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城县满城小学:王永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2012-09-12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日志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得合理,再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将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的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这样,学生会渐渐学会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会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与教学成绩成正比。所以,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触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也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012-09-22
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反思
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上,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却并不买帐,他们却兴趣全无、几乎是昏昏欲睡。其实,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环节上缺少交流。从他的这节课的教学上,也发现自己在数学教学上的不足。所以说,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会督促学生思考,并让他们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形成真正的互动。而不会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的表演。
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中发挥的是引导者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去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并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这才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引导。比如说:教师在提问时让学生学会思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互动中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2012-10-08
有关《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日志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做好一个数学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教师也有包容孩子们的童心,也要用孩子般的童心和孩子们相处。其实,教师并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也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小学生。下面,我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供各位专家、同行参考。
1、上课,可以采取以下的三个层次:一是教师自己试讲;二是第二次试讲,研修组全体教师听课,教导处参与;三是举行公开课,比如:学校公开课,全体数学老师、学校领导参与。
2、培养积极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与同伴的思考辩论中,教师积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素质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所以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知识的内涵发表不同的理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学,同时,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当然,这样的数学课,课堂气氛自然是很活跃的。从另一方面讲,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评课,首先是教师在课前进行个人说课;然后,是参与听课老师评课,评课的重点围绕着新课标理念、围绕研究点突破、围绕学生主体参与,所有听课老师必须人人发言;第三是校领导点评总结.
4、换角培训方法。为使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我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小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换角培训的有效使用,主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总之,它使我们在培训后得到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5、创意激趣法使课堂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导入新课上,我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式。采用激趣导入法、这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门。
总之, 教师的进修学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要把课后反思中只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提高到对实践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时,还要更有效地利用数学教师的博客,与同行交流思想,为学生提供服务 。
2012-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