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关系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什么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指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各国法律对成年年龄的规定不同。我国的法定成年年龄为十八周岁,因此在我国,未成年人就是指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可见,从刚出生的婴儿到18周岁以内的任何—个年龄层的公民,不论其性别、民族、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如何,都属于未成年人的范围。
2.为什么(法律)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1、为什么(法律)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年龄小,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其权利更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侵害。
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2、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其中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3、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哪两部?
《未成年人保》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打骂未成年人会受到什么法律处罚
《未成年人保》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5.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父母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沉迷网络;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6.未成年人人身安全注意事项
一、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酒吧,低龄儿童尽量少玩手机,避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
二、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不购买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三、意外伤害是孩子的头号杀手,每个家长都应当教育孩子加强自身安全保护意识,掌握必备的应急应变的安全常识,不去深水区玩耍,遇到溺水或危险等事件一定要告知大人。
四、重视儿童性教育,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只要涉及到身体的隐秘部位,大人、老师的话不是都对的,告之什么是不恰当的触摸,加强自我性保护意识,学会拒绝大胆呼救并第一时间告知家长,避免孩子遭遇侵害。
五、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
7.打骂未成年人会受到什么法律处罚?
《未成年人保》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8.未成年人的十个好习惯
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遵守规则,购物或乘车自觉排队;
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用好媒介,文明上网有节制;
文明礼貌,公共场合说话要低声;尊重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
珍爱身心,远离烟酒不;
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