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选 10题20分
简答 3题 30分
材料分析 1题3问30分
论述题 1题20分
在此申明:以下所写为考题方向,简答题多于试卷,本人猜测是AB卷,若是全部是红字,老师没有给方向,认真准备,逢考必过。
1、2、3此三章为重中之重。建议多看几遍
绪论
1(选择题)选择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性的统一P14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第一章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及补充(不知有没有抄错),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P28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P31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了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是物质性。
3人脑和意识的关系P30
物质生产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35,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推理方法P50
4(可能是选择题)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5(多选题)“白马非马”的错误P45割裂了普遍性和特殊性
6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P43
7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P45
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P32
9(选择题)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念的认识:相对静止的概念,eg:机会只有一次
10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
11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验和工业P31
12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
13掌握事物适度的重要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14(简答题)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意义P46
15(简答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当前社会改革与和谐发展的意义P43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16(选择题)“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给我们的启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7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命题 P40
第二章
1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P63第一节1,2点
2(论述题)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 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 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 己的思想认 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 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 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 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 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 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 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 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 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