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天津中医药大学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较早成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以“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为校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经过5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再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规格培养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教育结构,成为医、文、理、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中医药特色突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经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医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包括中医学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16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临床中药学、实验中医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工程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分别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5个。我校还具有临床医学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培养研究生水平较高,三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我校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均为天津市的重点学科。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54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等数十名。有一支富于活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93名、硕士生导师550余名,并聘请46名全国和天津市著名医药专家作为我校兼职博士生导师。
学校一直重视科学研究,连续承担了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及支撑项目,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30余项。现有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973、863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0余项,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学校拥有科研与实验教学专用实验室12000余平方米,具有先进的科研与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亿元。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建有“中国和意大利联合中医药实验室”,教育部“方剂学重点实验室”,还有多个省部工程中心。
我校四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床位2400余张,临床诊疗设备先进,辅助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中医诊疗特色突出,医疗科室齐全,是天津市最具有实力的中医医疗和教学实习基地。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第二附属医院为天津市疑难病诊治中心;一、二附院均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武清和北辰中医院均获得“全国优秀中医院”称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招生名额
2011年我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人数为80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应届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2005年(包括2005年)以后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外语要求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及格水平,非医学类硕士学位获得者,只可报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专业。
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我校2011年博士研究生者,必须具备以下规定的全部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四年以上;
2.外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及格水平;
3.近三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篇以上;
4.主持(第1名)省部级科研课题一项,或主要参加(前5名)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
5.学制5年(其中包括补修硕士阶段课程时间);
6.考试科目:初试: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加试:政治理论、医学统计学。
7.培养方式:计划外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
8.目前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准报考。
(三)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三、报名手续
(一)报名时间:2010年12月13日-17日;
报名地点: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3办公室);
(二)考试时间:2011年3月12日、13日;
考试地点:天津中医药大学校本部教学楼。
(三)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请到我校网站(www.tjutcm.edu.cn ) 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一栏下载“2011年博士研究生报名表”压缩文件。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准考证,专家推荐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体格检查表。请按原始表格纸张大小打印。且所有考生均须按要求填写“2011年博士研究生报名数据库”excell表格(表格模版在我校网站www.tjutcm.edu.cn 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一栏下载),发送到以下邮箱:zhaosk_2010@126.com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交或寄送下列纸质材料:
1.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准考证;
3.专业专家推荐书: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答辩委员会论文评议复印件;
5.身份证复印件,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复印件,硕士毕业证书及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齐;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复印件或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单。(硕士学位证、英语六级成绩单或证书原件在入学时查验。)
6.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的体格检查表;
7.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
8.报名登记表及准考证贴好照片外,另交二吋免冠正面近照1张。报名费230元/人。
9.函报的考生请于2010年12月13日前将报名材料寄出,以邮戳为准。按收到报名费、报名纸质材料、邮箱内excell数据库表格三项为正式报名,三项缺一均为无效报名。同等学力考生请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报名。
四、考试内容
1.外语(英语)1门。
2.专业基础课(招生目录中2×××)1门。
3.专业课(招生目录中3×××)1门,内容包括专业课公共考核内容及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
五、注意事项
1.请考生认真完整正确填写各项报名信息,由于报名信息错填、漏填而影响考试和录取的由考生本人负责;
2.个人联系电话从报名之日起至录取结束,始终保持开机状态,如有变更,请及时告知我院。
六、单位代码:10063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
邮政编码:300193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22)59596191
联系人:张玉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01 情志病病因证候学研究 02五脏藏神理论与实验研究 | 张丽萍 | 1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③3001中医基础理论 | |
|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03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04中医药抗肿瘤基础研究 05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 | 孟静岩 | |||
|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01温病学理论与临床 | 王秀莲 | 1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③3002温病学 | |
|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01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02中国医学史研究 03黄帝内经研究 | 于铁成 | 3 | ①1001英语;② 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5中医文献基础或2006中医基础理论任选一;③3003中国医学史或3004医古文或3005各家学说任选一 | |
|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04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05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 罗根海 | |||
|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06中医各家学说研究 07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研究 08中医文献数字化 | 秦玉龙 | |||
|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03黄帝内经研究 09金元医学研究 05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 董尚朴 | |||
| 100504 方剂学 01方剂学发展史研究 02方证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 年莉 | 1 | ①1001英语;②2010中药药理学或2012中药化学或2016中药学或2017中医内科学任选一;③3006方剂学 | |
| 100505 中医诊断学 01四诊及其客观化研究 02常见病症的辨证规律研究 03中医疗效客观化评价研究 | 陆小左 | 1 | ①1001英语;②2006中医基础理论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07中医诊断学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1心脑血管疾病 03临床药理及评价 | 张伯礼 | 25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08中医内科学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2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张军平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2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高秀梅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2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 04脂代谢失调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徐宗佩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2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07中药临床药理 | 王保和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2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06中医老年病研究 | 郭利平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2冠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3心力衰竭临床与基础研究 14中西结合药动学研究 | 毛静远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8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靶器官保护 09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齐 新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1中医心病研究(冠心病防治) 10血栓与冠心病 | 刘克强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05心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李忠诚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7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 孙增涛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5 中医药治疗老年脑病研究 16脾胃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陈宝贵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7肾脏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曹式丽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8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杨洪涛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7肾脏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18肾脏替代治疗 | 李月红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7肾脏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李 平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9肿瘤中医药防治研究 | 李维廉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6脾胃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王绪霖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6脾胃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20中医养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1经方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 袁红霞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6脾胃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刘华一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2中医药治疗血液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 杨文华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3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田卓民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3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曹书华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9风湿免疫类疾病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 | 刘维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6中药抗炎免疫、抗关节炎研究 | 刘 良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4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吴深涛 | |||
| 100506 中医内科学 25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 | 冯兴中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01疮疡、肛肠、糖尿病足研究 | 陈宝元 | 6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09中医外科学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02胰腺外科-胰腺癌、糖尿病的外科治疗 03结直肠外科-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 江 涛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04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胰腺危重病 05慢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方案的研究 | 崔乃强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06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腹腔镜、内镜) | 秦鸣放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07腹腔感染疾病治疗 08复杂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09消化道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周振理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0 中西医结合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疗法的研究 11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患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 张玉环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2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治疗外科 1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胰疾病 | 孔棣 | |||
|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4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创伤及亚低温脑保护研究 | 张赛 | |||
|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01 中医药防治骨折及骨病研究 02创伤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 金鸿宾 | 3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10中医骨伤科学 | |
|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01 中医药防治骨折及骨病研究 02创伤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 王志彬 | |||
|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03复杂创伤与骨关节疾病 | 李盛华 | |||
| 100509 中医妇科学 01妇科炎症中医药防治研究 02月经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03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中医药防治研究 06妇科肿瘤中医药防治研究 | 宋卓敏 | 3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11中医妇科学 | |
| 100509 中医妇科学 04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研究 05妊娠用药安全性研究 | 宋殿荣 | |||
| 100510 中医儿科学 01小儿脑病(癫痫、多动症、抽动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0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马 融 | 2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12中医儿科学 | |
| 100510 中医儿科学 03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及肺系疾病的研究 | 李新民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01针灸治疗中风的机制研究 02针灸治疗高血压研究 | 石学敏 | 11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7病理生理学任选一;③3013针灸推拿学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03老年病的中医防治研究 04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研究 | 韩景献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05针刺治疗中风病及痛证研究 03老年病的中医防治研究 | 王 舒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06针刺手法研究 07针刺治疗脑病的研究 08针灸适应症的研究 | 李 平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09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 赵建国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针灸治疗老年病研究 11腧穴配伍作用的研究 | 冀来喜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2针灸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机理的研究 13调理脑神针法的临床研究 | 杜元灏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4穴位的化学研究 15刺络放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6神经再生研究 17针灸标准化研究 | 郭 义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8针刺治疗对心脑组织保护作用研究 19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 孟智宏 | |||
| 100512 针灸推拿学 20基于数字技术的针灸学客观化研究 21针灸作用原理研究 22中医高等教育研究 | 周桂桐 | |||
| ★100521 中医工程学 01 中医诊疗方法与技术研究 | 王益民 | 1 | ①1001英语;②2015中医工程学基础③3014中医工程学 | |
|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01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基础研究 02中医药干预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基础研究 | 范英昌 | 2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8生物化学或2009分子生物学任选一③3016病理学 | 考试所选科目②与科目③不能重复 |
|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03分子生物与疾病诊断 04免疫标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王学谦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8生物化学或2009分子生物学任选一③3018生物化学或3019分子生物学或3020实验诊断学 | ||
|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疮疡和骨伤基础研究 | 李秀兰 | ①1001英语;②2001黄帝内经或2002伤寒论或2003金匮要略或2004温病学或2008生物化学或2009分子生物学任选一③3016病理学或3018生物化学任选一 | ||
| 100800 中药学 01现代中药发现及关键技术 02 毒理学 | 张伯礼 程翼宇 | 20 | ①1001英语;②2010中药药理学或2011中药药剂学或2012中药化学或2013药理学或2014分析化学任选一③3017中药学 | |
| 100800 中药学 03中药配伍增效减毒机制研究 04 基于补肾中药的植物性雌激素组织特异性研究 | 高秀梅 | |||
| 100800 中药学 12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刘昌孝 | |||
| 100800 中药学 05中药神经药理 06中药心血管药理 07中药配伍禁忌 08中药安全性评价 | 张艳军 | |||
| 100800 中药学 22中药制剂学 15中药药理学 | 崔元璐 | |||
| 100800 中药学 18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 | 戚爱棣 | |||
| 100800 中药学 11脑病中药、方剂药效评价及配伍研究 09中药毒理学研究 | 胡利民 | |||
| 100800 中药学 09中药毒理学研究 10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 马红梅 | |||
| 100800 中药学 19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 | 马百平 | |||
| 100800 中药学 22中药制剂学 | 章臣桂 | |||
| 100800 中药学 23中药新药研究 24中药资源与中药生物工程的研究 | 高文远 | |||
| 100800 中药学 20中药活性成分分析、质量标准控制、仪器分析及药效评价 | 李惠芬 | |||
| 100800 中药学 12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李 川 | |||
| 100800 中药学 21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药理研究 | 刘 屏 | |||
| 100800 中药学 17中药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王升启 | |||
| 100800 中药学 15中药药理学 16中药新药的研发 | 叶祖光 | |||
| 100800 中药学 25中药新技术、新剂型与新制剂研究 | 杜守颖 | |||
| 100800 中药学 15中药药理学 | 高月 | |||
| 100800 中药学 26中药炮制工艺与原理研究 | 贾天柱 | |||
| 100800 中药学 27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 | 康廷国 | |||
| 100800 中药学 15中药药理学 | 苗明三 | |||
| 100800 中药学 28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 潘卫三 | |||
| 100800 中药学 15中药药理学 13药物代谢与中药药代动力学 14药物吸收与剂型评价 | 何新 | |||
| 100800 中药学 15中药药理学 29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 林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