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15×4 = 60分)
1.“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是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材料所描述地区、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
A.黄淮海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东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渭河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青藏高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一大自然区。据此回答2~3题。
2.青藏高原的农业以( )
A.耕作业为主 B.山地畜牧业为主
C.高寒农牧业为主 D.草原畜牧业为主
3.青藏高原上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于( )
A.河谷地带 B.山麓地带
C.高原上相对平坦的地带 D.冰川冻土分布区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类活动也不同。读下图,回答4~5题。
4.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水分 D.经济发展水平
5.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
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
C.两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
D.降水是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6.下列发展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和狩猎阶段——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对人类生活影响不大
B.农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资源和交通状况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C.工业社会阶段——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D.后工业化阶段——原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7.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
,回答8~9题。
8.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A.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
B.自然资源缺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
9.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
A.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B.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C.国土的两端
D.岛屿的内陆地区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Ⅰ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动力
11.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12.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使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下列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向海洋要淡水,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水荒”的主要途径
C.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中的锰结核矿物还没有开始采掘
D.海水运动蕴藏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的一座小岛,据图完成13~15题。
13.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有关该岛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
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C.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领海主权
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
1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温泉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C处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班级 姓名 得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得分 | 
| 答案 | 
16.在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也不相同。分析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1: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
材料2:下图是自然地理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示意图。
(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空间的差异现象(每空2分)。
请分别叙述引起其差异现象的农业区位原因。(东西差异6分、南北差异6分)
(2)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_______ _;在时间上,从1979~2002年我国自然条件中,________区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每空2分)。
(3)2002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西南、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外)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值基本相同。这是由于________区位因素变化的缘故(双选)(3分)
A.全球变暖 B.市场条件 C.科技水平 D.交通条件 E.农业
(4)上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下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变化表。
| 第Ⅰ阶段 | 第Ⅱ阶段 | 第Ⅲ阶段(近几年) | |
| 城市 工业 状况  | 以乡镇企业为主 | 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 | 鼓励外企和民企发展;制订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 
| 郊区 土地 利用  | 我国重要商品粮油基地的组成 | 粮、棉需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 | 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部分从外地调入 | 
(1)图中a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市b工业区的主要优势区位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该市郊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3分)
不利条件:(3分)
高二文科地理第三周周测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15×4 = 60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得分 | 
| 答案 | D | C | A | C | A | D | C | B | B | C | B | D | C | C | A | 
16. (28分) 答案:(1)东西 南北(4分)
东西: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盆地和丘陵,属于季风气候区;西部为高原山地,属于非季风区。(或者可回答为:地形因子与气候因子差异) (6分)
南北:南部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或者可回答为:气候条件或水热条件差异) (6分)
(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气候(变暖) (4分)
(3)AC(3分)
(4)资源条件,如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5分)
17. (12分)
答案:(1)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非农用地范围在不断扩大(3分)
(2)邻近研究院分院,靠近高速公路(3分)
(3)有利条件:地势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3分)
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