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主要从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切入
我们都知道,学生主要从三大空间接受教育,分别是社会、学校、家庭。不同的学生阶段,这三个空间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大学是开放性较大的空间,与社会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社会的人与事,社会教育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与大学不同的是,中学的学校教育反而更加重要一些。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哪一个对他们影响最大?根据往年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重视和搞好家庭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况。
2010年7月22日,我们文学院党支部八名志愿者在院团委杨雪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以“心手相牵助成长,党员支教显真情”为宗旨的支教活动。支教期间,除了向老师学生了解当地的受教育情况,我们还通过制作学生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来做进一步的了解。
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提及到家庭教育问题。他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教育观点错误和管理不当的问题,明确提出“我们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应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千万不能由于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向的后果来。”可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更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根据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显示,很多家长并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将孩子教育的好坏责任在于学校和老师,只有接近32%的家长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正如三字经所言“养不教,亲之过“。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如果未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那么单凭学校和社会是很难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受教育情况的。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在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也是手足无措。问卷调查显示,有些家长觉得自己掌握的家教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或不太能满足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是很管用。甚至,有些家长因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犯错时明知打骂责备行不通,但也只能如此。
针对这些情况,参考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及已经存在的一些措施,还有我们在丁当镇中心小学考查到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几点方案:
一、家庭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形成正确的观念,勇敢地承担作为家长的责任。
按理来说,每个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以后有所作为,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也很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也有一些家长重养轻教,认为自己只需管孩子的吃、穿、住、用等生活就好,关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他们也很少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回到家更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就算是很多不良的习惯也任由孩子发展。有些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教,行为举止都很乖,但到了家酒判若两人。这种时候,再把责任推给学校就说不过去了。
家长为求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但并不能因此就可以完全摆脱做家长的责任。应当充分应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对一些不良行为惊醒纠正。上次跟一个小学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她提出了而一个新的看法。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家长只需在开学初交十几块钱就可以了。不像以前,要交几百块钱,如果孩子不好好学就浪费钱了,因此还能对孩子多加叮嘱。当然,这不是免费义务教育的错,而是个别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因此,家长应该明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环节的道理。
二、家长应该掌握更多家教知识和教育方法。
很多父母都是仅凭经验来教育孩子,重复使用一些僵硬的方法,例如打骂、责备,或者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攀比等等。就拿学生能否健康上网这个问题来说,很多家长是没能发挥到正确指导作用的。除了在生活上给孩子提供条件,家长更应该拓宽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主动从书本、杂志、媒体及他人身上获得一些良好的方法技巧。同时,多和孩子沟通,在放假期间多与孩子参加一些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的活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与孩子谈谈心,给予他们最大最原始的动力。只要能做到这些,我们的小学生们至少在家庭教育这一块可以得到极大的完善。
三、社会及学校的帮助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者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庭教育的完善,需要来自社会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例如加强乡镇地区的文化场所的建设,给农村的小孩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场所(少年宫、图书室等)。社会上的营业性网吧、酒吧、舞厅等娱乐性场所应遵纪守法,不要违法对未成年人开放。学校也可以加强跟家长的合作,开展一些管理孩子的交流会,邀请相关专家对这类知识的传授等。另外,各高校的志愿者可以利用暑假期间深入到农村,将一些优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农村的孩子,也将爱心感染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广西大学文学院 陈琦
2010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