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 语文
一、单项技能考查(每题2分,共1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2分)( )
A.抽噎yè 污垢gòu 炽热zhì 侧隐之心cè
B.馈赠kuì 蓬蒿gāo 鞭挞tà 故名思义gù
C.诘责jié 迸射bèng 缄默jiān 鳞次栉比zhì
D.不逊sùn 狼籍jí 鸟瞰kàn 吹毛求疵cì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 )
A.一时间,漫天大雾把什么都遮住没了,远处的电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蜂蜜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C.面对凤凰古城美轮美奂的富人宅第、久时城楼和风雨桥,游客们无不肃然起敬。
D.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所以他也爱好音乐。
3.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
A.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运用“小叙事”的特点,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B.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数字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的基本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
C.《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
D.《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尤以散文成就最高,列为“唐宋家”之一。
4.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来,相见湖广总督张之洞,递进名片:“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瞧心想:一介儒生竟敢与我称兄道弟?便让人递出一联:“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孙中山略加思索,对出下联。请选出孙中山的对句。(2分)( )
A.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B.行千里路,学富五车,布衣亦可蔑王侯。
C.远涉重洋,读万卷书,布衣也能笑王侯。
D.远涉重洋,才高八斗,布衣岂不傲王侯。
5.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需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赶路的人是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C.也许梦想就藏在你沿途赶路的风景中。
D.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6.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
A.“每人一盏灯笼。”是主谓句,“实在标致极了。”是非主谓句。
B.句子成分指组成句子的各个相关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这句话的主干是“托尔斯泰来源于大胡子”。
D.分析句子的整体可以采用线条符号图解法,如“【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为主题的)交响诗。”句中的“‖”是主语和谓语分界的标志,左边是主语,右边是谓语。
二、古诗文能力考查(2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
7.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2分)( )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B.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猿则百叫无绝
C.录毕,走送之/几欲先走 D.造饮辄醉,期在必醉/登峰造极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乙】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8.翻译【甲】段的“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2分)
9.【甲】段中“滁人”指那些人?(2分)
10.【乙】段满井初春的哪些景物?至少写出六种。(2分)
11.“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古诗文默写能力考查(12分)
12.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12分)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3)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5)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7)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抒发杜甫忧国忧民,宁舍生以利人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9)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正面描写醉翁亭记的只有一句,这句话是 。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26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18分)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13-18题。
父亲在拐角处等我
安宁
①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②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的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的上人家安安。”
③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不愿意这样一次次地被人家拿来与张小凡做比较,尤其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个字眼。我的父母,若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常年累月都是破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迎着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校门口驶过。
④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约定,在校门口停留的。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傲,所以每个周六下午,不管有多少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我借校门口车太拥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
⑤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学生都走了,才离开教室。她是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留在学校看书。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的满面尘灰。
⑥可是,张小凡却总是在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照例是轻扬着下巴,眼神冷静淡定。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稍稍地沉下来,继而迅速的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⑦每次父亲老远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起车铃。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那个张小凡,若不是她,父亲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久。
⑧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向学校外的百米拐角处分奔。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的朴实男人,说笑着什么。男人在发动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被发动起来。
⑨车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刚才那个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答:“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活,他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
⑩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我突然有些难过。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她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13.在同学们眼中,我与张小凡有何不同?(3分)
14.结合第⑩段结尾处划横线的句子“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再想想,我与张小凡到底有何不同?(3分)
15.试品味第⑤段加点词语“满面灰尘”的真正含义。(3分)
16.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得出父亲深深地爱着我?(3分)
17.我和张小凡为什么都要等到最后才离开教室?(3分)
18.根据全文揣摩第⑨划波浪线句句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答”的复杂心理。(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列名著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一路反抗,在我,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于是大大加深了贝茜和艾博特小姐对我的恶感。我确实有点儿难以自制,或者如法国人所说,失常了。我意识到,因为一时的反抗,会不得不遭受古怪离奇的惩罚。于是,像其他造反的奴隶一样,我横下一条心,决计不顾一切了。
【乙】白昼的余光迟迟没有离去,月亮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亮,这时我能将他看得清楚了。他身上裹着骑手披风,戴着皮毛领,系着钢扣子。他的脸部看不大清楚,但我捉摸得出,他大体中等身材,胸膛很宽。他的脸庞黝黑,面容严厉、眉毛浓密;他的眼睛和紧锁的双眉看上去刚才遭到了挫折、并且愤怒过。他青春已逝,但未届中年。大约三十五岁,我觉得自己并不怕他,但有点儿腼腆。要是他是位漂亮笑俊的年轻绅士,我也许不会如此大胆地站着,违背他心愿提出问题,而且不等他开口就表示愿意帮忙,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一位漂亮的青年,平生也从未同一位漂亮青年说过话,我在理论上尊崇美丽、高雅、勇敢和魅力,但如果我见到这些品质体现有男性的躯体中,那我会本能地明白,这些东西没有,也不可能与我的品质共鸣、那我也会像人们躲避火灾、闪电、或者别的虽然明亮却今人厌恶的东西一样,对它们避之不迭。
19.【甲】段中“第一次”具体指什么?在列举几次能体现简爱“反抗”性格的事件?
20.【乙】段中的中年男子是谁?他和简爱最终走到一起了吗?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请简要谈谈。
21.你从简爱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和启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四、写作能力考查(40分)
22.《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小传是什么?是记叙他人生平比较简略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篇幅较小的文章。
请以《 小传》为题,试为一个你熟悉的人写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