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2:08
文档

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泰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心灵的人文殿堂。A.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B.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C.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D.转达    
推荐度:
导读www.ks5u.com泰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心灵的人文殿堂。A.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B.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C.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D.转达    
www.ks5u.com

泰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心灵的人文殿堂。

A. 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

B. 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

C. 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

D. 转达    如沐春风    润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转化:指转变;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转达:是指中间人而进行传递或传达转达问候。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润色:修饰文字,使有文采。润泽:雨露滋润;不干枯;使滋润。

2. 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B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    ,    。    ,    ,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②①④

【答案】D

4. 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 《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 《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 《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 《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奇妙的昆虫》不当,B项《人生驿站》不当,D项《原驰蜡象》不当。

点睛:游子折柳: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华沙之跪: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的重要里程碑。 秦腔古韵 :秦腔是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5. 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中国网民春节网络红包问题调查

A. 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 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 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 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表分析。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

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居士有五男。子,才不逮中人。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嗟乎!教者,祖父之分;率教者,子孙之责。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同“美”,美好,善。蕲(qí):同“祈”,求。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才不逮中人       逮:及,达到

B. 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   尤:抱怨

C. 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滋:繁衍...

D. 率教者,子孙之责     率:率领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 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 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 作者自认为是个平庸的人,对子孙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很担心他们另求其他新异学说,离经叛道,留下祸患。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2)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

9. 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

【答案】6. D    7. B    

8. (1)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   (2)假如人心中没有立志,不能有志于成为圣贤,那趋势必然变成没有才能的人,能不谨慎(慎重)吗?    

9. 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D项“率教者,子孙之责”的“率”,结合“子孙之责”可知,译为遵从,服从。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原文说“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所以该项不正确。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讲求”译为谈论探求,“持身”译为坚守自己,“方”译为那些道理,“或”译为有时,“或证以事”(状语后置句)。(2)“中立”译为心中没有立志,“势”译为趋势,“不肖”译为没有才能的人,“慎”译为谨慎。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牢记(歌颂)先辈美德;强调律己治家;希望家族兴旺;感激师友恩谊。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0.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11.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

【答案】10. (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2)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11.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①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及手法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抒情方式主要为衬托、直抒胸臆。

点睛: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先帝不以臣卑鄙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7)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信誓旦旦    (2). 发愤忘食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猥自枉屈    (5). 高者挂罥长林梢    (6). 弃掷逦迤    (7). 自缘身在最高层    (8).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鳝”“罥”“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现在是狗的城市了。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这里的人从来不作每天的计划。“一日之在于晨”,这句古谚于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对于他们,每一个月并没有三十天,而是只有六天,因为他们每五天赶一次街子。一切的事情都得在街子天做。买鱼肉鸡蛋蔬菜米粮,均须到街子天,错过了这个街子天,就得等下一个街子,于是五天就很容易地过去了。医生什么人,也是赶街子的。人倘若生了什么病,五天之内没有变化是幸福的。医生给你诊了脉,给你留下五天服食的药,你就等到下一个街子天再请教他。也是赶街子的,当不够维持秩序时,不得不让过去被裁的来临时服务一下。这就是赶街子的,谁知道他们在非街子天做些什么事呢。

    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很少人家有一个钟或表。既然今天或明天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午与下午更有什么分别呢?你说,这不是赶惯了街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我不喜欢,并且也不习惯于这种山城里的生活,但我既在这里住了几天之后,也似乎稍微发现了她一点好处。我常常会想起“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一副对联,仿佛很可以用来贴在这里的城门上。然而这种和平与淳朴的好处,到底只堪从想像中去追求的,比如你身处于一个烦嚣的都会里,偶尔幢憬一下这样的山城生活,那是对你很有补益的。若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住下去,像我一样,我想你倘若不能逃走,一定会苦闷至极的。然而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终于没有逃离,而还在这里住下去呢?是的,请你凑过耳朵来,我将指点给你看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你,那是怎样一个地方,会使我对于这寂寞的山城抱着希望。

    (有删改)...

13. 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有什么作用?

14. 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请简要概括。

15. 作者为何详写赶街子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16. 本文重点叙写山城生活,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13. 通过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突出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照应文题“山城”;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14. 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生活节奏缓慢,有规律;民风淳朴;人们清闲慵懒。    

15. 赶街子场景具体写出了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以点带面,具体刻画出山城的生活状态,给人深刻印象。    

16. 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对山城中人们迟缓闲懒生活的不满;小住山城,对自己单调乏味生活的苦闷、无奈;滞留山城,找不到更好去处,感到迷惘;身处山城,依然能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文章开头从昆明写起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通过否定昆明是真正的“山城”,突出宜良等地更具山城特色;照应文题“山城”;引出下文对真正山城的叙写等。

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山城保留了哪些“特殊气息”,结合文本第三、四、五节内容分析。“人们永远很迟缓,永远很闲懒,永远没有时间的观念”“赶街子”等分析即可。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结构内容安排的用意。详写赶街子的场景的原因,主要围绕赶街子的作用、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如具体写出了山城人迟缓闲懒、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特性;赶街子是山城人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以点带面。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对于不同的主体的情感不同。主要围绕山城的生活、山城的生活节奏、生活在山城时候的情感等方面分析。主要从文本第七节内容分析。如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对山城中人们迟缓闲懒生活的不满;身处山城,依然能在寂寞里抱有希望的自我安慰(自嘲)。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①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②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③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④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力量而感到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⑤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觉油然而生。

(有删改)

17. 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8.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19. 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答案】17. 悲剧让人在宣泄了郁积的痛苦和挫折感后,唤起灵魂中一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庄严的感情,让人产生悲剧快感。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18. 首先提出“悲剧效果中还有恐惧”的观点;接着阐述悲剧中的恐惧的内涵;最后引用名言揭示悲剧中的恐惧的作用。    ...

19. ①宣泄痛苦、挫折感时产生的崇高庄严感;②把个体命运与祖国、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审美同情;⑨感到压抑、震惊(或深感忧患)而反抗、振奋。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含义。“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可知,悲剧让人在宣泄了郁积的痛苦和挫折感后,唤起灵魂中一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庄严的感情。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本题悲剧让人在宣泄了郁积的痛苦和挫折感后,唤起灵魂中一丝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庄严的感情。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述层次。立足文本第④段内容分析。主要从首先提出观点,然后怎么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等。如本题,首先提出“悲剧效果中还有恐惧”的观点;接着阐述悲剧中的恐惧的内涵;最后引用名言揭示悲剧中的恐惧的作用。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找出文中“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出现的地方,然后分析。“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等。

七、作文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机智地绕过;遇到深涧,它一点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遇到断崖,它勇敢地纵身一跃,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

【答案】人生,需要进取

蛹因为进取,才会蜕壳而出,化成翩翩飞舞的蝴蝶;苗因为进取,才能在岩石逢中扎根,开出艳丽的花朵;鹱因为进取,才有飞越太平洋的毅力,最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万物都是因为进取,才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

时光飞梭,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惟有进取——不断追求,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罗兰说过,人不可以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留恋中,否则就会对现实失去进取心。

但现代的富裕生活已经充斥了我们狭隘的脑际,每天所谓的享乐、金钱围着我们转圈。于是,我们就逐渐被这些过眼云烟所淹没,不思进取,沉浸在花花世界里。人生的旅程,如果缺少了进取心,即便拥有亿万财富,但生活放纵、醉生梦死也是空。

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行尸走肉,渐渐会被奢华所吞噬;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生,没有了进取,就如停滞不前的时钟,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的钟点。我们若只留恋过去的美景,或只陶醉于现实的风光,就永远不可以到达彼岸的天堂。假如我们一直停留在山脚下而不肯攀爬,那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荡豪情从何而来?

古人云:逝去如斯。我们面临的是接踵而来的新挑战,进取,是我们生活的亮点。

海尔公司曾经是面临破产的冰箱厂,但自从现在的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走马上任后,便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于是带头亲自砸烂了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而更重要的就是张瑞敏的进取精神——“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才造就成今天的国内外皆知的大集团——海尔集团。

进取,就意味着不断努力奋斗;奋斗,则意味着灿烂的明天。强烈的进取心使我们不甘心每天颓废下去;强烈的进取心鼓励我们勇敢长征;强烈的进取心使我们洒下无怨无悔的血与泪!

人生,需要进取。让我们用进取的笔墨,撰写生命辉煌的诗篇。

【解析】试题分析: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材料的关键在于小溪的话,坚持,无畏、有梦想。参考立意:(1)智行天下;(2)人生要有进取心;(3)人生无畏,无畏人生;(4)朝着梦想勇往直前;(5)坚持、专注成就梦想。

点睛: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2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2. 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     ”说,与     、袁中道,合称“三袁”。

23.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

【答案】21. 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    ...

22.     (1). 性灵     (2). 袁宗道    

23. ①拒绝声色;②不争名利;③有暇欣赏;④居安无祸。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主要结合句意断句,抓住“目”“心”等分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

2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摒绝声色”“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而踞之也无祸”等,分析概括即可。

二、名著阅读题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B.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

C.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宋恩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可谓无惧恶人,仗义执言。

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曾经与大块头黑人扳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初次见到堂兄弟查理,认为他是从天上而降的神人,这使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第一次希望自己显得漂亮。

【答案】C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有关名著的说明。C项,面对的不是宋恩子,应是二德子;E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的人应是拿侬。

25. 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2)《哈姆莱特》第五幕中,雷欧提斯说:“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请简述“这奸恶的诡计”的内容。

【答案】(1)吕布。武艺高超,颇有谋略;贪恋美色,刚愎自用。

    (2)克劳迪斯鼓动雷欧提斯去为父复仇,唆使他准备一把利剑与哈姆莱特比剑;自己预备一杯毒酒,供哈姆莱特讨水喝。雷欧提斯应允,还在剑头上涂上毒药,以达到复仇的目的。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内容分析。“曾向辕门”“恋妻”等分析可知,是吕布。形象特征分析,需要注意平时积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这奸恶的诡计”的内容,克劳迪斯鼓动雷欧提斯去为父复仇,唆使他准备一把利剑与哈姆莱特比剑;还在剑头上涂上毒药,以达到复仇的目的。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26. 请简要概括“乡愁”的具体内容。

27. 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28. 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

【答案】26. 进城务工的“农二代”对自己的乡村及其承载的物、景、情逝去的伤感;城市中居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失落与无奈;中产阶级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乡村的怀旧惆怅并加以自我抚慰。      

27. 以“乡村”为名,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    ...

28. 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为乡愁提供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结合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关注“三农”中重塑“自我”;改变参与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多样复杂的乡土社会。

【解析】

2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乡愁”的具体内容,抓住“”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进城务工的“农二代”,城市中居民,中产阶级等。

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内涵。“更加隐蔽的偏好”,立足文本内容分析,以“乡村”为名,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结合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重新认识多样复杂的乡土社会。

点睛: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文档

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泰州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电视台今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无声的文字    为有声的情感倾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节目首先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再通过朗读    的文字传递情感,为人们搭建起一座    心灵的人文殿堂。A.转化    如沐春风    润色B.转化    动人心魄    润泽C.转达    动人心魄    润色D.转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