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学画以来,我一直对花鸟画情有独钟。我认为无论工笔还是写意,师法自然,多进行写生,赋予作品个性,是画者追求的艺术境界,赋予画作 ,让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一、
宋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花鸟画家,我们先看看几个代表人物及其画作。
宋代画坛重要人物宋徽宗,他是个昏庸的皇帝,但却多才多艺,尤以书画闻名,是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在绘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画院的花鸟画家以写实作画。【1】据《画继》所载,宋徽宗召集画院众史,令其画宣和殿前的荔枝及孔雀。众人所画各穷极所思,精彩频出,其中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宋徽宗对此不满,众史愕然不明其中缘故。后来徽宗降旨指出众史所画存有错处: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脚而非右脚。对于写生的要求,宋帝可谓发挥到了极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赵佶不但自己注重绘画写生也要求其麾下的画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要有现实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推陈出新的精神。这几点对于现代画家来说也十分重要。
二、
所以说徽宗在政绩上昏庸,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工笔院体花鸟画发展的积极作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纨扇《枇杷山鸟图》,据传是赵佶亲笔所绘,此图气韵活泼,颇有生趣,尤其表现出了叶子的不同姿态和厚实的质感,这些叶子有前伸、有后延、有向背、有正侧,真可谓曲尽其妙。其中几片叶子上散布着大小不一的虫眼,显得精致而自然。画中还配有山鸟和蛱蝶各一只,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动感。由这些精细之处,赵佶写生水准可见一斑。欣赏宋代院体花鸟画作,可谓是生意趣味浓厚,那扑面而来的是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这是写实精神具有的最鲜明可贵的要素。
宋代两位重要花鸟画家当属注重写生的赵昌、易元吉。
赵昌他喜欢晨起在朝露之下,面对园中花卉摹写,据说他常常清晨朝露未干时,就在园中仔细观察研究花草形态,并直接调色描绘,自称“写生赵昌”。北宋宣和画卷中曾经描述:若赵(昌)之作,则不特取其形似,至于花传神者也,形容赵昌所画的花果虫鸟,都达到了形神毕肖,生动传神的境界。其画“俱得形似”,自成一家,自号“写生赵昌”。由此看出他是一位追求写实和注重色彩表现的画家。赵昌画作留传至今的有《四喜图》《粉花图》《岁朝图轴》和《写生蛱蝶图》《写生蛱蝶图》是描绘秋草虫蝶的淡彩勾勒工笔画。其下半部画的是秋花秋草,表现秋之静谧,上半部画了三只飞舞的彩蝶,表现秋之灵动。蚱蜢的躯壳画得很坚硬,那只黑眼睛,顺着两条触须的方向盯着前方飞舞的蝴蝶。老辣而又顿挫的勾线,富有浓淡变化的淡彩敷色,使这些秋花秋草不仅具有阴阳背向,而且色泽丰富生动而又淡雅简约。画家用多种颜色层层晕染和干笔勾勒,刻画了蝴蝶那薄如蝉翼的翅膀、绚丽斑斓的花纹和细如发丝的须脚。朝向各异的舞姿,又使蝴蝶的飞舞显得自由轻灵。画家妙笔再现的这些秋草秋虫,构成一幅宁静、清新而又绚丽多姿的秋天田园小品。
三、
宋代与赵昌同样注重写生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易元吉。易元吉擅写獐猿,兼工花鸟蜂蝉。据《图画见闻志》记载,易元吉最初专工花果,由于看到赵昌的花鸟画,十分叹服,自感难以逾越,从此立志改画前人未曾涉及的獐猿,并以此驰名。他常到深山丛岭中去观察獐猿的习性,还在自己居舍的后面,挖凿池沼,布置乱石花木、竹丛芦苇,蓄养禽鸟山兽,穴窗观察,以求画笔之妙。易元吉能做到如此潜心研究对象,其师法自然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宋代能注重写生又能推陈出新、开创新画风的当属崔白,他善于写生,并以画鹅及败荷凫雁而出名。崔白传世的作品有《寒雀图》、《双喜图》和《竹鸥图》三幅,其中《寒雀图》是风格特点最为鲜明的一幅。《寒雀图》描绘的是在一棵全无生息的枯树上,有几只偎依、憩息、对语、飞戏的寒雀。枯树的描绘以勾、点、皴、擦相结合,笔法十分豪放劲逸,与“黄家”的细线勾填法截然不同。特别是鸟雀的表现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画中几只鸟雀是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作者通过鸟雀的眼神、头部的方向以及鸟雀身体的相互拢哈重叠,使他们之间形成呼应和联系。还有鸟雀的向背、俯仰、动静、正侧以及与树枝的前后关系都表现得富有变化、自然生动,绝无造作之感,这一切恐怕对景写生是无法达到的,而是画家将鸟雀的各种形态熟记于心的必然结果。崔白注重花鸟画意境的表达和追求,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和内容,他为当时的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见不论是宫廷派还是野逸派,无论哪位画坛巨匠在大自然的面前,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需要细致观察。如观察花叶的阴阳向背、翻卷转折、边梢的枯黄、局部的虫蚀、花瓣绽放的层次、果实的晶莹饱满、蜻蜓翅膀的轻盈透明、禽鸟羽毛的蓬松、蝴蝶翅膀的斑斓粉质等、、、、、、观察自然物体中丰富的变化以获得绘画创作的真实感,花鸟画作品无论何种流派,必然是画家们于大自然中于生活中不断练手、练眼、练心提炼出来的精髓。写生的重要性历来从未被忽视,足见在绘画上有成就者皆专心师法自然。
生活是创作之源泉。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宋人的优良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收集素材。写生是收集素材的主要途径,也是锻炼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国画花鸟要求用十分准确具体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从而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因此写生对于花鸟画来说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写生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画家创造利用各种条件达到师造化之功,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之中,而观察之法亦合乎自然。郭若虚在《国画见闻志》就指出写生首先需要深刻观察,认为“画翎毛者必须知晓诸禽的结构名件”,书中的描述甚为细致,足以看出当时画家对此观察的详细程度。院体花鸟画在造型上的确过于讲求刻划入微。但也说明了古人对写生要求的严格。在学习画梅花时,我也是效仿古人,细致地进行观察,不知倦意地围绕着开花季节的梅树,观察梅的枝、干、花、蕊、蕾、蒂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相互依存关系等,通过对梅的写生收集了很多创作素材。经过长期深刻观察,梅花的结构了然于胸,创作起来深感容易许多,有下笔如有神之感。
其次就是要学会取舍,“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现实中的一切事物,既丰富多彩,又是繁杂无章的,如果不加以选择,都收入画面,会给人杂乱琐碎和乏味的感觉,过于依赖自然会给人呆板之感。绘画不是拍照片,把物象全部摄取到镜头内无法取舍。画家要进行选择和取舍,既要忠实自然形态的基本规律,又不能完全违反自然的本来面貌,所以在描绘过程中,要用提炼取舍等加工手法,取其物象动人姿态,舍其残缺繁琐,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如:我在写生梅花时,观察出梅花枝干与花朵本身的曲直、刚柔之别,虚实、整碎、大小、方圆、疏密之分,写生时我就要组织这些美的对比因素,使之整碎相衬,大小得宜,刚柔并济,虚实相生,方圆成趣。这样的写生才能充满生趣,自己得到的进步也是毋用置疑的。
再次就是写生要注意传神,明代的沈周在《题画》中指出:“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拘于形似之间者。”又如宋代的曾云巢画草虫。“取虫草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前笔之际,不知我为虫草、草虫之为我耶”。这种追求已经进入了写生的更高层次,不仅要描绘物体的形状,而且要传神、达意、抒情。可见古人对写生的重视程度。
总之,宋代花鸟画以其对写生的重视,并以写实的特征,写生的手段,写生的经验在绘画历史的途程上,起着光带轨迹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现代人在艺术上提供了研究和借鉴的条件,作为中国花鸟绘画爱好者,汲取古人经验,师法自然,以写生为方法,以创作为目的,不断积累经验,求异立新,努力使中国花鸟画不断随着时代前进和发展。
【1】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
【2】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3】常日,浅谈素描写生观察方法,美术大观,2007,9
【4】孙奇峰,花鸟画问答,河北美术出版社,19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