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_4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10:00:32
文档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_4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高三(5)班林英娟一、试卷分析:试题考点典型错误主要原因分析(基础、能力、方法、题意等等方面分析)第一阶段复习存在问题反思(教与学两个方面或其他)教:学:难度1-3人口结构特点1、41.5%、大多错选A..D2、24.5%、大多错选A.3.35.8%、大多错选B.C图表分析不准确,资料没有准确提取1、学生看不懂图,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2、材料定义没有利用好。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图像信息提取不全教: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
推荐度:
导读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高三(5)班林英娟一、试卷分析:试题考点典型错误主要原因分析(基础、能力、方法、题意等等方面分析)第一阶段复习存在问题反思(教与学两个方面或其他)教:学:难度1-3人口结构特点1、41.5%、大多错选A..D2、24.5%、大多错选A.3.35.8%、大多错选B.C图表分析不准确,资料没有准确提取1、学生看不懂图,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2、材料定义没有利用好。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图像信息提取不全教: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  

高三(5)班   林英娟     

一、试卷分析:

               

试题考点典型错误主要原因分析(基础、能力、方法、题意等等方面分析)第一阶段复习存在问题反思(教与学两个方面或其他)

教:       学:

难度
1-3

人口结构特点

1、41.5%、大多错选A..D

2、24.5%、大多错选A.

3. 35.8%、大多错选B.C

图表分析不准确,资料没有准确提取

1、学生看不懂图,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

2、材料定义没有利用好。

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

图像信息提取不全

教:

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读图的程序性

4-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和形成

5. 88.7%、大多错选D

6. 86.8%、大多错选B.C

4. 79.2%、大多错选D影响地租因素和住宅区分化的判别

选项中对概念和知识稍有混乱,总体正确率较高。学:课本基础知识还需要过关。

教:按学生难点设置专题复习。

7-12

区域地是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

7、98.1%、大多错选D

8、69.8%、大多错选A.D

9、86.8%、大多错选.D

10、41.5%、大多错选A..D

11、24.5%、大多错选A.

12、60.4%大多错选A.D

没注意集约度指数空间差异是同心圆状分布。北冰洋海冰变化趋势说明气温上升。

还是图表分析与课本知识要统一,资料提取的对选项的判别,存在模棱两可。学:基本知识的落实不够到位、遗忘率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13-16

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

13. 60.4% 大多错选A.D14.47.2 %大多错选A.D

15 30.2%、答各选项均有

16.92.5%、大多错选A.B

光合,光温,气候,气候土壤四个变化的突出体现在光照和气温不统一

推测和分析的角度与题意不统一,造成大多数同学选择失误。通过现象也可推出东北地区。观察还不够仔细。学: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

教:基本概念的比较不清

  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与解题的关联。

17-19

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判断,必修一的考点综合考察。

17. 79.2%、 大多错选C

18. 58.5%、 大多错选C

19. 50.9%、 大多错选B.D

河谷剖面和湖泊水量的变化反应季节和半球位置,是解题的突破口。

知识点的反应和联系弱,找不到解题关键凌汛,海陆间循环概念不清,岩石年龄结构不懂得判别。

内流河的图形判别。

20-21

工业集聚和工业生产

20. 86.8%、 大多错选B.D

21.66.0%、 大多错选C.D

准确率高。难度小。

阶段2销售量扩大的原因与专业分工联系增强有关。

学:注意图表中的变化。
22-23

等高线、等压线的应用及天气系统的影响

22.13.2%、答各选项均有

23. 41.5%、答各选项均有

山脉走向的判别。没有注意指向标。锋面气旋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锋面气旋是个难点,学生一般很难联系在一起。风向的变化也是难点,存在混乱。降水概率高低映天气系统的影响差异。教:必修一知识地图和天气系统仍然薄弱,在二轮中需要加强。解题要培养思路,找准方向。
24-25

地球运动的考查

24 30.2%、 大多错选B.C

25. 15.1%、 大多错选B.C答各选项均有长期的难点再加学生的恐惧心理,空间思维薄弱

多训练同一类型同一考点,才能强化解题的步骤,熟能生巧。学:多问,多练

教:在二轮中加强图形转换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26(1)说明促进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并指出该地农业发展的因素。

区位:答题笼统,区位因素答不全。

错答成地形和水热组合不好。

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知识系统不全,概念不清,不知因素是什么。

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引导解题思路强化不够到位,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2)简述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主要区条件。

建厂区位:答题笼统,区位因素答不全。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结合设问获取地理图表有效信息能力差。

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关注图文材料中关键信息的提取、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引导解题思路强化不够到位,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读图分析训练不够。

(3)分析促使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主要原因,并说明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多答经济发达,其他的就业,福利等遗漏多。

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答得较还范。

1、思维定势,一分析原因就从自然和人为俩方面回答,脱离了文字材料背景。

2.审题能力差,答案组织凌乱,语言表述逻辑性不强

学: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

教:平时这方面训练不少,效果不佳

27(1)分析说明我国核电开发省区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原因。

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的描述过于笼统,只答“分布在沿海一带”

原因分析不全面,多数只

答“沿海经济发达”部分还能答“沿海经济发达,能源缺乏”

1.答案组织凌乱,方位表述逻辑性不强、重点没突出。

2.答题要点不全,南北方不同大多未答,导致失分。

学: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图文转化能力差。

教:平时这方面训练不少,效果不佳、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

(2)读图分析福建和辽宁两省有较丰富的常规能源,为何还要发展核电工业?

大部分学生都笼统的答出核能的优势,“核能清洁,可以减少污染,改善大气质量”没有对两省具体情分析1、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地理区域特征的遗忘,导致没有对两省情具体分析失误

2.知识联系与迁移能力低。对两省区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清楚。

学:知识较凌乱,没有形成条理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3)C市(重庆)发展核能发电,你认为是否适合你的?并说明理由。

错答成农业的区位评价,很多从地形、气候,土壤等分析。所以答案很范,理由都不充分。1.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能力低。

2.审题不清,正对性差

学:审题不清,不关注文字材料中关键信息的提取

教:平时读图导图不到位,利用思维导图来引领解题思路做的不够,练习讲评时,没有突出设问方向的讲解与评析,训练少

28(1)

读图说明降水分布特点、解释影响降水的成因

分布:

错答;东多西少、

受来自海洋气团的影响

1、学生看不懂图18,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

2、答题要点不全,降水的总量这一得分点,大多未答,导致失分。

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

图像信息提取不全

教:

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读图的程序性

(2)分析牧民只在6-8月到瓦汗走廊放牧的原因

答题笼统,就写了,6-8月气温高,降水多。

有的“光热充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1、答案组织凌乱,语言表述逻辑性不强

2、无法从图像中,提取出瓦汗走廊的地形为高原,气温低,导致草类生长期短。

3、学生的区域整体性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知识点混淆

4、答题不规范、生搬硬套

学:脱离了图上信息答题,

没有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教:平时利用思维导图来引领解题思路做的不够

(3)分析克什米尔多地震的原因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板块边界记忆错误学:基本知识的落实不够到位、遗忘率高。

教:区域地理知识背记量大,学生容易混和忘,单纯的要求学生的记忆,而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引与帮助,效益不佳

29、简述区域的主要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并说明成因

“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土质疏松、千沟万壑”

板块挤压、江水下切“

1、概念混淆:地形与地貌类型、地形区混在一起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混乱,将云贵高原错答为横断山区

3、漏答

学: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

教:基本概念的比较不清

  知识结构的建构只停在教师层面上,学生自我建构机会少,

对知识的内联与内化少。

2、据图信息描述1、2 俩城市的该时期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和原因

降水差异大,降水季节差异小

1比2 更深入内陆,降水少

1受西南季风2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受分别受冷锋和暖锋的影响

1、审题能力差,不关注到题目中的该时期为冬季,导致答题不准确

2、综合分析能力差,成因分析表述不规范,

学:脱离了图上信息答题,

没有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3、分析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降水稀少,气温低

地形复杂,地质复杂

1、答题较好、有形成一定答题模式

2、图文信息提取不全,大部分的学生侧重从地形地貌特征的角度来回答,漏答气候冷

学:建模不完整,用模不灵活

教: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不够

二、下阶段复习策略:

(1)、做好专题复习,归类复习、抓主干知识落实,根据每周考试情况考试,建好缺补漏明细表。

(2)、建立知识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联系,实现有效迁移,突出能力培养

(3)、精讲典型例题,图表引路,巩固基础,适当练习,形成解题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4)、从一般性、大角度地理规律,注重培养学生模式化的解题技巧。

(5)、加强试题分析、强化信息提取训练,正确分辨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将地理规律、原理图示化,答案回归教材,力求让学生每做一道题,就突破一个考点。

文档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_4

2010秋高三地理期末考质量分析高三(5)班林英娟一、试卷分析:试题考点典型错误主要原因分析(基础、能力、方法、题意等等方面分析)第一阶段复习存在问题反思(教与学两个方面或其他)教:学:难度1-3人口结构特点1、41.5%、大多错选A..D2、24.5%、大多错选A.3.35.8%、大多错选B.C图表分析不准确,资料没有准确提取1、学生看不懂图,不知道从何处答题,说明图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差,读图判读的能力差。2、材料定义没有利用好。学:图表解读能力不高图像信息提取不全教:平时读图导图流于形式,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