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课时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使80%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量一量等活动中使90%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比出1厘米的长度,能够正确使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过程备注
学习流程
及
主要内容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时就需要测量长度。那么古时候的人们需要测量长度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
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示范1拃)
提问: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5拃。生2:5拃半。
提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引导: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提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
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2、认识刻度
提问:拿出直尺,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引导: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
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
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小结: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讲解: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
厘米)
提问: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引导: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
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4、感受1厘米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引导: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提问: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5、认识几厘米
提问: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6、测量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
提问:估计一下,大约有几厘米?
提问:用直尺测量一下,纸条有几厘米?
学生尝试测量,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
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
时要按紧尺子。
提问: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三、巩固练习
1、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2、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认识米课时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用直尺测量黑板的活动,使100%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我们对于
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需求。
2、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使90%的学生建立l米的表象能够用身体比
出1米的长度和高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10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1米=100厘米。
重点难点建立1米的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备注
学习流程
及
主要内容一、导入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提问:同学们,昨天让大家小组合作量出黑板的长度,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一个小组演示测量黑板的过程。
提问: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引导: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试试(教师出示米尺)。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小结: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 米。(板书:1米)
2、感受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
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
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
表示。
3、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 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4、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5、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小结: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
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
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
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
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型认识线段课时数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线段,使100%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准确说出线段的特征。
2、通过测量纸条内容的知识迁移与学生的分组活动,使90%的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学习流程
及
主要内容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提问: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
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
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线段(出示两根毛线)
提问: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提问: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小结: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2、线段特征(出示一根放松的毛线)
提问:它是线段吗?
(拉直)
提问:现在呢?
(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
提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3、生活中的线段
提问: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有线段吗?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尝试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引导: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画线段
提问: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画。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
全班交流。
引导: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三、课堂练习
P6做一做。
提问: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引导: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
小结: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引导: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
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
“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型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课时数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学习流程
及
主要内容一、复习引入
1、提问: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提问: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提问: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课堂练习
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引导: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