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题步骤:
①确定原理
②回答原理→关系→区别→对立
联系→统一
③结合方法(方)
④结合材料
⑤结合现实
专题一唯物论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区别: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创造,消灭,藐视规律;要认识,发现,利用规律达到自己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目的性和计划性;②高度创造性;③对生理活动有控制性;④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联系: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促使规律起作用、实现。
方: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工作建设热情与工作态度结合起来;反对指看到客观规律的机械决定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主观能动
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专题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方: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导致唯心主义;否定联系的普遍性,会导致形而上学。
(这题不太确定)
2、整体和部分(联系的观点)
区别:整体是各要素整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部分是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联系:①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部分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②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④重点的部分对整体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方: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不能割裂两者关系,反对机械整体观(形而上学整体观)。
3、发展的观点
原理:①发展只是运动中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变化;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发展是一个过程,反对激变论和永恒不变论。
方: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激变论,坚持阶段论。(这题不太确定)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解决:竞争与合作)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方: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左倾”(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和“右倾”(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的错误。
5、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区别: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原因;
联系:①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②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③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过程;④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方: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极端内因论)。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精髓)(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在理论上,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只承认共性,否认个性)和经验主义(只承认个性,否认共性)。
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个好汉三个帮)
区别:主要矛盾是指(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出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联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把两者相统一,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和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一系列“两手抓”)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双刃剑、两重性、两面性)
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联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直流。
9、矛盾分析法
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②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反对极端内因论;
③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10、质量互变规律
区别: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和结构的调整,体现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联系:二者相互转化;二者相互渗透;
方:要把量变和质变统一起来看,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反对急变论(只看到质变)和庸俗进化论(只看到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也要反对改良主义。
11、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主要方面)和曲折性的统一(例:社会主义和主义一定会取得胜利)
原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有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理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方: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前途是光明的。
专题三认识论
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区别: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方:①重视实践,反对天才论;②重视学习,懂得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杜绝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有深浅之分,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可靠不可靠之分,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
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感觉、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
联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③两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含有感性认识;④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方:①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②在理论上批判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和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③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唯理论)和经验主义(经验论)。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两面性)
区别:真理的绝对性即①承认真理的客观性②承认世界的可知性③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承认真理①有待扩展②有待深化③有待发展;联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②辩证转化;
方: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4、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区别: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的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两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不能相互包含。
联系:整理与谬误又是同一的。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①树立是非观念;②不断同谬误作斗争,推动谬误向真理转化。
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
区别: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根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价值是指事物的有用性;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性的
特性;
联系: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②真理是价值的前提,价值是真理的归宿;③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方: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第二部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解题步骤:
①问时间 WHEN
②为什么 WHY(原因、意义)
③内容 WHAT
④措施 HOW绪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段暑期的大题总结里有,这次强化没有))
1945年,党的七大将思想写入党章。思想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精髓)、自主、群众路线;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理论写入党章。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理论主要包含: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国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7年,党的十七大(也提到)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一系列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措施:继续推动,与时俱进。)
2、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一系列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是指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思想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求真务实是党人的政治品格,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措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③“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④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①三个总: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三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地位),内容是:
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奋斗。
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内容包含: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包括: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
③八个坚持:Ⅰ、坚持人民民主地位;Ⅱ、坚持发展生产力;Ⅲ、坚持
改革开放;Ⅳ、坚持公平正义;Ⅴ、坚持;Ⅵ、坚持社
会和谐;Ⅶ、坚持和平发展;Ⅷ、坚持党的领导。
思想
专题一新民主主义理论
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1939年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记不得这题当时讲的是大题还是选择题了,先敲出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专题一基本理论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经济上,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经济结构战略型调整;③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⑤统筹区域发展;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①完善人民民主专政;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文化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①加强教育改革;②扩大就业;③增加居民收入;④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⑤完善医疗体系;
⑥创新社会管理。
生态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发展循环经济;②发展低碳经济;③发展绿色经济。
专题二总体布局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
(2)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格局:①提高低收入者收入、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③调节过高收入、④取缔非法收入、⑤规范垄断行业收入。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上,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经济结构战略型调整;③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⑤统筹区域发展;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①内容: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②要求和措施:Ⅰ、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Ⅱ、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着力点、Ⅴ、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①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引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升级;③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做到以工补农。
(这题逻辑有点问题,书上记的有点乱,不确定对不对)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措施:①保持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②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内容和任务: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②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措施):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③“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④两个“立足点”,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内容与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
②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核心内容,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制;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②基本原则: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Ⅱ、立足于实践;Ⅲ、扎根历
史土壤;Ⅳ、借鉴世界文明成果;Ⅴ、体现国家,社会,个体三者之间的统一。
㈢二者关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以及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