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大、待遇差、地位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又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幼儿的安全问题是教师面对的最大压力之一),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园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这些“大干天”的责任和使命怎能不令幼儿园教师感到巨大的压力呢?
幼儿园教师更直接的压力来自幼儿园本身。现在幼儿园要生存就要靠质量取胜,靠创新吸引家长,靠贴心服务感动家长。这些无疑都落到了对教师的高要求上。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更为显在的原因是大多数幼儿园改制后实行了全员聘用制,永久性饭碗变成了临时性饭碗,教师失去了安全感,增加了危机感。有些幼儿园实行自负盈亏后,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下降。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是最低的。就广州市而言,一个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大概在1200—1800元之间,而同样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重点高中的教师待遇就更高了。幼儿园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中国过去就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儿王”的说法。现在幼儿园教师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无论在物质待遇上还是在大众心目中,幼儿园教师的地位远不及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社会上还有部分人对幼教职业存在偏见,认为幼儿园教师不过是高级保姆,甚至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格不够尊重。这些不仅使幼儿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神圣感和成就感,而且还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管理不科学、不民主
研究表明,园长的领导方式是否民主、处事是否公正以及幼儿园的制度是否科学等与教师心理健康显着相关。毋庸讳言,有些管理者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水平都较陈旧落后。比如,有些管理者还停留在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模式上,教师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自身的特点有所创新,往往被认为是“跑题”或没.有完成教育任务。
另外幼儿园大多将评优、评先与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挂钩,而评选过程不科学,操作不够公正透明,令一些教师愤愤不平,感到压抑和委屈。加之,幼儿园教师队伍主要是一个由女性构成的特殊群体,她们情感细腻、敏感、在乎小节,因而对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更加敏感,反应强烈,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角色冲突
如何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呢?笔者从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好心态
我们应看到幼儿园工作的乐趣,诸如没有考试排名的压力,教学的自主性大,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可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一些“社会污染”,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生活。
尽管我们的待遇偏低,但俗话说得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的境况毕竟好于下岗工人、好于农民工、好于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们。更何况社会开始关注我们,倾听我们的声音,呼吁改善我们的待遇,保障我们的权利,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经常性表现出一种或数种诸如心情低落、抑郁寡欢、愉快感丧失、易疲劳、无价值感、自卑、自闭、社会性退缩、失眠、食欲不佳、焦虑不安、意志减退并伴有身体和认知障碍等,就一定要警惕。要积极采取措施,例如与亲朋好友多沟通,找心理医生,外出度假等。凡是自己认为能有效调节情绪、改善心情的方法都不妨一试。
另外,可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以帮助自己理性地面对一切。切记“人生的赛场并非总呼唤更快、更强,最后的胜利属于那个相信自己能行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