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然考试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9:46
文档

自然考试资料

1.试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于19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推荐度:
导读1.试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于19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1.试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于19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②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③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④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⑤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⑥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因此,中国文化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没有适合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土壤,反而还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总结如下:1、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的精英教育,丧失了科技人才产生的社会基础;2、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取仕教育,造成科学技术人才严重匮乏;3、以儒学为独尊的教育内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4、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法,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这种思维特征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观。这种缺陷的特质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发展了设立在整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有机宇宙观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分析的方法,没有感觉到对宇宙进行精密的逻辑说明的必要。而这一点,恰恰是近代科学产生所必须的环节和条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发展了辩证的整体思维方式,善于对政治和军事等复杂问题作综合的判断,但不善于作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没有发展公理式的几何和严格的现代数学,也不从事条件能控制的科学实验、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测,因而对自然界的了解缺乏有科学根据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

第三,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国在汉,唐到宋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成就,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多崇尚儒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抱负,想的是入朝为官,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未能做官的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或归隐田园,或放荡不羁,除个别人外,都不去从事对自然界的了解和征服。此外,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一个连续的环境。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发展,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这样才可以使中国重新的崛起。

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各自的积极意义。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①内容: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因此,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却乏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带有浓厚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笼统性。②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①内容: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②意义:它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而这种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它具有机械性,把所有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它具有形而上学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过程从总的联系中抽取出来,抛开事物的广泛联系和发展去考察事物;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最终限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①内容:其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的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以外在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②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请你谈谈对“反伪打假”必要性的理解。

(1)科学: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一般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最中得到具有逻辑性的真理,从而人类改造世界。也就是说科学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科学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学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产生歧义。②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依据观察和实验,这种观察和实验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及普遍性;③科学的理论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内部必须自恰,绝对不容许出现前后相互矛盾;④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的原则,思维经济性原则。例如:同一平面内,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⑤科学理论在原则上应当可以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否正。

非科学:与科学基本特征相比,非科学的特征恰恰与其相反。一般而言,凡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条件的,统称为非科学。从价值的角度看,非科学中的许多理论体系(如哲学、宗教、神话等)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或者直接表现在对科学事业的推动方面,或者直接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合理建构方面。

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为人们认识是伪科学,如星占学等。

(2)“反违打假” 

伪科学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在真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迷信就是迷信,行骗就是行骗,根本没有装成科学的必要与可能。伪科学不同于宗教。宗教总的说来是不理睬科学,漠视科学的,它曾经激烈地反对过科学。在科学终于取得胜利之后,宗教就开始不公开地反对科学,而是争取与科学共存,有时也利用某些科学成果。但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反科学的,常常反对对它不利的成果。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情况,但是它并不把自己冒充为科学。有不少人,包括一部分科学工作者,很容易受到迷惑。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区别,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不容易弄清楚。关键是在对"知识"的认识上。"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其中的"知识"二字是"真知",当然不是"伪知"。伪科学往往会抓住科学的一些弱点大做文章,它一般出现在以下四种场合:1.在科学暂时还为力的地方(如灾害和死亡),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2.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如生命、宇宙的起源),它以新学说创立者的面目出现;3.在具有随机性的复杂系统中,它以预测未来的大师的身份出现;4.在人们渴望得到健康和幸福的地方,它以神奇药物和食物的提供者的身份出现。

 那么伪科学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首先,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的科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

第二,伪科学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第三,伪科学的宣传会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

 第四,伪科学与科学争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所以在伪科学面前,我们也同样要态度强硬,坚决不给其任何泛滥的机会。虽然目前的伪科学现象比较严重,我们也不能示弱,毕竟错误的东西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努力丰富自身的同时坚决同伪科学作斗争,从身边开始揭穿伪科学的丑恶嘴脸。伪科学是科学的死敌,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世界了。但我们一定要有鉴定的信念:真理一旦迈开脚步,就能把谎言赶出世界。

4、什么是科学精神,联系自己的专业说明它的重要性。

重要性:

5、按照“汤浅现象”,科学中心在各国之间转移,你认为下一个中心可能在哪一个国家,为什么?

所谓科技中心就是该地区该国家在科技创新发明中占有决定行的作用,该地区的科技引领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的方向,从历史和中国的现状考虑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技中心。

首先从历史上可以得知世界科技中心是不断转移的。科技中心由东方转向意大利,再由意大利转向英国,再由英国转向德国,又由德国转向美国。所以世界科技中心不可能一直在美国。在一段时间以后必定同样能够发生转移。而中国具备接替美国位置的战略条件,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技中心。

其次从中国来看其有条件成为一个世界科技中心。

中国有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国家。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一直注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很多领域从无到有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接近或已达到世界科学技术前列。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很多地方和部门实施了依靠科技整形经济的发展的战略,国民经济建设正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普遍得到中国和人民的认可。国家为发展科技制定了很多科技发展计划。如科技攻关计划、丰收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燎原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等等一系列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计划,在这些的刺激下中国的科技已经登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尽管我国至今未有科技人员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更不能代表以后不会有。我相信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中国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会不断取得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钱学森之问终将得到回答。

中国国内有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基本得到统一,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科技人员得到尊重和重视,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迅速的增长,人民民族自豪感不断的加强,特别是奥运会以来国民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加强,中国人现在信心十足的去发展自己的科技,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科技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国目前虽然面临复杂的周边环境,但是仍然可以创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虽然中国周边局势复杂但是目前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我们有能力处理好与日本的问题,我们有能力处理好与越南的南海岛礁的问题,我们有能力处理好与印度的边境问题,我们有能力处理好问题,我们有能力调整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有能力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从而创造有利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虽然目前我们在科技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仍是世界的工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中国必定向科技转型,依靠科技技术成果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向美国一样的漫长发展过程,我们要有信心的坚定的去发展自己的科技,去迎接我们科技中心的到来。

6、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仅仅是技术问题吗?是否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7、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及其主要思想。

8、科学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9、物理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生创新精神不足,你认为你自身缺乏这些素质吗?导致你自身缺乏或不缺乏的原因何在?

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我国研究生在科研的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

原因: 1、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比较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缺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创造性思维不足,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强的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科研活动的思维定势,而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批判、综合、组合,并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能力较弱;有较强的演绎思维能力,但发散、直觉、归纳、形象与抽象等思维能力较弱。研究能力不足。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在论文的原创性以及论文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2、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在研究的选择上,理论深度不够,自主探索不够。我们研究生自由探索课题少,围绕导师课题的研究多。其好处在于研究的风险小、经费有保证,挑战性也相对较小,完成难度相对不大。然而,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甚至无需思考,这在无形中减少了对选题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在选题上的创新短板。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缺乏远大理想和学术抱负,社会责任感不强。

3、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创新: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了创新。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对创新的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忽视了创新所需的积累过程,二是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各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用一段时期的论文发表数量来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工具理性”的量化管理机制往往会形成片面追求数量的导向性行动指南,使得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档

自然考试资料

1.试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于19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