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9:12
文档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授课班级传统文化选修1-4班上课学时数2上课地点实训楼A区101、实训楼B区108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能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正确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2、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简史;2、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能力训练方式方法1、通过串讲、举例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2、通过提问、讨论等等方
推荐度:
导读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授课班级传统文化选修1-4班上课学时数2上课地点实训楼A区101、实训楼B区108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能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正确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2、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简史;2、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能力训练方式方法1、通过串讲、举例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2、通过提问、讨论等等方

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授课班级传统文化选修1-4班

上课学时数2上课地点实训楼A区101、实训楼B区108

教学

目标

能 力(技 能)目 标

知 识 目 标

1、能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正确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

2、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简史;

2、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

能力

训练

方式

方法

1、通过串讲、举例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2、通过提问、讨论等等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利弊,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

参考

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图说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教育》、《教育学》、《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网络资料等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情境导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

三、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四、教授新课: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是周的始祖,名弃,曾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原始教育的特点:

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    成均(《礼记》)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②夏商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庠,乡学。古代学校是教养、学习礼仪、学习射击的地方)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二)西周的教育

1、西周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①礼、乐。         五礼:吉,凶,宾,军,嘉 。(《周礼》)

②射、御。

③书、数。

2、西周教育的特点:

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

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征。

(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

2、私学创始人:孔子

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艺”教育—《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

③孔子教育思想:

△将德育放在首位。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修身。   △学而优则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士庶界限。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

3、对秦代教育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思想,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代教育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的文教: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弟入学)。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

隋代在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成为部门。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

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子弟入学;

太学:供五品以上子弟入学 ;

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

药学:只招收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子弟入学.

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分三种:

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 。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毕业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

②完善放假制度:

旬假 :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个月。

九、宋代书院教育:

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2、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原因:

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士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径。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

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佛教禅林的影响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坐禅和讲经, 这种形式给书院以很大影响。

④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使书籍的制作极为便利,书籍传播迅速。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

藏书创造了条件。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

5、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sōng)阳书院

6、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7、蒙学教育的发展:

①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姓》、《千家诗》等。

②蒙学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朱熹:《童蒙须知》和《训蒙教约》:《童蒙须知》对蒙教的宗旨、内容、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强调对儿童教育应从具体细节着手,重在不懈的反复训练,较客观。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拟定了《读书分年日程》,旨在以读书为主线,将童蒙私塾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十、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的依据之一。

十一、明代教育的发展

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①洪武二年(1369),“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

府州县学生分为三种:

廪(lǐn)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考试合格后可进入国子监。

增广生员:明初定制,生员名额有定数,每人月给米六斗为廪食。后增加人数,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附学生员: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即为附生

②洪武八年(1375),“诏天下立社学”。

《社学要略》:“读书以勤为先。童子不分远近,俱令平明到学。背书完,读新书。早饭后,略令出门松散一二刻,然后看书作文。写仿毕,仍读书。午饭后,再令出门松散一二刻,仍读书。日落后,分班对立。出对一个,破题一个,即与讲改,然后放学。盖少年脾弱,饭后不可遽用心力,恐食不消化也。”

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

①国子监学生来源多种,导致学生数量空前增多: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称贡监。     举监:会试举人入监的称举监。

荫监:官僚子弟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       例监: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入监。

夷生:来自领邦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②生活待遇较优厚:

日常生活:“厚给廪饩(lǐnxì)、岁时赐布帛文绮、衣巾靴”;——“廪饩”指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每遇节日:“俱赏节钱”;         家属待遇:“置红仓二十余间,养诸生之妻子”。

③监生历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国子监读书。

3、形成了从地方到相衔接的学制系统:乡学—府州县学—国子监

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

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十二、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

1、官学教育的衰落

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多数官学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②教学内容的僵化:朱程理学形式的儒家学说。

③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八股文。

“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清史稿》)

④有识之士对官学的失望与反思。

2、书院的衰落

①大兴,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

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

3、传统教育的转型

①有识之士的思考: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

◆育婴院与慈幼院: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教育内容:语言、音乐、手工。

◆小学院:6岁—11岁。以德育为先。

◆中学院:11岁—15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

◆大学院:15岁—20岁。校址的选择要符合实际。

●提倡男女具有平等的入学资格与就业资格。

②壬寅学制(1902)的设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高等学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

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

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

分科大学堂:

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

③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思考讨论:

美国新的开拓史从十七世纪早期算起,迄今也只不过三百多年,这三个世纪中,美国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大文豪、音乐家、戏剧巨匠教育家、获诺贝尔奖之人数更是全球第一;美国是目前全球聚集顶尖人才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我国教育制度思考:

你最喜欢我国哪一时期的教育?为什么?你对我国当今教育制度有何看法?你理想的教育模式?

总结回归:

1、西周“六艺”内容及西周教育的特点?    2、稷下学宫的特点?

3、南朝刘宋时期所设的四大学馆是?      4、宋代四大书院?宋代书院有哪些特点?

5、宋代的蒙学教材有哪些?说出四种。   6、简述明代教育的发展状况。

7、明代第一书院是?(东林书院)     8、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其历史意义是?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情境导入: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二)播放“范进中举”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利与弊的讨论。

提问讨论:【讨论过程及回答略,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分析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要客观公正】

1、“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2、除了范进之外,大家还了解哪些我国古代或近代的科举殉道者形象(真人或艺术形象皆可)?试简单介绍评价。

(1)蒲松龄:(1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科举的殉道者,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表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同学们简要探讨一下。

以下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科举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禄,死读书,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2】封建文化糟粕,使他灵魂堕落,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没有成材。

3】封建等级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为不幸的孔乙己。

4】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冷酷残忍,将孔乙己推上一条不归之路。

5】 总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剧。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应辩证分析看待古代科举制度,它在一定的历史时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它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体内容详见PPT)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    2、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3、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4、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5、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6、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7、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四)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A、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相对保证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B、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五)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

设置

偏重文科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

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感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

2、业余了解我国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思考我国它们的利于弊。

文档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授课班级传统文化选修1-4班上课学时数2上课地点实训楼A区101、实训楼B区108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能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正确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2、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简史;2、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涵。能力训练方式方法1、通过串讲、举例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2、通过提问、讨论等等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