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现代建筑之我见 |
近现代建筑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话说一幢建筑,就是一部史书。从建筑到传统建筑,在看到今天南京的一些现代建筑,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段令人记忆深刻的历史。南京的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汇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南京传统建筑整体性强,结构关系也十分清晰,但显得较为复杂,细部处理比较繁琐,建筑材料不用其本色,都施以颜色彩画、以至雕刻,线条大都是曲线,整个建筑显得气势雄浑,浓重端庄,有一种雍容华贵之美,这当然与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有关,但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喜功好大壮,热爱浓重的美。
那么,今日南京的现代建筑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又会具有怎么样的建筑特色呢?南京现代建筑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的利用的特征。建筑的磅礴气势和宏伟施工给与人一种特殊的感觉,建筑的复杂性和难度成为世界少有的难题。设计者们和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建筑史上描绘了划时代的一笔,为南京的建筑规划增添了一丝色彩。建筑的多功能性、灵活性、通用性使其室内布置典雅。纵观所有建筑,不免会发现它们都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标志性。南京现代建筑古朴而又端庄的特征是设计者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尽情享受挥杆之趣而创造的。传统理念与其自然、和谐、优雅的风格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乡村特色,使建筑更为雅致。
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现代建筑具有特色的有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中山陵音乐台、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南京人民大会堂、银杏湖球场。看到这些建筑,我们不惊会羡慕设计师们那源源不断地灵感与创作能力。
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
南京的奥体中心体育馆是现代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最具特色的。它建于2005年,是举办十运会体操比赛的场馆,建筑面积5 9662平方米,观众席位13000座。该馆分主馆和副馆两部分,可举办篮球、排球、体操等多种体育项目,两馆均设有冰上运动比赛场地,还可以进行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体育馆的观众席轮廓和功能设计,使得一定数量座位可根据需要便捷移动。奥体中心主要由主体育场、热身场、体育馆(太空舱形)、游泳馆(海螺形)、新闻中心(桅杆状)、网球中心(莲花瓣)、棒球场、垒球场,以及交通工程、环境景观、能源中心等配套工程,和体育公园组成。奥体五大场馆以体育场为中心连成一个整体,可同时容纳8.7万人奥体中心是2008年前全国最大的体育场,是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 奥体中心主体育馆屋面为流畅的马鞍形,其中最抢眼的就是大家在很远处就能看到的“世界第一拱”,就象是两条造型飘逸美观的红飘带。“金陵红”在奥体中心处处得到体现,它不是主色调,却是最亮丽、最抢眼的色调。说起南京主体育场两道色彩鲜红的巨拱———金陵红,原来颇有一番来头。 奥体中心由曾经设计悉尼体育场的美国霍克公司设计,在设计时,首席设计师詹姆斯带领团队跑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人文历史景点,紫金山、明故宫遗址、中山陵,希望能从中寻找到历史的足迹,寻找到设计的灵感。当时他们考虑了紫色、银色,还有其他的红色,但都不太满意,总是觉得与南京古都的特色不相称,反映不出城市特有的活力与动力。然后就考虑到了另外一种红色,不是深红,也不是淡红,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红色,我们把它称之为“金陵红”。选用红色,就是因为在南京的天空下,红色比较鲜亮,而且更能表达体育运动的活力、热力与动感。金陵红,这个名字很好地诠释了南京和红色的关系,后来成了南京奥体主体育场最大的亮点。
中山陵音乐台
中山陵音乐台由杨廷宝设计,1933年8月建成。整个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场地平面布局半圆形,在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乐坛,乐坛两侧设有台阶与花棚衔接。在乐坛后面为一堵汇集音浪的大照壁,它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照壁坐南朝北,宽约16.67米,高约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可容纳三千观众。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回廊,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紧靠乐坛正前方有一泓水池,呈半月形,池半径为12.67米,用以汇集露天场地的天然积水,池水终年不涸,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乐坛两翼筑有平台,上砌钢筋混凝土花棚。其建筑是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个范例。在利用自然环境,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
南京广播电视塔
南京广播电视塔位于南京城西部,塔高318.5米,为全国第四,塔楼共8层。在塔上观赏长江及城内建筑尤为理想,底层为全省最大的科学宫,又名“紫金塔”。位于古林公园西侧,秦淮河畔,塔高318.5米,占地4万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电视塔,塔肢呈三肢挺立中间透空造型,雄伟中透出灵秀;居于空中的大、小塔楼,形似飞碟;塔座的登塔大厅、科学宫、裙楼与广场、草坪、绿化带组成和谐的建筑群。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曾亲笔题词“雄踞江苏第一塔”。
这些都是南京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并且都是由著名设计师们创作。设计师们用他们来自自然与生活的灵感,发挥想象,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使南京的整体建筑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任家骥〈〈南京奥体中心工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东南大学建筑系 《新建筑》
张顺宝,程文瀼,李爱群,蔡丹绎〈〈南京电视塔风振的神经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