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源路小学 段玺霞
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年的纯真需要童话的滋润,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它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童话教学需要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以童话绚丽而多彩的语言,美好而深刻的内涵,宽广而深邃的情怀,启迪心智放飞梦想。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童话教学传统,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视角,特别注重具体文本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性或历史性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空间,忽视了童话在儿童生命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忽视了童话在孩子心灵中的那份纯真,是孩子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尊重孩子,尊重作品的宗旨,寻找到童话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让它陪伴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一生,启迪孩子的一生。
一、 品读——体会语言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它或婉转优美或形象生动的语言中,一个个丰满典型的形象,一段段缠绵悱恻的感情,一件件呼之欲出的故事,总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诗意多彩的语言,启发学生揣摩、品读童话的语言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丑小鸭》时,通过学生齐读、分组读、自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抓住描写丑小鸭的句子,如“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层层深入地朗读、研讨,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感受丑小鸭可怜的境遇,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理解用词的准确,品味童话的意境,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实现学生情感与文本的融合。
二、 感悟——体验情感美
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荡气回肠或悠远细腻的感情总是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童话教学中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这个切入点,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情感体验加深对童话文本的理解。如在《七颗钻石》教学中,可设计“路人讨水”这个表演环节,让学生表演,将学生带进了那时的环境中,通过生演、说,其他的学生评说,达到了让学生体会是小姑娘关爱之心才使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一教学目的。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小姑娘的爱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爱心也得到了深入的感染,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童话的理解。这一感悟并再现文学形象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学生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融、相得益彰。
三、 博思——尊重个性美
每个学生都是的个体,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着自己的思维特性。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不应当让学生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阅读,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任何幻想越俎代庖的理解或者强加给学生的定论,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应摒弃教条主义,只有审美才能让道德深入心灵,教条主义只会让学生的体会虚于表面。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把“揭示什么道理,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尽管这样的结论代表一种观念,但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应给学生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让他们真切地去体验,感受深远而广博的充满想象的文学张力,进而表达出他们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简单的用教师的思想深度代替学生的审美体验,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扼杀天性,王泉根教授说过:“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话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童话的神秘世界里,领会童话的真、善、美。
四、 人文——品味文学美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新课标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童话中大胆夸张的想象正符合启发学生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给学生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在童话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先从复述入手练习讲童话故事,指导学生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还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或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编(讲或写)童话。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结尾是这样的:小柳树听了,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结局,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柳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编排,从更高角度去领悟故事所要带给学生的启示。很多童话的结尾是言尽而意不尽,让学生续编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写话说话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童话的情节美、表达美。此外,在童话教学实践中,不应局限于文本的教学,要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的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使童话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入生活。
童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最天然地保存着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以其独特而又飘逸的美学气质,天然地承担起了对于诗意和幻想品质的激活和守望的职责,为今天的儿童读者保留、提供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但童话又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不能形式化、表演化,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使学生在童话那个亦虚亦实的奇妙境界里,分辨真善美,强化思维,陶冶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