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九下18《孟子》两章导学案(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49:07
文档

九下18《孟子》两章导学案(师)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推荐度:
导读18《孟子》两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

篇,计261章,约35000字。南宋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

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5)、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

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

(8)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面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明确: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文章进一步阐发,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文章后面部分绝非多余的闲笔。

教师提醒: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内容,“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9)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

(10)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参照学案,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自己介绍作者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3、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 辅佐君主的贤士

4、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5、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6、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发于声(表现)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7、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句

B、(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举于士(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5、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文档

九下18《孟子》两章导学案(师)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