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四单元 孟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7:41
文档

第四单元 孟子

第四單元孟子一孟子生平一)孟子從政不利1受業子思門人。游齊宣王,不能用。當時,秦用商鞅;楚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時不合。退而著書。2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以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二)孟子是魯國慶父的後
推荐度:
导读第四單元孟子一孟子生平一)孟子從政不利1受業子思門人。游齊宣王,不能用。當時,秦用商鞅;楚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時不合。退而著書。2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以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二)孟子是魯國慶父的後
第四單元  孟子

一 孟子生平

一)孟子從政不利

1受業子思門人。游齊宣王,不能用。當時,秦用商鞅;楚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時不合。退而著書。

2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以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二)孟子是魯國慶父的後代

1孔穎達《五經正義》:魯桓公生同,為莊公;次慶父為仲孫氏,次叔牙為叔孫氏,是為三桓。仲孫氏即孟孫氏。慶父生公孫敖,即孟穆伯;穆伯生文伯惠叔,文伯生仲孫蔑,即孟獻子;獻子生仲孫速,即孟莊子;莊子生孺子秩,秩生仲孫玃,即孟僖子;僖子生仲孫忌,即孟懿子,懿子生孟孺子洩,即孟武伯;武伯生仲孫捷,即孟敬子;入春秋後,其獻子次子懿伯,生仲孫羯。

2杜預《世族譜》以懿伯即子服仲叔它,生孟椒,椒生子服回,回生子服何,是為子服景伯,別為子服氏。孟氏之族有孟公綽、孟之反。孟懿子之弟有南宮敬叔,孟武伯之弟有公期。孟獻子賢大夫,固嘗為孟子所稱矣。莊子之孝,公綽之不欲,之反之不伐,為孔子所稱。僖子、懿子、武伯皆欽敬孔子;敬子則受教于曾子;孟氏尊師重道,其後宜有達人。孟子即以孟為氏,宜為孟孫之後,但世系不可詳。

3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孟子,蓋魯公族孟孫之後,不知何時分適鄒,遂為鄒人。猶葬歸於魯者,太公之孫,反葬于周之義也。然考今孟母墓碑,墓在鄒縣北二十里馬鞍山陽,又非魯地,疑古為魯地,猶魯鄒邑今亦在鄒縣界內,二國密邇,《左傳》:“魯擊柝聞於邾”是也。

二 《孟子》版本

在宋代之前《孟子》只列于諸子,宋始列於經部,南宋朱熹將它編入《四書》,並爲之作集注。《孟子》共七篇,分別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現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注疏》本,由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另有朱熹《四書集注》及清焦循的《孟子正義》。今人楊伯峻著有《孟子譯注》。

  

第一節  寡人之于國也

一 题解

1孟子七章篇目爲:

梁惠王上(凡七章)

梁惠王下(凡十六章)

公孙丑上(凡九章)

公孙丑下(凡十四章)

滕文公上(凡五章)

滕文公下(凡十章)

离娄上(凡二十八章)

离娄下(凡三十三章)

万章下(凡九章)

万章下(凡九章)

告子上(凡二十章)

告子下(凡十六章)

尽心上(凡四十六章)

尽心下(凡三十八章)

本文節選自《梁惠王上》。

2 梁惠王:(梁惠王者,魏惠王也。魏,国名。惠,谥也。王,号也。时天下有七王,皆僭号者,犹《春秋》之时,吴、楚之君称王也。魏惠王居於大梁,故号曰梁王。圣人及大贤有道德者,王公侯伯及卿大夫咸原以为师。孔子时,诸侯问疑质礼,若弟子之问师也。鲁、卫之君,皆专事焉,故《论语》或以弟子名篇,而有《卫灵公》、《季氏》之篇。孟子亦以大儒为诸侯师,是以《梁惠王》、《滕文公》题篇,以《公孙丑》等而为之,一例者也。)梁惠王爲魏。魏桓子-文侯-武侯-惠王

1) 魏桓子、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智伯,分其地。

2) 因安邑近秦,惠王徙都大樑。

3) 惠王三十年,用龐涓將,太子申為上將軍,與齊戰,敗于馬陵。齊虜申,殺龐涓。

4)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辭厚禮以招賢者。 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

二 主要內容

治國強國應確立根本大計,即實行仁政——愛民。臨時的補救措施無裨於事。《孟子正義》章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送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

三 文義闡釋

第一段:孟子針對梁惠王的治理方式,提出退五十步和退一百步本質相同的觀點

一)梁王的應付災年的辦法及其結果。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河內: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縣一帶。

2凶:a 不吉利。如“此孰吉孰凶。” b饑荒。如“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凶年免於死亡”

3河東: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

二)孟子的比喻和梁王的認識。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填,象聲詞(“殿”、“镇”、“填”三字音义可通)。鼓,名詞活用作動詞。擊鼓。

2注意此“兵刃”與今天的兵刃的區別。

3走:本义为跑,此引申为奔逃。(P1)

4或:无定代词,有的人。如:《论语·为政》:“或謂 孔子 曰:‘子奚不爲政?’”

5“直”义相当于“只”,不過。

6是亦走也:判斷句。是:這,主語。

第二段:指出根本大計——王道。

一)實現王道的基本條件是發展農林漁牧各業,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王道的開端是人民生活的安定——養生喪死無憾。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1違:錯過。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

2勝,盡。唐韩愈 《送郑尚书序》:“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今有“不可勝數”一詞。

3數罟cùgū:密網。

數:shù/ shǔ/ shuò/ cù

《呂氏春秋,具備》:宓子賤治亶父三年,巫馬旗往觀化,見夜漁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對曰:“宓子不欲人取小魚。”《淮南子》: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4洿池:池塘。洿:濁水不流。按:此“洿”指不流之水,亦即與池同義,洿池當爲同義複詞。如《淮南子·精神训》:“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樂也。” 高诱 注:“洿水猶澹水也。”(P2)洿:a低窪之地,池塘。b污穢。同“汙”。

5斤:砍樹的斧子。

6以時:按照一定的時候。

《逸周書》:“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州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

7養生喪死:供養活人,為死人辦喪事。

8憾:遺憾。注意“憾”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恨,與今不同。《國語·齊語》:“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苟;陵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 韋昭 注:“憾,恨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王祥 ﹞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

9王道:仁政。

二)解決人民的衣、食、居三大問題後,必須發展教育。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一起抓。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五畝之宅:五畝大的宅院。五畝:今一畝二分多。宅:宅院。

2樹:種植。

3衣帛:穿絲織品。《周禮》:“凡庶民不蠶者不帛。”疏:“不蠶雖五十不得衣帛,蠶而未五十亦不得衣帛,則庶人布深衣,其常也。”《鹽鐵論》:“古者庶人,耄老而後衣絲,起其餘則麻而已,故命曰布衣。”

4豚tún,指小豬,也泛指豬。彘zhì:豬。

5畜xù:養育。

6謹,謹慎。此指謹慎從事。庠序xiáng:殷代叫庠,周代叫序。都是學校。教,教化。

7申:重複進行。a表達,表明。如“三令五申。” b 重複,一再。如:《文选·宋玉〈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 李周翰 注:“申,重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既往不來,申以信兮。” 颜师古 注:“重以此心爲信,不有忽忘也。”

8孝:順從並奉養父母,悌(tì),指敬愛兄長。

9義,道理。

10頒白:頭髮半白。此頒通斑。頒:本義是大頭貌,從頁之字,多與頭有關。

11負:背著。

12戴:頭上頂著。

13黎:眾。《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毛 传:“黎,齊也。” 孔颖达 疏:“黎,衆也。衆民皆然,是齊一之義。”《诗·小雅·天保》:“羣黎百姓,徧爲爾德。” 郑玄 笺:“黎,衆也。羣衆百姓,徧爲女之德言則而象之。”與此相類的尚有“庶”,“庶民”一詞亦指老百姓

14不王: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

第三段:回歸梁王的問題,指出聚集人口的基本點——關心愛護人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矣。

1檢通斂。收積,儲藏。

2“塗”通“途”,早期用涂。

3餓莩piǎo:“莩”通“殍”。指餓死的人。

4發:打開倉庫。開倉濟民。

5歲:年成。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閔閔(憂貌)焉如農夫之望歲。”

6罪歲:歸罪於年成。

7斯:則,就。連詞。

四 音形練習(P3)

五 重點句

六 常用詞P4-7

文档

第四单元 孟子

第四單元孟子一孟子生平一)孟子從政不利1受業子思門人。游齊宣王,不能用。當時,秦用商鞅;楚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時不合。退而著書。2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以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二)孟子是魯國慶父的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