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生物 必修2 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49:24
文档

高中生物 必修2 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2公开课教案作者:RitaSong(2011年4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②理解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能力目标:①观察对比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某些结论。②探讨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3、情感目标:①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推荐度:
导读高中生物必修2公开课教案作者:RitaSong(2011年4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②理解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能力目标:①观察对比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某些结论。②探讨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3、情感目标:①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高中生物 必修2 公开课教案 作者:Rita Song (2011年4月)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②理解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能力目标:①观察对比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某些结论。

②探讨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①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式】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言“DNA是遗传物质”这句话我们在初中时就已经知道,然而这样的一个科学结论却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由多位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才得到的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证据。

引入新课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问】什么是肺炎双球菌?它有哪两种类型?

【答】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由两个球形细菌组成,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得败血症死亡。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①R型菌: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②S型菌:光滑、有荚膜、有毒性

(荚膜是肽聚糖类物质,即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问】为什么用细菌做这项实验?

【答】因为细菌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易操作。

1、格里菲斯的实验(体内)[1928]

【问】观察课本P43图3-2,看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①无毒性R型活菌→不死亡

②有毒性S型活菌→死亡,且分离到S型活菌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死亡

④无毒性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死亡,且分离到S型活菌

【问】注意: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分别注入小鼠体内的时候,都不能使小鼠死亡,为什么混合培养后就能使小鼠死亡了呢?

【学生发言】有什么东西让R型活菌变了,长出了S型活菌才有的荚膜,使其有了毒性。

【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①可能性一:R型活细菌中有一种物质能让S型细菌起死回生。

②可能性二: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

格里菲斯认为的可能性是第二种,即他认为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但是他并没有继续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问】如果让你来继续做这个实验,找出所谓的“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该怎么做?

【答】可以把S型细菌“拆”了,将其中的各种物质分别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看是否有转化现象。运用这个思路并做了实验的科学家是艾弗里。

2、艾弗里的实验(体外)[1944]

【问】观察课本P44图3-3,在艾弗里的对比实验中,R型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发现了转化现象,而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或多糖则都没有转化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可以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评】没错,但是艾弗里很严谨,又做了一个补充实验,将S型菌的DNA与DNA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到R型菌的培养基中。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DNA酶有什么作用?

【答】DNA酶可将DNA分解,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在R型菌向S型菌转化的过程中的确是DNA在起作用。

【总结】艾弗里的结论:格里菲斯提出的“转化因子”就是DNA,即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阅读

观察

思考

回答

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明确艾弗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与讨论【疑问】由于当年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不够,最纯的也仍然含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怀疑不是DNA而是蛋白质在起作用,那么要怎样设计才能让人无可非议呢?

【学生发言】可在其中加入蛋白酶将蛋白质彻底去掉。

【评】非常好的想法。虽然当年没有人做这个实验,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然后再单独观察其遗传作用。

【过渡】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一种生物,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且二者区分得一清二楚,不用人去提纯就可以呢?有的,那就是细菌病毒——噬菌体。

思考

讨论

回答

过渡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本实验是由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做的,噬菌体选用T2噬菌体,细菌选用大肠杆菌。

【问】观察课本P44图3-4,噬菌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蝌蚪形,头部内有DNA,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问】做该实验时需要分别看到DNA和蛋白质的走向,所以选用“同位素示踪法”,那么该如何进行标记呢?

【答】回忆DNA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在这两者中,DNA所独有的元素是P,因此可用32P标记,而蛋白质所独有的元素是S,因此可用35S标记。

【问】为什么不用C、H、O、N的同位素进行标记呢?

【答】因为DNA和蛋白质中均含这些元素,无法区分。

【问】噬菌体那么小,如何才能标记上同位素呢?

【答】在分别含有32P和35S的两个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然后让噬菌体分别侵染上述两种细菌,就得到了分别含有32P(标记了DNA)和35S(标记了蛋白质)的噬菌体。

【问】观察课本P45图3-6的两组实验:

第一组:被35S标记了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图片】噬菌体吸附在细菌外膜上并将DNA注入细菌。

【问】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答】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外膜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

【问】离心的结果是什么?

【答】上清液中是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较重的细菌(已被注入噬菌体的DNA)。

【问】在这组实验中,哪里放射性高?子代噬菌体中有无放射性?这说明了什么?

【答】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说明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部,且在子代噬菌体中也没有发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对遗传没有直接作用。

第二组:被32P标记了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问】在这组实验中,哪里放射性高?子代噬菌体中有无放射性?这说明了什么?

【答】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说明被标记的DNA进入了细菌内部,且在子代噬菌体中发现了放射性,说明DNA对遗传起着直接作用。

【列表总结】

亲代

噬菌体

寄主

(细菌)内

子代

噬菌体

第1组

标记

蛋白质

无放射性无放射性
第2组

标记

DNA

有放射性有放射性
【结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非常好地证明了DNA具有连续性,即DNA是遗传物质。

观察

思考

回答

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明确DNA是遗传物质。

列表分析,一目了然。

思考与讨论【问】那么世界上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答】不一定。

思考

回答

扩展
三、理论完善①极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②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总结归纳
补充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看视频强调重点
随堂练习课后练习题

做练习

并讲解

作业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第1节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①无毒R型活菌→不死

②有毒S型活菌→死

③已杀死的S型菌→不死

④无毒R型活菌+已杀死的S型菌→死,且分离出S型活菌(?)

(1928年,格里菲斯→1944年,艾弗里)

 “转化因子”→ DNA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DNA :C、H、O、N、P——用32P标记

蛋白质:C、H、O、N、S——用35S标记

【如何标记噬菌体】

①32P培养基→32P细菌→32P噬菌体(标记了DNA)

②35S培养基→35S细菌→35S噬菌体(标记了蛋白质)

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
第1组

标记蛋白质无放射性无放射性DNA是

遗传物质

第2组

标记DNA

有放射性有放射性

文档

高中生物 必修2 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2公开课教案作者:RitaSong(2011年4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②理解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能力目标:①观察对比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某些结论。②探讨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3、情感目标:①认同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