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级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3、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1)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间基础。
4、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的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2)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的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自主:就是坚持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致命了我过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古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纪,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2.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乱,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受过大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10、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几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过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1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客服急躁情绪,客服各种超于阶段的错误观念和,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3.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灵魂)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主题)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1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8、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民主法治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0、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原因及步骤:
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步骤: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1、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2、如何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允许下出现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
2.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伍中分化出来的。
3.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23、当前坚持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那些问题(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 要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2.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24、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怎么做:(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么做:(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