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工程专业服务南阳市“565”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地方智能及智能装备产业需求,以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当中。
一、接轨企业行业,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
智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一线需求接轨,明确提出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列出“具有综合运用智能学科领域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等相关培养要求。在能力结构中提出“具有解决智能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与创业能力”等能力构成,在素质模块中包含“实践(工程)素质”模块,确保在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校企合作,确定培养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智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模式,设计有一年的整体实践时间,此一年时间的实践要求在企业完成,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环节,达到校企共赢。确保学生实际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将实践环节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模块
根据培养目标与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工程能力为主导,构建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模块。智能工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构成,其中工程实践模块贯穿始终,分布在各个模块当中,学分比例达到41%,为实践驱动理论的工程教育思想组织教学提供支持,也便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智能结构、运动具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业智能结构分析、控制与驱动的分析与设计,工业智能系统集成、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专业方向模块中的实践环节程进一步延伸学生在末端执行机构、智能控制、应用操作的设计分析能力,确保课程与产业对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模块,使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参与智能相关比赛与创业活动,实际提高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