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观念已经转变但是思想不彻底
以学为主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活动,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在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上做得还不够。关注个别学生多,课堂生成少。
以学为主的观念必须进一步坚定和坚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把教学的重心转到学上,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以学为主的课堂应该是激情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充满了激情、活力、智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为此,需要教师绽放激情,释放活力,彰显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百草园,让学生投入学习,享受课堂。
二、设计有新意但是解读不深入
教师大都能扣住文本实施教学,创新设计。游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课很少见了。但有的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花样,舍本逐末,反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些课教师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走出文本,浮于表面和形式,只让人看到一个貌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的课堂;有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叠床架屋、寺中设庙,师生一味简单问答,无法沉浸在文本中涵泳品味,致使课堂缺乏深度、广度、细度和文化含量。好课应做到四有:有深度、有悬念、有创新、有挑战。有效课堂应该是快节奏、大容量、立体化的课堂。如果只是复制教材、粘贴教参,人云亦云,课堂就会平淡无味、枯燥干瘪。因此教语文既要简简单单又要扎扎实实,要任务简明,环节简约,语言简洁,走进文本而不是走过文本,使学生轻轻松松又紧张高效的学习。
三、效率已提高但是仍然存在无效和低效环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贯追求,早在30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提出“少慢差费”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环节并不鲜见,只是披着课改的外衣罢了。减少、去掉这些环节,才能走上高效之路。
1.低效诵读。
2.文本解读不能重点突破。为此要特别强调对课文经典语段的诵读
3、内容分析多,语言品味少。
提高自身素质,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这样才能上出令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的语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