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恢复_重生_延续_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8:35
文档

恢复_重生_延续_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

第39卷第3期2013年6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Science收稿日期:2013-01-04作者简介:唐毅(1981-),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CY201246)E-mail:15535181@qq.com恢复·重生·延续———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唐毅(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四川成都610500)摘要:湿地公园是一类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推荐度:
导读第39卷第3期2013年6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Science收稿日期:2013-01-04作者简介:唐毅(1981-),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CY201246)E-mail:15535181@qq.com恢复·重生·延续———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唐毅(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四川成都610500)摘要:湿地公园是一类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第39卷第3期2013年6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收稿日期:2013-01-04作者简介:唐毅(1981-),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CY201246)E -mail :15535181@qq.com

恢复·重生·延续

———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四川成都610500)

要:湿地公园是一类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类似于小型保护

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的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

[1]

。本文结合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

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资源,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规划、改造和建设,恢复其生态系统,突出其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将北湖湿地公园建成集生态保育、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湿地科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关键词:北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栖息地;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保护与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13)03-307-05

Recovery ·Regeneration ·Continuation ———Chengdu North Lake Wetland Park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TANG Yi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rt ,Chengdu Academy of Fine Arts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610500,China )

Abstract :Wetland park is a kind of both species and habitat protection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tland landscape area ,

similar to the small protected areas ,but it differs from the reserve and general park.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is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atalyst ”,is also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theory practice.This combination of Chengdu north lake wetland park 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case ,discuss how to make use of existing or degraded wet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ecology to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restore its ecological system.Highlight the them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he North Lake Wetland Park to build a se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tourism ,scienc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ther functions as one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theme park.

Key words :North Lake Wetland Pa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bitat ;ecotourism ;science educat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1背景

成都北湖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境内。2003年以前,这里没有湖,也没有公园,只有成片的农田和鱼塘。直到2004年,

成都市总体规划通过了以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依托的北郊风景区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建成面积为2.86平方公里的公园,

北湖公园由小鱼塘逐渐变身为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人工生态湖泊公园。北湖公园亦然成为成都市北郊风景区的核心区域,

这一时期的北湖不仅为成都市民提供了生态宜居、康体休闲、观光旅游的场所,同时也提升北郊风景区的旅游形象,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北湖周边自然环境被人为破坏,公园自身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维护和更新,

导致游客逐渐流失。到2010年,北湖公园开始变得冷清、衰落,资源被闲置浪费,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北湖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戏剧化的发展历程。但随着“成都198北湖区域综合开发合作项目”的确定,北湖的恢复和重建被提上了规划日程。现在,北湖正等

待着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

重生不是简单的改变,而7

03

2项目概况

2.1自然条件

1)气候

基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为16.2ħ,年最高气温37.3ħ,最低气温5.9ħ。

2)降水

年总降水量918.2mm,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 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mm和229mm,降雨最少月份为12月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mm左右。2.2环境概况

1)基地现状

基地内水域面积541亩,中心岛200亩,绿化面积近3000亩,地处12平方公里的北郊风景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成都市公益林示范基地。基地内建筑主要为散乱的民用住宅,交通路网杂乱。由于是人工湖,其补给水源主要是靠大气降水,因此湖泊受季节影响分枯水期(11月 4月)和丰水期(5月 10月)。湖泊含沙量较少,主要为淤泥,水生动植物较丰富,湖岸周边植被条件较好,成为候鸟及其他鸟类的栖息地。

2)基地价值

北湖湿地公园是成都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进程中的标志性区域,在生态多样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同时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通过社会各界的协调、支持、参与,把湿地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SWOT分析

借鉴企业战略发展的分析方法,来对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修复与再生进行分析,找出其项目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2.3.1优势(Strength)

1)区位交通优势

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境内,毗邻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紧邻东三环、成绵高速和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配合地铁七号线的规划,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2)基地条件优越

区域绿化覆盖率大,植物种类繁多,内有湖泊、生态岛屿、农田和林地,适合鸟类栖息。

3)城市依托条件突出

紧邻城市中心,位于成都市规划发展轴上,保护与开发均可依托和共享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从而降低建设成本。

2.3.2劣势(Weakness)

1)湿地生态环境破碎,水域周边植物群落单一,资源特色正在减弱。

2)大量空地被荒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

3)湖泊流域外围水域的水质恶化严重,湖水质量大幅下降。

4)居民点过于分散,对生态环境易造成破坏。

5)旅游开发基础薄弱。

2.3.3机遇(Opportunity)

1)通过生态恢复与重建,可保持公园生态系统的平衡,解决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方式的共识。

3)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方式,北湖湿地公园契合了当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题。2.3.4威胁(Threat)

1)怎样把握好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开发利用是否会造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再次恶化。

2)水质的严重污染造成了该区域生态功能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衰退,如何处理水的净化流程,解决水质的污染。

3)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周边环境的过度开发是否会给该区域带来负面的因素,如何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

4)基地内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已衰败殆尽,如何通过湿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建立新的游览景点。3项目定位及规划设计理念

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修复与再生是一个开启自然的过程,必须立足对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性发展观,综合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基本理论,科学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和科学合理的布局,努力创造生态系统稳定、旅游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公园。通过规划设计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自然系统做功,进而提高其自身修复力、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同时要使公园为城市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80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9卷服务,而不是成为城市经济和环境的负担,形成一个无需过多能源消耗和资源投入,便可自我进化、低成本维护、满足使用者审美与游憩需求的生态型湿地公园。

北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首先是要让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其次是要优化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让北湖公园焕发新生;最后是让低碳环保和科普教育的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续。总结起来可以用六个字来归纳———“恢复·重生·延续”。

4规划设计原则

北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2]。

4.1湿地公园规划系统保护的原则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4.2湿地公园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1)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2)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

4)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4.3湿地公园规划协调建设原则

1)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2)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性。

3)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环保工艺。

4)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5总体规划设计

5.1功能区域划分

项目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开展生态旅游为向导,充分利用北湖现有资源,合理布局,适度开发与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从而实现北湖湿地公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项目的环境资源特色、空间属性及生态价值将北湖湿地公园分为入口景观区、科教体验区、湿地体验区、休闲观鸟区、森林资源储备区、湖面观光区和儿童游乐区七大区域。

5.2道路交通

便利的交通系统能提升该区域的价值,因此构建一个可认知和可控制的交通系统是整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公共交通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横穿北湖的城市主干道和环湖道路,并进行改造和优化,让其不仅能够更好的为区域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还能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融合。园区内的交通包括步行、自行车、观光小巴士、观光小火车、游船等几种游玩方式。

5.3绿化植物

区域本身绿化覆盖率大,植物种类繁多,但由于长期的荒废闲置,没有进行科学的维护,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通过植物设计恢复北湖原有的生态系统是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所以,植物设计应该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以及水质净化和景观效果等多重功能要求,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合理的进行整治、梳理和种植。

在植物种植设计时,首先应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按不同植物对水深、土壤等生态习性特征进行种植,做到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3]。再从生态功能考虑,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然后从景观效果考虑,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浮水(如睡莲Nymphaea alba)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 L)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最后在选择植物品种时,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种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种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种植池,既能保证植物生长的水深要求,又可控制其蔓延,在无需日常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其景观稳定[4]。

5.4分区详细规划

5.4.1入口景观区

该区域利用原有基地地貌特征及部分可利用的

903

2013No.3唐毅:恢复·重生·延续———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原有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改造和修复,让其既能满足大量人流的集散功能,又能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成为管理和核心服务区域。其位于横贯整个北湖湿地公园的城市主干道上,主要包括入口接待广场、停车场和商业区三部分。区域内规划有游客服务中心、大型停车空间、自行车租赁点、观光小巴士车站、游船码头、露天剧场、医疗服务站、住宿餐饮区和商业区等服务设施。

5.4.2科教体验区

该区域位于北湖湿地公园的东北区域,主要是以湿地馆、鸟类馆、环境馆三大科普教育场馆为中心的科教体验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场馆建筑在材料上采用轻质的环保材料,场馆内的生态设计充分考虑了日照、光影和风的因素,为参观者预设了一个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的惬意游览空间。同时建筑立面采用垂直绿化处理,既美化了建筑环境,又能够调节室内温度,以最生态、最环保的方式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消耗。建筑屋顶表面由超薄的“膜状非结晶太阳能电池”构成,除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最大程度的透光外,还能够自主呼吸、自我清洁,白天发电、晚上提供照明。

5.4.3湿地体验区

该区域囊括北湖湿地公园的西部整个沿湖地带,由不同的湿地景观构成,包括淡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生态岛屿、矮树林、竹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等。在湿地体验区里,通过滨水步道、游船码头、观景平台和多媒体讲解牌等设施,让游客能够带着兴趣去体验湿地。

北湖湿地生态恢复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手段:

1)在湖岸的处理上运用卵石堆砌成自然驳岸,使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生产微生物,并在岸边种植绿化带,恢复、加强与扩大该湖岸植物多样性,从而达到拦截、减少入湖污染物的作用;

2)在湿地中引入生物,通过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引进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形成循环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净化水体,还原水的生物多样性,创造湿地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3)在湿地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增加水中有机质营养盐等的迁移、转化、输出的途径和量,并抑制浮藻类的密度和总量,从而净化水质;

4)在湿地体验区中还运用了人工浮岛技术,利用轻质环保材料搭建,以浮岛为载体,应用水培法在上面种植一些陆生的观赏植物,再利用悬浮于上层的根系中附着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质,让植物吸收水中无机营养盐,转化并储存于植物体内,通过收获而输出水体[5]。

5.4.4休闲观鸟区

北湖绿化面积大,是成都市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数量繁多的候鸟将其作为迁徙路程中的休息站。所以该区域以鸟类栖息地恢复与保护为核心价值,根据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提供多样性栖息地,包括浅水滩、草泽、深水区、林地等[6]。同时利用土丘、树林等对游客和鸟类栖息地进行有效的分隔,减少人类对鸟类影响,搭建专门的观鸟平台供游人观赏,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了解自然的多样性,从而去呵护和保护自然。

5.4.5森林资源储备区

该区域位于园区的东南方,是整个北湖湿地公园最大的一块区域,同时也是成都市公益林示范基地,区域内有大面积的人造林、农田和鱼塘。规划以恢复基地多样性的生态机能,营造多样性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形成良好的湿地森林系统,调节城市的小气候和作为整个北湖湿地公园的资源储备区为目标。

规划保留原有公益林示范基地的植被,在重要节点上置入基地保水以及复层式植栽概念,以强化动植物栖息地多样性的自然演替。并在湿地森林中架设空中步道,在不破坏地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游客在半空中去游览和亲近大自然。同时在湿地森林中还设置了各种特色化的生态小旅馆,让人们能够深层次的去接触和体验湿地森林。在原有农田和鱼塘的基础上,借鉴了湿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如桑基鱼塘、湿地秧藕稻种植、花田种植等技术[7],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发掘其生态经济价值。

5.4.6湖面观光区

北湖的湖面被城市干道和中心岛屿划分成了两部分,北面湖区主要是湿地浅水区,人们可以通过栈道穿梭于水面和生态岛屿间,体验湿地美景;南面湖区由于水面开阔是很好的水上观光区,人们可以通过码头乘坐游船饱览湖光美景。

水是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北湖的水面面积约为541亩,看似水量丰盛,但由于面积大,蒸发量也大,周边没有河流直接注入湖泊,水量的补给主要是靠自然降水和从灌溉渠引水,如果遇上枯水期,北湖的保水问题就会凸显。所以必须发

01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9卷展不同形态的湿地保水系统,让基地增加雨水储存及流动机制,以应对气候及环境的变迁。规划保留并修复了北湖最南端的水坝,用于泄洪。同时,由于湖泊的外围水域的水质恶化严重,湖水质量大幅下降,必须利用生物和植物净水系统让湖水得到净化和循环利用。

5.4.7儿童游乐区

该区域位于入口商业区的南端,利用基地原有的水上游乐区进行改造。该区域主要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儿童,规划在强调安全性设计的前提下,结合科普教育,将其融入到多种儿童游戏和运动项目之中,不光让少年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也能够通过游戏活动学到更多的湿地科普知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6结语

我国的湿地公园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成都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修复与再生在充分借鉴了这些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恢复·重生·延续”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为鸟类营造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为恬静的北湖带来了灵动的美丽,同时也为北湖湿地带来了珍贵生态资源,为北湖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了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为北湖的生态旅游增添了新亮点,更是为成都对外展示湿地保护成果打开了一扇窗,为西南地区湿地资源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北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希望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分析研究,能为国内城市区域中的湿地保护和重建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引起人们对湿地生态的关注,提高人们对湿地根本价值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蔡志勇.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7):73-74.

[2]王浩.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波.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评价方法[J].广东园林,2005,31(5):25-28.

[4]周进,李伟,刘贵华.受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61-572.

[5]张婉璐,刘君寒,李力.人工浮岛技术在污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48-50.

[6]丁平,陈水华.中国湿地水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2006.

(上接第281页)

一种非定型化的延续。比如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并不能定型在某一个时期,也不会局限为某一个具体的符号,它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基于大众自发性和本源性可持续发展。因此,自下而上的转型多针对已经定型的城市空间,而相对于我国现阶段多数城市大拆大建的现状,这种策略要求尽可能保持现有的空间关系,温和地调节标志建筑和原型建筑的二元平衡关系,将对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使城市空间发展处于自发调节的控制下。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生态城市空间建构二元性的充分认识基础上,若能够以原型思维为基础,以两种转型模式为策略,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有机统一于生态城市空间发展的自我平衡、修复的过程中,将能使我国的生态城市空间建构摆脱因更新原型建筑和创新标志建筑的盲目性致使秩序混乱和内涵丧失的现状,逐步走向从混乱中建立秩序、从秩序中创造意义的理想境地。

参考文献:

[1]诺思洛普·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黄志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3]张为平.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江,张蕾,林伟华.山东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困境与对策[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228-231.

[5]王江.建筑原型的回归[D].厦门:厦门大学,2006.

[6]安东内拉·胡贝尔,理查德·帕多万.比例:科学·哲学·建筑[M].周玉鹏,刘耀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王江,凌世德,张蕾.蒙太奇的回归———泰安市水利与渔业局办公楼及综合服务楼设计[J].新建筑,2006(6):46-49.[8]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张为平.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3

2013No.3唐毅:恢复·重生·延续———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

文档

恢复_重生_延续_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

第39卷第3期2013年6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BuildingScience收稿日期:2013-01-04作者简介:唐毅(1981-),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CY201246)E-mail:15535181@qq.com恢复·重生·延续———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唐毅(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四川成都610500)摘要:湿地公园是一类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