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握玻璃组成的设计方法和配方的计算方法;
2、了解玻璃熔制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影响玻璃熔制的各种因素;
3、熟悉高温炉和退火炉的使用方法和玻璃熔制的操作技能。
2. 实验试剂:玻璃的原料及其作用
注:原料混合需要加水,防止原料反应的粉尘污染而且可以增大物料之间的反应表面积。但含水率太高,在批料加热熔融时,水分蒸发要多消耗热能,延长融融时间。所以含水率要控制在5%以下。
着色剂的投放应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投放太多,否则玻璃会出现偏色时会很难纠正。
(1)玻璃设计配方:
| 实验药品 | 用量(Kg) |
| 石英砂 | 68.07 |
| 纯碱 | 14.93 |
| 方解石 | 2.80 |
| 白云石 | 5.45 |
| 红丹 | 0.45 |
| 硼砂 | 1.34 |
| 钾 | 1.79 |
| 钠 | 4.34 |
| 氧化锌 | 0.67 |
| 氧化钴 | 0.00009 |
| 硒粉 | 0.026 |
| 亚砷酸 | 0.45 |
| 共计 | 100.01 |
(3)玻璃原料的作用
SiO2 ;玻璃的主要成分,占玻璃65~75%以上。
Al2O3 ;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硬度和折射率,减轻玻璃对耐火材料的侵蚀。
Fe2O3 ;与Cr2O3共用,可制得绿色玻璃。
CaO :作稳定剂,但含量大于12.5%时,能使玻璃结晶化增大,发脆。
MgO : 作稳定剂。
BaO :作助溶剂,防辐射。
Na2O :降低玻璃粘度,使之易于熔融和成型。
Cuso:使物质对光线产生选择性吸收,显出蓝绿色。
Na2SO4 :作澄清剂,在玻璃熔制过程中能分解产生气体,或能降低玻璃的粘度,促进排除玻璃液中气泡。
3.实验原理:
根据玻璃制品的性能要求,设计玻璃的化学成分组成,并为此为主要依据进行配料,制备好的配合料在高温下加热,将进行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使各种原料的机械混合物变成复杂的熔融物,即没有气泡、结石、均匀的玻璃液,然后均匀地降温以供成型需要。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硅酸盐的形成、玻璃的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
4.实验仪器:熔窑
5.实验步骤
(1)配料:将上述配比的原料混合,搅拌均匀。
(2)熔融:
A加热熔窑: 先加热熔窑,使温度约为1200-1250摄氏度,然后升温使坩埚温度至1450-1480摄氏度,使它烧结,不易被腐蚀。
B 熔化:降温至1400-1420摄氏度,从窑的一端不断供料,待其熔透,再升温至1450-1460摄氏度,熔融的玻璃液连续从另一端流出。
(3)澄清:加入澄清剂清除原料分解产生的气泡。
(4)均化:从进气口鼓气,利用气泡的对流达到均化效果。
(5)冷却:当玻璃仅存个别气泡或没有气泡时才开始冷却,降温到1180-1250摄氏度,避免将其冷却到低于所需温度,不然容易产生二次气泡。
(6)成型: 浮法成型。使熔融玻璃通过锡表面,延伸到退火窖降温退火,经切割而成。
6.参考文献及相关实践数据
(1)《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
(3)论文《玻璃的配方汇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