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根底知识包含的知识点十分的多,下面就为大家奉上综合
根底知识笔记吧!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
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根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状态的问题,并由此
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根底:法国里昂工人、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根底上的科
学性和性的统一。
(一)物质观的开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
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
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
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根本
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
根底、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开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
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
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根底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底,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
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
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
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开展产生不同影
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
事物的存在和开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局部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
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使局部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开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
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
而上学观点
开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开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开展。事物的开展与事物的
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开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开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
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开展历史。
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
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
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和源泉,内
因是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开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
辩证法关于事物开展动因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
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
在不同开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开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
个侧面在不同的开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开展的观点为根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
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
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
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说明了事物开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开展,
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开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说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说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开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根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根底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