开管式循环
外套膜mantle:软体动物中由背侧皮肤皱壁乡向下延伸形成的结构。包裹着内脏团和鳃,具有保护、吸收和形成贝壳的功能
齿舌radula:软体动物(如蜗牛)中由许多角质细齿组成的锉刀状结构,伸展于口腔低部的舌状突起上,藏在一个狭长的囊中,使用时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
代表动物:螺、鲍、贝、牡蛎、蚌、乌贼、章鱼
节肢动物门:
身体分节、躯体附肢异律分节、外骨骼、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
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
同律分节:原始的分节现象,如环节动物除头部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机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是在同律分节基础上行成的,是指体节中致使头、胸、腹各部分的出现有了可能。
外骨骼:节肢动物体表的一些非细胞结构,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三层,有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协同肌肉、完成各种运动的功能。
混合体腔:次生体腔体壁连接原体腔
马氏管:昆虫纲、蛛形纲动物的排泄器官,位于中、后肠交界处,是肠壁的突起,为细小的小盲管,直接从血腔中代谢废物,经直肠排出体外。
昆虫以气管呼吸,主要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排泄物为尿酸,卵生、变态发育,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纲。特有特征:三对足、两对翅,气管内壁有外骨骼特化成螺旋丝,起支撑气管、以利于气体流通的作用。
书腮:附肢上肢后壁,外凸形成的多个扁平书页状腮,用于扩大表面积并进行气体交换。
书肺:蛛形纲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是由腹壁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囊的前壁向囊腔突出,形成许多书页状薄片,血液流经此处,进行气体交换,增加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有利于血液氧化
棘皮动物门: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节肢动物之前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原口动物。
特征:
1、全部海产,无头部分化;2、后口动物(胚孔形成肛门,相对一侧形成口);3、辐射对称(多为五辐射对称);4、体腔发达 (水管系统,围血系统);5、首次出现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成棘;6、特有结构是水管系(次生体腔特化)和管足
代表动物: 海参、海星、海胆
半索动物门
蠕虫状的海产动物,仅几十种
具鳃裂
有口索(口顶部的短盲管)
背神经索中有狭窄空隙出现(背神经管的雏形)
半索动物:
胚胎发育、卵裂、体腔形成及幼虫,成体具鳃裂、背神经索、口索
代表动物:柱头虫
脊索动物门
特征:
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部、具有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
2、背神经管:脊索背方的管状神经系统
3、咽鳃裂: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的裂隙状结构
分类: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门主要特征:
一、有脊索,且从头到尾。二、有脊神经管。三、有腮裂
代表动物:文昌鱼
脊椎动物亚门:
1、脊柱(vertebralcolumn)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中脊索仍为主要支持结构,但在较高等脊椎动物中脊索仅留残余或完全退化。
2、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地捕捉食物,提高营养代谢的能力。
3、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水生动物的偶鳍和陆生动物的附肢,大大加强动物在水中和陆地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
4、鳃作为水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而陆生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出现了肺呼吸。
5、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更有效地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
6、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等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心脏中的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代谢率进一步提高。
•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无颌脊椎动物,包括七鳃鳗和盲鳗。
•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
•具口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方式。
鱼纲
体表被鳞、以鳃呼吸、用鳍运动、上下颌摄食、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1、体表被鳞,纺锤形的体型,分头、躯干、尾
2、出现上、下颌
3、鳃呼吸(口、鳃盖运动完成)
4、有成对附肢: 鳍
5、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6、卵生或者卵胎生
分类: 1、软骨鱼;2、硬骨鱼
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
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1、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头骨与躯干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2、体形多呈梭形,在水中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体表多被鳞片。
3、以鳃进行呼吸,鱼的呼吸动作是依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以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水——口——咽——鳃裂——体外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与鳃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
韦伯氏器:鲤科鱼类具有。位于鳔—内耳之间,连接鳔与内耳。组成:舟骨、闩骨、间插骨和三脚骨。
功能:感觉
侧线系统: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
两栖类: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水陆兼栖,用肺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 初步适应特征 | 不完善特点 |
| 1、具五趾型附肢 | 支持力弱,位体侧 |
| 2、成体为肺呼吸 |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
| 3、皮肤初步角质化 |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
|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 幼体单循环 |
|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 水中繁殖 |
| 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脑半球分开 |
1)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2)皮肤裸露并含有腺体,有角质层和粘液腺;
3)骨骼比鱼类更坚韧,活动性增强,对身体和四肢的支持作用增强,具有五趾型的附肢;
4)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并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协调的运动;
5)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6)呼吸系统包括鼻、口腔、喉气管室和一对囊状的肺脏,以吞咽式呼吸主,皮肤辅助呼吸;
7)循环系统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一心室的不完全的双循环;
8)中肾为排泄器官,大脑为原脑皮,眼有能活动的眼睑、瞬膜和泪腺。
爬行纲:
1、体分头、颈、躯干、尾,五趾型附肢更完善;
2、体表被鳞片(定期更换);
3、皮肤高度角质化、干燥;
4、变温动物;
5、羊膜卵(确保陆地繁殖);
6、出现新脑皮,有能活动眼睑;
7、口咽式(口底运动)或胸腹式呼吸(肋间肌、胸腔);
8、体内受精,雄性均有交配器,绝大多数卵生方式繁殖(阳光、植物发酵热量孵化)。
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动物特有:胸廓
爬行动物的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
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一、鸟类和爬行类共同的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羽毛和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头骨仅有一个枕骨髁;
4、盘状卵裂,卵生的羊膜类,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心脏为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
1、体呈流线形,体表被覆羽毛;
2、前肢变为翼;
3、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以减轻体重,胸骨有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锁骨呈“V”字型;
4、有与肺相连的气囊;
5、无牙齿,无膀胱,雌性仅左侧生殖腺发达。
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
(1) 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 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 围。
飞翔时,双重呼吸(dual respiration)在鸟类连续的呼吸过程中,每一次吸气和呼气,肺内总有连续不断的富含氧气的气体通过,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进化特点:
?高而恒定的体温(37~44.6)
新陈代谢旺盛
具有羽毛、翼等结构,能迅速飞翔
发达的NS和感觉器官,协调体内外环境
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孵卵和育雏)
雌雄均为泄殖腔孔对接受精方式
迁徙和定向(地理、日月星辰、磁场、记忆)
适应飞翔的特征:
外形:
纺锤形,外被羽毛,流线形(减少阻力)
颈长而灵活,躯干坚实,尾骨退化(稳定)
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4趾,拇趾向后(树栖)
骨骼:轻而坚固,具充满气体的腔隙(减少重量);
肌肉:胸骨具强大的龙骨突,附着强大肌肉;
消化:直肠短,无膀胱,消化物随时排出体外;
排泄:肾脏发达,无膀胱;
循环:心脏为四室,完善的双循环;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气囊(足够氧气);
生殖:雌雄均为泄殖腔孔对接受精方式
进步性特点: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2、具有迅速飞翔能力,能主动迁徙适应环境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联系的一系列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完整的繁殖方式,保证后代成活率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suckle)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最完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适应能力最强,演化地位最高等的动物类群。
主要(进步)特征:
1、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 大、小脑体积增大,出现明显的沟回;(2) 嗅觉器官:具有鼻甲骨,嗅囊;(3) 听觉:具有内耳的耳蜗,中耳三块听小骨(锤、砧、镫),外耳道,外耳壳,可获得最多信息。
2、出现了口腔消化:动物界其三种消化形式,口腔中具有两种:异型齿的机械消化,消化酶的化学消化。
3、体温恒定:躯体的结构(物质)基础完善。(1) 肺:具有大量肺泡,肌质膈;(2) 心脏:四室,完全的双循环;(3) 体表:被毛,皮下有发达的脂肪层;(4) 中枢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四肢支承着躯体,骨骼(杠杆)、肌肉(动力来源),两者发育完善,骨连接牢固,灵活。
5、胎生,哺乳,完善了陆上繁殖的能力:体内受精,羊膜卵,胚胎发育的母子之间的营养、废物的交换,是在胎盘(Placenta)进行的。产后母体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乳汁哺育幼仔,具有保护行为,使幼仔的成活率增高。
绝大多数哺乳类为胎生: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
胎生方式为胚胎发育提供保护、营养、稳
定、恒温的发育条件
哺乳:
母体以乳汁哺育后代,是后代在较优越、
安全保护下生长的生物学适应。
动物血液循环:原始无脊椎动物消化循环腔(无循环系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开放式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进化:
1、海绵动物—消化循环腔(水沟系)
2、腔肠动物—原始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3、扁形动物—消化系统(分口、咽、肠)
4、环节动物—消化道分化完全,口、咽、食道、胃、 肠(产生肌肉)
5、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口腔有齿舌(角质齿)
6、节肢动物—消化系统进一步完善
7、棘皮动物—消化道出现后口
8、鱼类—某些种类肠道中有螺旋瓣
9、两栖动物—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10、爬行动物—消化腺进一步完善
11、鸟类—无牙齿、有嗉囊和腺胃、直肠短适应飞翔;
12、哺乳动物—有能咀嚼的牙齿、肠道进一步分化、微生物消化纤维、出现反刍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