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第六单元 | 有余数的除法 | 总课时 | 9课时 |
单 元 分 析 |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3、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练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有余数的除法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59、60页例1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 |
| 难点 |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课本第59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一起去摆一摆,分一分。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 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题: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图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2)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思考: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3)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1)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巩固练习。 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问题: 1. 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11根、12根呢?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2.活动思考,加深理解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
| 板 书 设 计 | 有余数的除法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6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2、14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深化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 ||
| 难点 |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 |||
| 准备 | 课件课件、小棒20根。 | |||
| 教 学 过 程 |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回顾有余数的除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拿出9根小棒,每4根摆一堆,能摆几堆?还剩几根? 先摆一摆,再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余数。(板书课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1例2。 2.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师:如果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你还能不能快速摆出呢?能摆几个?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列式:8÷4=2(个)。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棒一个一个地摆出像这样的的正方形(出示下图),并把摆的结果及各自所列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教师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小棒,小棒的数量在8~16根之间,且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小棒数量都不同。 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记录,教师巡察,了解学生情况。 3.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板书: 4.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哪个数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学生举例验证。 小结:因为余数与除数相等或比除数大就表明没有分完,还能继续分,所以余数只能比除数小。(板书:余数<除数) 5.课件出示教科书P61“做一做”。 组织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可能剩下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2)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呈现摆的过程。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练习十四”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余数和什么有关?为什么? | |||
| 板 书 设 计 |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余数<除数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62例3,完成教科书P62~63“做一做”。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 |
| 难点 |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科书P62例3主题图,动手圈一圈,并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算式怎样写? 引导学生注意结合平均分的结果给商和余数带上合适的单位。 师板书:13÷4=3(组)……1(根) 师:刚才我们借助小棒分一分,不仅找到了结果,还能准确地数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非常棒!刚才大家所写的算式还有一个名字,它叫做横式。那除法有没有竖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研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1)整体感知写法。 除法算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它和加减法竖式长得不太一样。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符号,这是除号“”,被除数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写在除号的左边。请跟随老师一起写下被除数和除数,注意被除数写开一点。13里面有几个4?(3个)3要写在除号的上面。 结合示意图,能说说12是怎么来的吗?分走了几个呢?还剩几根?怎么得到的?
汇报交流:“1”是13根里面分走了12根,还剩下的1根,也就是13减去分走的12,等于1,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画一条横线,然后把1写在12的下面。这个时候没有写减号,是因为这是一个除法算式,再写减号会比较复杂,所以在除法算式中就约定把这个减号省略了。 (2)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余数除法书写的过程,下面我们继续研究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师:说一说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3是怎么来的?12是怎样得到的?1呢? 师:除法竖式中,各部分也有它们的名称,我们结合横式标出它们的名称吧! 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和横式,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依次介绍每个数的名称并板书: (3)沟通横式与竖式的联系。观察横式和竖式,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通过对比发现,你觉得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2.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课件出示教科书P62“思考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列出横式。观察对比:这道题和刚才的题有什么不同?请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分完后如果没有剩余,用数字几表示? 汇报交流。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课件出示练习,巩固除法竖式的格式。 2.完成教科书P62~63“做一做”第1、2题。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指名学生汇报每个除法竖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
| 板 书 设 计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2)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63例4,完成教科书P63“做一做”,P65“练习十四”第5、6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 |
| 难点 |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快速试商。 | ||
| 准备 | 课件课件、小棒。 | ||
| 教 学 过 程 |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让学生完成,写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边写边说每个数的含义。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试试,不摆小棒,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2)) 二、探究试商方法。 1.结合已有经验,探索试商方向。 课件出示教科书P63例4:43÷7=…… 提问:计算表内除法时,我们是怎么快速地计算的呢?这时候与表内除法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试着说一说商是几,为什么。几种不同的结果,你们同意哪一个? 思考:为什么同意商是6?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请说出商是6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快速找到商的? 2.深入理解,探索试商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怎样快速地找到商,通过口头试商,将思维过程用竖式进行展示,再次体会试商。汇报时边写竖式,边引导学生理解试商过程。 第一步商,商写在除号的上面,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是6。 第二步乘,找到分出去的部分,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积是42。 第三步减,用被除数减去分出去的部分,就是余数。余数是1。 第四步比较,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只有余数比除数小,才说明不够再分,商正好。 师:说一说,你们在试商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用竖式计算更方便,还是直接想更方便? 小结快速试商的技巧与方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较。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巩固试商方法。课件出示教科书P6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P63“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科书P65“练习十四”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试商的方法,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 ||
| 板 书 设 计 |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2)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练习课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3、4、7~13、15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勤于思考、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熟练运用除法竖式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
| 难点 | 计算的准确性。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练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 2.完成教科书P65“练习十四”第4题。 师:首先想一想卡片上能填几,再判断卡片上最大能填几。 要求学生口头表达,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练习十四”第3题。 先完成竖式,再指定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师:用除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需要着重注意什么呢? 2.完成教科书P65“练习十四”第7题。 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哪里?想一想应该怎样订正。 3.完成教科书P65“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的格式,以及最后横式计算结果的补充完整。 三、思维拓展,灵活运用。 1.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9题。 2.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0题。 先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1题。 4.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5题。 让学生思考并自主尝试,能够发现除数可以有很多种,所以这道题也有很多种答案。提醒学生结合上题知识(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来解决问题,注意有序思考。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2、13题。 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完成解题过程,然后结合题意,说一说除法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有关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你有什么想与同学们分享的呢? | ||
| 板 书 设 计 | 练习课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解决问题(1)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67例5,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P70“练习十五”第8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 难点 |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游戏导入。 课堂随机收取一些铅笔,组织进行“猜一猜”的游戏。 第一轮: 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最多有8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 第二轮: 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 第三轮: 老师手里有一些铅笔,至少有5支,最多有8支。大家猜一猜,可能有几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最多”和“至少”有关。[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二、讨论辨析,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7例5。 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题意突出表达对“最多”“至少”的理解。 提问:怎样坐才能保证租的船最少呢?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4人一组探究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教师巡视,观察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醒,可采取画图或列算式的方法解答这道题。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师:哪个小组觉得自己的方法最直观,最容易被大家理解接受?请你们来说一说。 (1)画图表示: 用一个□代表一个同学,因为每条船最多坐4人,所以4个□为一份。 □□□□ □□□□ □□□□ □□□□ □□□□ □□ 有5份就是要坐5条船,还剩2人,因为他们也要坐船,所以还需要再加一条船,也就是要租6条船。 (2)用符号表示: 一个4表示租了1条船:4,4,4,4,4,2。5个4就是表示租了5条船,还多了2人,要再加1条船,一共是6条船。 提问:还有什么数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2÷4。 (3)列式计算: 22÷4=5(条)……2(人) 全体学生列式计算,要求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并把横式补充完整。 师:竖式中的22、20、4、5、2各表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把横式补充完整。 师:余下的2人怎么安排?有的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有的同学觉得要6条船。你觉得呢? 思考:还多2人,应该还要再租一条船,才能都坐下,所以至少需要5+1=6(条)船。(板书) 3.回顾与反思。 提问: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谁能口头检验? 小结: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余下的不管是多少,都要给商加上1。这样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请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是有剩余,要用“进一法”的。 三、深化理解,梳理强化。 1.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第1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结合题意说一说,“最多”是什么意思?“至少”呢? 学生分析题意,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再集体评析。 思考:至少要运几次?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2.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第2题。 师:集体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最多”是什么意思? 完成,集体交流。 师:还余下1元,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学生口头表达,指名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是有剩余而不能用“进一法”的。 3.类比概括,归纳总结。 对比教科书P67“做一做”第1、2题,你发现了什么? 4.完成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最终花束的数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 板 书 设 计 | 解决问题(1) 5+1=6(条) 口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解决问题(2)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68例6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69~70“练习十五”第4、5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按规律排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按规律排列的问题。 | |
| 难点 |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 教师带领学生,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起,1、2、3、4、5,当数完小拇指后,再又从大拇指开始数起,6、7、8、9、10,按这样的顺序,一轮一轮地数下去。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快速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验证)你们也可以跟老师比一比,看谁更快找到。谁再来说一个数? 反复进行三次,导入课题。 师:想知道老师的小窍门吗?只要你们认真学好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探索新知,方法交流。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8例6。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有13面小旗,是按颜色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 我知道了小旗是每3面一组,按黄红红的规律排列的。 提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主尝试。 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下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案例。 3.汇报交流。 师: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这里有几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用实物呈现学生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其他学生理解讲解的学生的想法。 (1)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 (2)符号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 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数小还可以,数大就麻烦了,比如问题变为:第100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用画图法和符号法方便吗?能不能用计算来解决?根据前面两种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的方法。 (3)计算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 教师适时板书。 4.重点探讨“计算法”。 师:你是怎样想到用除法来解决这道题的? 每3面一组,求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可以先求16里面有几个3。 16、3、5、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能结合图边指边说吗? 那你是通过哪个数判断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的? 根据余数1。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是下一组里的第一面,所以应该是黄色。 追问:如果余数是2呢?是3呢? 5.课件出示教科书P68“做一做”。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 思考:第2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想的?没有余数,该怎么判断? 小结:看来,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是由余数决定的。余数是几,就说明最后一面小旗是每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最后一面小旗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6.检验:教科书P68例6解答正确吗? 结合图示理解,检验解答的结果。 7.回顾过程,梳理方法。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想到了哪几种好的办法? 教师依据学生的叙述,运用课件带领学生回顾过程。 三、巩固提升,强化认识。 1.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完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完成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第5题。 师: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规律是什么?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讲评。 四、揭秘游戏,课堂小结。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说数,你们来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 ||
| 板 书 设 计 | 解决问题(2) 画图法 符号法 计算法 16÷3=5(组)……1(面) 口答: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 找规律:首先找到完整的一组。余数是几,就是每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练习课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完成教科书P69~71“练习十五”第1~3、6、7、9~11题。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巩固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难点 |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
| 准备 | 课件 | ||
| 教 学 过 程 |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五”第3题。让学生先练习,汇报交流时说一说:你是怎么快速写出商和余数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 师:今天我们着重练习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分层练习,巩固旧知识。 1.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五”第1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完成后,集体展示、评议。 提问:剩下的2个灯笼怎么办?剩下的2个也要做完,所以商要加1。 (2)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五”第2题。 23元钱可以买5本书还是6本书?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然后完成解题过程。 对比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第10题。 思考:为什么商要加1呢?还可以怎样安排住房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学生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2.完成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第6题。观察日历,引导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月明明只有4周,1周只有1个星期六,为什么会出现5个星期六呢?引导学生利用日历空格画一画、写一写来帮助理解。 3.思维拓展,强化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第7、9题。 (2)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第11题。 思考: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量,怎么办呢?通过读题,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整理思路。 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性后,推断出袋里只会有16块糖。引导学生了解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 | ||
| 板 书 设 计 | 练习课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主备老师:江春玉 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 、王桥英
| 课 题 | 综合与实践 小小设计师 | 二次备课 |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P72~73和P123。 |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能初步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掌握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 | ||
| 教材分析 | 重点 | 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 |
| 难点 | 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 ||
| 准备 | 课件、教科书P123的图形、剪刀。 | ||
| 教 学 过 程 | 一、欣赏生活中的图案,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生活中收集的一些图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图案。 课件出示图案。 这些图案好看吗?认真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没想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中还隐含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能利用学过的图形运动的知识帮我们的教室设计一些好看的墙纸图案吗?今天同学们都是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 二、动手操作,设计图案。 1.找基本图形,并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 课件出示教科书P72图片。 仔细观察上面这些美丽的图案, 你能找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运动而来的吗?请选择一幅图找一找。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大家都很棒,找的基本图形都很准确。现在谁来说说基本图形是怎样运动得到这些图案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就能够得到美丽的图案,这也是数学的简约美、奇特美。(板书) 2.用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1)操作,动手拼摆。 教师指导学生用剪刀剪下教科书P123中的图形,并跟小组同学合作,在正方形里拼摆出各自喜欢的图案。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对比分析。 选取拼摆典型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被选中作品的学生上台与全班分享交流拼摆的思路、过程。 3.自主设计,尝试创新。 师:结合上面所学内容,你们能自己设计基本图形并通过图形的运动拼摆出美丽的图案吗? 组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三、深化认识,巩固提升。 师:老师也设计了一幅图片,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上面这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是什么?基本图形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得到上面的图案? 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订正。 2.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整理归纳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 ||
| 板 书 设 计 | 小小设计师 一个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就能够得到美丽的图案,这也是数学的简约美、奇特美。 | ||
| 作 业 布 置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