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10:00:04
文档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姓名:余晓华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一、填空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2、陈独秀提出了文学的主张。二、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推荐度:
导读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姓名:余晓华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一、填空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2、陈独秀提出了文学的主张。二、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余晓华学    号:

年级:学习中心:
—————————————————————————————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   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

2、陈独秀提出了 文学 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文学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动。它是陈独秀提出的新文动口号,主张“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三、简答题

1、周作人在新文学初期提出了什么理论口号?

答:周作人是五四文学的骁将,他曾和鲁迅一起蜚声文坛,被时人并称为“周氏兄弟”。周作人在新闻学初期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就上述理论口号具体阐述如下:

1)“人的文学”是标示新闻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和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非人的生活”,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他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同时,周作人将学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就是要用通俗的白话来反映人民大众的真实的生活境况,忠实地反映时间铍铜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思想与事实。他认为“平民文学”,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根本区别在于普遍与否,在于真挚与否。

总之,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笨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额,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左联”的全称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二、名词解释

1、海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家注重依托文化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现代都市的“文明病”创作上具有较新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2、京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家往往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之中,追求文学艺术的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具有传统的文学审美的理想主义特征。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三十年代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

答:30年代的大多数作家都具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对象,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1)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发掘和表现,深刻地反思民族传统,艺术地概括了民族性格,实现了对时代本质和民族命运的揭示。典型代表是老舍先生。例如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罪恶及其所蕴含的种种悲剧因素。成功地刻画了系列市民形象。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其性格善良、保守、中庸、怯懦,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且带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另一类是从事个体劳动的城市贫民,如《老张的哲学》中的洋车夫赵四、《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其性格特征为勤劳、善良、坚韧、质朴,企图以个人奋斗改变生活命运,结果都被抛入城市流氓无产者行列。

2)从题材内容到语言形式,充满强烈的“京味儿”,显示出民族化特色和幽默的艺术风格。巴金的“青春世界”:巴金的小说主要创造了一个“青年世界”,以《家》为代表的系列作品揭露了封建旧家庭的罪恶以及青年的反抗和追求,是激情如火的青春的赞歌。巴金小说所体现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那种使命感,那种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巴金的作品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抓住读者。可能粗一些,但更能与青年沟通。巴金后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圆熟,转向深沉,如《寒夜》也是杰作。

3)另一位代表作家是沈从文。他的湘西作品乡土气味鲜明浓烈。其湘西小说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结合,田园牧歌式的描绘,再加上作者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自己也为读者复现出湘西生民朴素的生命形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充满和谐与宁静、率真与善良,充满人性美和牧歌情调。他善于在现实的细腻描写中浸透浪漫的抒情幻想;把人物心绪化为传神氛围,构成暗示,诱发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清新简洁的语言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具有质朴的自然美。反映乡村生活的主要作品,如《龙朱》、《神巫之爱》、《雨后》等,主要是描写乡村社会生活和劳动者淳朴、忠厚、善良、雄健的品德,表现了朴素、真挚的人情美。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40年代的文学主题,首先是 爱国主义 的扩展与深入。

2、代表党在延安作了题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报告。

二、名词解释

1、为工农兵服务——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所提出的区文艺,其目的是要求文艺能够配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如何为群众”的创作思想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文艺为新文学长期所要解决的“大众化”、“平民化”指出了具体的对象。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阿Q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 《阿Q正传》 的主人公。

2、巴金的在小说《家》中塑造了 高觉新 这个软弱、妥协的人物形象。

3、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小说 《边城》 。

4、祥子是 老舍  所塑造的一个城市平民的形象。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抒情体小说——这是创造社诸成员,特别是郁达夫主张“本着内心的要求”来进行小说创造,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大胆地暴露自我内心的情感,注重抒情化的小说情节的展开,小说的抒情意味较浓。

三、简答题

1、“问题小说”创作有什么特点?

答: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1)“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2)提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行思想文化启蒙,闪现理想主义光芒,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3)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的小说创作的特点。

答: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他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小说的题材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了“画眼睛”“勾灵魂”等的手法而生动传神。小说结构形式以显示个性为准则,形式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现结合具体作品进一步阐述:

1)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2) 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3)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并且具有思辨性更显诗化的特征。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思辨性不仅体现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描写中,而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

4)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的成功结合。鲁迅的小说不以奇巧的情节惊人,却以高度的真实感人。他的小说善用写实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的言语和行动,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鲁迅主张真实,善用白描手法,但不排斥象征艺术。他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熔铸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5)超群脱俗的讽刺笔法。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在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另外,他把喜剧同悲剧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潜藏着深沉的忧伤。《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

6) 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就是锤炼字句,准确、精炼;联辞结采,出神入化;标题简洁,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吸收了中外古今小说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在题材、人物、结构、思辨,写实与象征、讽刺和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结合平时的创作,试分析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答:赵树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建立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这个流派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现结合其作品进一步阐述其小说民族化的特点:

1)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2)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比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威胁小芹与别人订婚时说:“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这句话是由“前世姻缘一线牵”衍化来的,是一句充满了宿命思想的俗语,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三仙姑对这样的话语应该是不陌生的,但由于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所以在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动,这样听起来更贴切,更符合一个装神弄鬼的人的身份。

3)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庙写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郭沫若的新诗代表作是  《女神》  。

2、《沙扬娜拉》是   徐志摩 的诗作。

3、戴望舒在诗歌 《雨巷》 中刻画出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的意象。

二、名词解释

1、新诗的“三美”——主张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要做到“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是强调新诗“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是强调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建筑美”是强调新诗应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2、七月诗派——是在诗人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牛汉、绿原、曾卓等,他们提倡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战争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什么样艺术特点?

答:艾青,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诗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的诗歌创作注重诗歌的时代精神,展现独特的意象与主题,如“太阳”和“土地”的意象,具有一定忧郁的诗绪。具体表现如下:

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著名诗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2)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他的部分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诗集《北方》中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总之,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和探索。而他的“忧郁”,给后人的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诗人自己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的特点。

答: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也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如下:

1)其诗分前后期创作,前期诗歌注重清新、自然、活泼、浪漫的诗歌形象的塑造,诗风小诗潇洒飘逸,秀丽缠绵。其致力于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自然的歌颂,在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志摩的诗》关注现实人生,不少诗篇表达了对非人道的现实的。《太平景象》、《盖上几层油纸》、《古怪的世界》、《叫化活该》等诗作,揭示出人生的悲剧,讽刺和控诉了违反人道的行为和现象。《无题》表述的是冲破黑暗、追求理想的心愿。徐志摩的情诗,虽然不一定完全部是抒写他自己的爱情经历。但都写得饱含深情;虽然在定程度上是为爱情而咏爱情,但是却因多情而动人,因多情而具有一种纯正的趣味,从而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

2)后期的诗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一种唯美主义的人生理想和诗绪。徐志摩后期的诗作在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上明显地不同于前期诗作。在《猛虎集》和《云游》中,伤心绝望的情绪弥漫于大部分诗篇。这有可能与1927年的政治风云有关,也极有可能与他个人生活中的某些变故有关。这种绝望之情正如他在《我不知道风》中反复哀叹的那样:“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碎!”在梦中可以暂时忘记一些现实中的痛苦,但毕竟不可能永远做梦,醒来都是要面对现实的,而现实中又有太多令人目不忍睹的事,于是徐志摩诗中出现了好些试图回避现实的句子。

纵观徐志摩的诗歌,是“爱”与“美”的交响曲,他那轻灵飘逸,“柔美流丽”的诗句,是诗人化为“痴鸟”的绝唱。他“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他的诗歌将具有永恒的生命,穿越时间,穿越空间。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鲁迅的抒情性散文代表作是  《野草》  。

2、林语堂是主张 幽默闲适小品  散文创作的。

二、名词解释

1、“美文”——这是周作人从西方文学引入的一个散文创作概念,主要内容是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土地”。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体系,核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集合了“叙事说理的分子”,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

2、幽默闲适小品——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幽默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其中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其特点是提出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散文创作,即“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三、简答题

1、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答: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她的散文清丽典雅,富有韵味。语言上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炼,具有清新明丽、典雅细腻的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1)冰心散文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的创作风格。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发掘”所得。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2)“清丽”、“典雅”乃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她的散文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3)淡淡的忧郁是冰心散文的感情基调。冰心虽然时常思考着生活,思考着人生,可是由于她当时没有先进世界观的指导,没有与广大群众密切结合,她对于自己的思索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答案。正如她所唱的,“我是一个盲者,看不见生命的糊途,心头有说不出的迷惘和胡涂。”这才是她忧郁的真正原因。

纵观冰心的散文,可以看到“爱”的主旋律与其多重奏回响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的作品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葆有永不凋萎的艺术青春。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杂文创作的特点。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他的杂文有如下特点:

1)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针砭时弊,批判黑暗现实,善于取社会类型相,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比较鲜明。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等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2)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3)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因此,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这一思维的根本特定,决定了鲁迅杂文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质:即集中表现了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屈原》是 郭沫若 的历史剧代表作品。

2、曹禺的戏剧代表中国现代戏剧创作走向  成熟  的标志。

二、名词解释

1、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为英文“Amateur”的音译。其宗旨是“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爱美剧的提倡,在特定的时期,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和发展。

三、简答题

1、早期文明戏创作有什么特点?

 答:引进西洋戏剧创作样式,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的“写实性”,建立新的演出方式。它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不仅对后来的中国话剧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中国电影和越剧、评剧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曹禺戏剧创作特点。

答: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成熟,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注重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关注现实发展的 前景和发展的命运,具有一种人生哲理的探索意味。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 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 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 《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文档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3)》课程作业(必做)姓名:余晓华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一、填空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2、陈独秀提出了文学的主张。二、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