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0:27
文档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第2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Cha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Technoloy-58-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李立新(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摘要〕本文从分析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流行文化的制衡这一问题,以期实现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关键词〕流行文化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制衡作为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潮流冲击并改变着原
推荐度:
导读第2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Cha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Technoloy-58-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李立新(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摘要〕本文从分析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流行文化的制衡这一问题,以期实现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关键词〕流行文化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制衡作为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潮流冲击并改变着原
第2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月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y

- 58 -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李立新

(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流行文化的制衡这一问题,以期实现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生态 人文精神 制衡

作为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潮流冲击并改变着原有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流行文化的产生背景及负面影响出发,提出流行文化的制衡问题。

一、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

什么是流行文化?由于任何流行文化的定义都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它是以流行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流行文化满足了人们的感性需要,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 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国内有的研究者把其特征概括为“世俗性、商业性、时效性、娱乐性”。[1]常见形式有:影视、音乐、杂志、卡通、网络及电子游戏等。总的看来,流行文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领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因为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经济产品和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任何社会化产品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任何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人都代表一种文化类型。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公司及文化产品是主要推动力。西方国家的则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意识地利用包括文化产业、国际协调机制和人员来往等在内的各种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西方文化;公司则利用经济上的往来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文化输出;而文化产品常常作为标志性的消费品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到制度层、心理层完成全球化的进程。[2]当然,这些极有可能成为被西方预先设定的不易觉察的温柔陷阱,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防不胜防。

第二,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远。新兴传播方式的因特网,以自己的方式构造当下文化空间的新场景,同时给予受众更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通过这些媒体而传播的电视节

李立新(1966-),男,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毕业,副教授。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 59 -

目、音乐、通俗小说、广告、时尚、娱乐和体育活动跨越了时空,极大地影响着无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社会面貌。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甚至制造、炒作等手段,吸引、诱惑公众,正是在这些媒体上的节目更可能成为流行文化。

第三,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仍占据统治地位,流行文化只能处于文化坐标的边缘,未能形成气候。只有前苏联的文化及“八个样板戏”等影响比较大。进入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的全方位展开与社会的转型,借助与当代中国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流行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展开话语权的争夺。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逐步摆脱了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成了流行文化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二、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1、 文化生态失衡

文化生态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3]在以西方流行文化渐渐占据全球文化市场时,人类社会所创立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在遭到破坏。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威胁。由于多样化是文化的一种属性,同时文化与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美国人类学家基辛格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就有可能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

的源泉,到最后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4]

2、 吞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教人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的睿智,也不乏同现代化并行不悖的真知灼见。作为伦理道德型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实践。传统文化蕴涵的内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基点。流行文化是繁殖力惊人的病毒,传统文化是被渐渐吞噬的细胞。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变成广告话语、商业逻辑;而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习俗仪式,只能无奈地演变成商家的市场营销策略。部分青年学子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正在西方文化的吸引力下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张岂之教授也曾鲜明地指出:“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5]

3、消解人文精神

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中指出:人文精神应当包括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它要求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当代,由于知识价值的功利与实用取向,知识成为应对考试或求职的工具。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和社会世俗性发展的能力,倾向与满足世俗性需要的方向,这必然以情感的失落和责任的丧失为代价,造成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味不高,文化视野不广的局面。阅读——曾经作为人类最具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成长方式,已被快餐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电子游戏文化所挤占。许多“漫画”似乎成为了现代青少年的主要读物,文化作品的创作成了“制造”,欣赏成了“消费”。一些流行文化过于浅薄,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 60 -

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导致当代青少年基本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4、道德的失范与市场的无序

流行文化由于强化和突出了文化形式的娱乐功能,普遍存在着拒绝道德追求,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甚至附着文化因素的反道德思潮。相当多的流行文化成了广大民众思想文化的指导者和青少年“黑厚学”的人生指南。浅薄的幽默和调侃代替了理性的思考,一部分青少年刻意去模仿,放弃了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了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这种价值取向的流行化,会引起人生观、价值观的动荡,造成道德社会化的偏离。由于流行文化中的主导意识并非道德意识,以至于无理性的潜意识、生命意识、性意识得以凸现,而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却被湮灭。与此同时,流行文化市场也是一个问题较多的领域。一部分文化商人和传媒在“拜金主义”驱动下,丢弃了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岗位责任”,为追求商业利润,走向庸俗或媚俗。商家不讲理性与规则、利益,只要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果。文化市场出现的走私、盗版、假冒伪劣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流行文化的制衡

流行文化先天不足,从生命力看,各领风骚三五天;从内在价值看,缺乏审美价值和道德;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流行文化不仅大大压缩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空间,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发展,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平衡,防止流行文化的畸形发展,笔者认为:

1、必须重视制度与法律建设。

曾深刻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党管意识形态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意识形态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结构上的变化,而且其生成条件和传播环境、手段等也日新月异,众所周知,党政企不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文化领导的突出弊端。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外资和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文化产业,对于习惯行政命令管理的各级,加强宏观的目标、手段,完善职能与方式是一个新课题。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完成党管方针、依法行政,企业合法经营的局面,使党对文化的领导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文化生产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法制体系不够健全。不仅存在立法上的无序和和立法上的部门保护主义,而且文化立法滞后、缺位不少。要切实改变目前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来代替立法的主体地位,应有授权的公共文化部门来起草。在立法内容上,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基本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法、民俗民间文化保等等。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本身提供和谐与秩序。我国除《文物保》外,其他的文化法规普遍效力等级较低,部门色彩十分浓厚,弱化了国家文化政治的权威。“国家法制建设的落后所造成的制度性缺陷给当前我国文化政治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直接诱发了国家文化政治安全的非安全指数的上升。[7]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大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作为历来对待流行文化,透视青少年流行文化现状,基本上采取低投入、高风险局面。必须重视制度与法律建设,防止流行文化的畸形发展。

2、抓好文化渠道建设,预防文化公害。 信息和传播的膨胀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逻辑现象。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被传播媒介所包围的环境之中。我国现有报纸2111种,期刊88种,图书15万册,电视台450家,网民6000多万。[8]我国受众对传媒的信任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流行文化的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公共文化的精神安全正遭遇严重威胁,应当建立起媒体对青少年的保护制度,提供负责任的环境。应当说净化人们的灵魂,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是文学和艺术的天性,但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 61 -

是,我们不能不遗憾的看到:“美女作家”满天飞,“肢体写作”成为时尚;更有打着“行为艺术”旗号的怪诞、庸俗行为大行其道,非法出版物无孔不入。不良文化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由合法甚至非法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文化公害在人们的精神灵魂深处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的机体和心理,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媚俗、恶俗、庸俗倾向的大众文化所隐含的背离现代先进文化走向的观念枷锁,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畅通无阻,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我们不仅要求媒体对青少年提供负责任的环境,对青少年文化的传播场所,也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坚持树立公共利益导向,而非利益到导向,建立和完善各类公益性的文化场所。

3、 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引导

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最容易和环境保持一致的有效媒介,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行为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甚至还会出现“文化反哺”现象。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流行文化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仅有流行文化是绝对不够的,流行文化只能是补充,而不能是主体。教育是文化的代代传承,传承的首当其冲的应是高、精、尖的文化。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应有的文化立场和社会责任。选取积极向上、富有青春朝气、并合乎美的流行文化,对悲观、厌世、消费主义、一味享乐等类型的流行文化,则要抛弃。要不断提升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责任感。引领其认识弊端,警示社会提高危害性的防范。不能采取默许、宽容、纵容的态度,更不被流行文化所异化而走向媚俗。文化人应当以社会责任出发,使大众文化获得应有的价值意义和必要的思想深度。应该给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

参考文献:

[1]许士密.论中国话语中的大众文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1):18-20.

[2]吴兴南,林善伟.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方李莉.文化生态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2001,(3):33-35.

[4] 基辛格.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6].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33.

[7]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Negative Influences of Popular Cultur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Li Li-xi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Jiangsu 2131)

〔Abstract 〕The thesis round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then presents the issue of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aims to achieve a society with truly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cultural ecology humanistic spirit

constraint mechanism

文档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第2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ChangzhouInstituteofLightIndustryTechnoloy-58-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李立新(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摘要〕本文从分析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流行文化的制衡这一问题,以期实现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关键词〕流行文化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制衡作为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潮流冲击并改变着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