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微生物学的考试重点背诵条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9:51:29
文档

微生物学的考试重点背诵条目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核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WAM)和N-乙酰葡糖按(W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菌胶团:黏性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胶状物,称菌胶团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的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此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粘液:指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且边界不明显易被洗脱的物质芽胞:某些细
推荐度:
导读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核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WAM)和N-乙酰葡糖按(W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菌胶团:黏性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胶状物,称菌胶团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的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此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粘液:指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且边界不明显易被洗脱的物质芽胞:某些细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核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

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WAM)和N-乙酰葡糖按(W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菌胶团:黏性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胶状物,称菌胶团

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的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此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

粘液:指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且边界不明显易被洗脱的物质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该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真菌丝:如果细胞相连。其间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则这种竹节状的细胞串称真菌丝 

假菌丝:酵母菌牙殖时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期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假菌丝

芽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芽痕

蒂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为蒂痕

噬菌斑: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病毒:一类有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溶源细胞:指在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温和噬菌体: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想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水活度: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Aw=P/P0

培养基:由人工配制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发酵:在生物氧化中发酵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生物氧化:细胞内代谢物以氧化作用释放(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氧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分段释放并以新能键形式贮藏在ATP分子中,供需时使用

转导: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突变:指生物体的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

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增加(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点突变:对DNA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一般也称点突变

自发突变: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理化因子,称为诱变剂。 

转化: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

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

接合: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F'菌株:细胞中含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 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

Hfr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因该菌株与F–  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 菌株高几百倍而得名

F+菌株:细胞内含有(1~4个)游离的F因子,细胞表面存在与F因子数目相当的性菌毛。与F– 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 细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

F-菌株:细胞中不含有F因子,细胞表面不具有有性纤毛

可以通过与F+、F’或Hfr菌株接合而接受供体菌的F因子、 F’因子或Hfr菌株的部分或全部遗传信息,相应地可以转变成F+菌株、 F’菌株或重组子

诱变育种:是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 

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野生型菌株: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称为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一旦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药物后,就会引起正常菌群失调,这时,原先某些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员,如脆弱拟杆菌,白假丝酵母就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BOD:称为生物需氧量,一般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者和带菌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正常菌群失调,原先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员趁机转移繁殖成致病菌并引起宿主的感染即为内源性感染

非特异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既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称为非特异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相对于上述非特异性免疫而言的,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新种:指最新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染成紫色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第四步:沙黄复染

自然界中有哪些缺壁细菌

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枝原体

在无电子显微镜的情况下,用哪些方法来判断某种细菌是否属于有鞭毛的菌

1 鞭毛染色法使染料沉积到鞭毛表面上后,这种加粗的鞭毛能在光镜下观察

2 在暗视野中,通过对细菌的悬滴标本或水浸片的观察,也能视其中的细菌是否作有规律的运动来判断

3 通过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或在半固体直立柱穿刺线上群体扩散的情况,也可推测某菌是否长有鞭毛

什么叫肽聚糖?其化学结构式如何?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肽聚糖结构有何不同?

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比较G+和Gˉ肽聚糖结构和成分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细菌细胞壁具有什么功能

1 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2 为细胞的生长、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 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微生物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及意义

延滞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 0;2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3细胞内RNA特别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增强;4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ATP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5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如氯化钠浓度、温度、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实践意义:1、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2、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指数期:特点:生长速率常数最大,即代时最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代谢最旺盛;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

应用意义:1、由于此时期的菌种比较健壮,增殖噬菌体的最适菌龄;生产上用作接种的最佳菌龄;2、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3、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4、是生理代谢、遗传研究或进行形态观察等的良好材料。

稳定期:特点:1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2细胞速度下降,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3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应用意义:1、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乳酸的最佳收获期2、是对某些生长因子例如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进行生物测定的必要前提3、促进了连续培养技术的产生和研究应尽量延长此期,提高产量,措施如下: 补充营养物质(补料);调pH; 调整温度等。

衰亡期

特点:1、死亡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负生长”。2、胞内颗粒更明显,细胞出现畸形或衰退形,芽孢开始释放。3、因菌体本身的酶及产物的作用,使菌体死亡、自溶等。4、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阳性的变成阴性;有的微生物在这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5、衰亡期的长短也与菌种和环境条件有关。

比较转化与转导的区别

转化:受菌体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转导: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转染与转化的区别:把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的DNA(或RNA)抽提出来,让它去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转染

病毒或噬菌体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中间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的交换或整合最后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

转导与溶源转变的区别:当宿主丧失其原噬菌体时,通过溶源转变而获得的新性状也随之消失温和噬菌体不携带来自供体菌的外源基因,是噬菌体自身基因使宿主获得新性状温和噬菌体是完整的,不是缺陷的获得新性状的是溶源化的宿主细胞,不是转导子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 噬菌体感染试验 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

用什么方法可获得大肠杆菌的组氨酸缺陷型

答:1 挑选出优良的出发菌株,可选用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

2 将菌株处理成单细胞悬浮液(细菌) 处理方法为:1 用玻璃珠扩散10~15cm 2 加0.3%吐温80(表面)活性剂 3 用无菌脱脂棉过滤

3 诱变剂处理 化学诱变剂处理:NT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物理诱变方法:紫外线处理,用15W紫外光,距离20-30cm,直接照射(照射时要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4 浓缩缺陷型 

青霉素-细菌(大肠杆菌):抑制大肠杆菌细胞壁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大肠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从而达到“浓缩”后者的目的 

制霉菌素-真菌,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因它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等真菌,达到淘汰野生型,浓缩缺陷型的目的

5 检出缺陷型:

营养缺陷型:1 逐个检出法:先在完全培养基上培养,后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和对应的完全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在完全培养基平板的某一部位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此乃营养缺陷型,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His后,长出菌落,说明为His营养缺陷型  2 影印平板法:同理只是用影印工具

抗药型:夹层培养法:在培养皿底部第一层倒不含菌的基本培养液,第二层是混菌液的基本培养基,第三层是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将此进行培养,首次出现的菌株——做上标记,然后倒入第四层——完全培养基,此时培养后长出的菌株即为营养缺陷型菌株,若第四层用含His的基本培养基代替长出的菌株即为His营养缺陷型菌株

6 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

试述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并说明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应用上的作用

应用

1.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进行基因工程、诱变育种

2.研究代谢过程时用作亲本标记;

3.作为生产菌种:aa、核苷酸等生产菌种; 

4.作为aa、维生素

5.碱基的测定菌株。

试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之间的区别。并列举若干实例

比较项目灭菌消毒防腐化疗
处理因素强理化因素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化学治疗剂
处理对象任何物体内外生物体表,酒、乳等有机物质体内外宿主体内
微生物类型一切微生物有关病原体一切微生物有关病原体
对微生物作用彻底杀灭杀死或抑制抑制或杀死抑制或杀死
实例加压蒸汽灭菌,辐射灭菌,化学杀菌剂70%酒精消毒,巴氏消毒法

冷藏,干燥,糖渍,盐渍,缺氧,化学防腐剂抗生素,磺胺药,生物药物素
恒浊培养——是根据体系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通过自控仪表调节料液的流量,以取得菌体浓度和生长速度恒定微生物细胞的培养方式

恒化培养——是保持培养液的流速不变,使培养罐内的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度的条件下进行繁殖

DNA碱基比例鉴定

DNA碱基比例是指(G+C)mol%值,简称“GC比”或GC值,它表示DNA分子中G和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即(G+C)mol%=(G+C)/(A+T+G+C)*100% 通过测定多种微生物的GC比后,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性:1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相近,故两者的GC比也接近 2 GC比差距很大的两种微生物,它们的亲缘关系必然较远 3 GC比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可靠指标

文档

微生物学的考试重点背诵条目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核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菌苔: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WAM)和N-乙酰葡糖按(W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菌胶团:黏性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胶状物,称菌胶团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的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此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粘液:指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且边界不明显易被洗脱的物质芽胞:某些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