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精选文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29:13
文档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精选文档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增多,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一、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残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敏感自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生活
推荐度:
导读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增多,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一、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残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敏感自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生活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增多,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一、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残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敏感自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其表现就是不愿在人多广众之下做事。由于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自卑是个人愉快生活和进步的天敌,它使许多人失去信心和勇气。所以具有自卑心理的残疾学生就表现为心境消沉,少开笑颜,不愿谈吐,很少交往,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

2.逆反心理。由于生理上的残缺,造成了其它方面的差别,同时又有部分残疾学生是贫困生,加上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就使得残疾学生把自己的“窘迫”从归罪于“老天”迁移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持怀疑态度。产生逆反心理后,他们会以逆反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对老师的管理反感,对学校稳定学生思想的教育反感,对学校的政治课反感,认为是骗人的,专拣好的说,现实生活并没有说的那么好。他们也对所学的专业反感,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自己都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们有时和学校、老师的要求对着干,以发泄心头的不快。

3.冷漠心理。由于生理上的残缺,在社会群体中,残疾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他们一方面要照顾自己,还要在不同的场合中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尊;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由于自己更多地关注自身和希望他人关注自己,从而变得较少关注他人。对别人了解少,也就较少有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心理。

4.孤独心理。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残疾人的活动现场太少,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使他们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是一个社会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通过交流交际,个人的感情才能得到倾诉,情绪才能得以发泄,一个人的情绪一旦得到及时的宣泄,个人的情绪就会变得平稳和谐。而残疾学生因为参加活动少,所以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往往把这种心理感受强行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甚至行为孤僻。

5.顽强心理。生理的残缺使他们敏感,同时也使他们能体验到正常人绝对体验不到的情感,他们更能体验生命的沉重感,也更能体验生命的顽强存在。他们不会沉溺于轻松无聊的岁月中,而总是渴望得到其它方面的成功以弥补自己的残缺,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强的成就动机。他们比正常人具有更冷静和顽强的自我批判力,他们不会狂妄骄横,有的只是令正常人望尘莫及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相当一部分伤残人身残志不残,具有强烈的自强自立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学会求生本领,支撑自己的天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6.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毕业学期,因为在这个时候,残疾学生将面临就业的压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已经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更是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其他非残疾学毕业生的就业都存在问题,就更不应说残疾毕业生,因此他们的就业范围更狭窄,特别是重度残疾的毕业生。

其实残疾人是一群巨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但今天很少有人用智慧的眼光去看这一点。所以残疾学毕业生的就业依然是一个老大难,他们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可能是自己生理残缺不全的原因,残疾学生更加渴望得到稳定的工作,过上稳定的生活。但在求职的屡屡被拒或看到其他残疾毕业生无法就业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焦虑心理,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7.依赖心理。残疾学生由于从小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腿脚残疾的学生,从人的惰性心理讲,常人都会有的,残疾学生也不例外。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疾患,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人有一种依赖感。

二、残疾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残疾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

1.自我因素。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就自然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

2.家庭关系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都会对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实践证明,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还能成为自制力差,感情脆弱等不良心理。

严厉粗暴形的教养方式易导致孩子变得自我为中心,淡漠,压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3.学校教育的因素。一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因素。教师如果忽略残疾学生的特点,同样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但有时教育方法不适,也能使他们不能正确领会教师的苦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时个别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变得冷漠对立,消沉退缩,会影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教师育人观的因素。残疾学生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尊重和保护残疾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多给予一些鼓励和赞扬,他们会受到阳光而健康成长。

4.社会因素。在社会众多问题中,残疾人的问题应用什么观点来看待,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种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使残疾人被排斥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之外。人们往往不能从优势视角看待残疾人,认识不到残疾人参加正常社会生活的潜在力量,因此未能帮助残疾人与其他社会群体融为一体。由于这些障碍,残疾人往往很难或无法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和亲密的关系,即使没有功能方面的。不少残疾人不但被排斥于其社区的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且实际上是被拘囿于安养机构之中。残疾人在必要时缺乏实际上的情感上的支持,在心情抑郁时无人倾诉,在面临重大事情时无人商量。

三、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目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方面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更为激烈”。在教育中要加强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实现其调动和激发残疾学生热爱社会、努力向上、奉献社会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1.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一是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学生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让他们明白自身残疾既有不同于正常学生的“特殊性”,也有和正常学生没有什么区别的“非特殊性”,爱护与要求相结合,增强其自信自律意识。二是用名人的事迹感化激励,利用报告会或主题班会,开展残疾名人励志成才宣讲活动,让残疾学生学习残疾名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激励残疾学生自强不息。三是组织残疾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

2.爱心感化,消除郁闷感。由于残疾学生处于自卑心态中,内心世界相对封闭,所以更需要学校,尤其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歧视他们,应该走近他们,多关心他们,多了解他们,要做他们的朋友,及时帮助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然,帮助残疾学生,应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帮助,尤其要从残疾学生个人特点入手,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让残疾学生体会真情,心里开心,脸上有笑容。我们要让残疾学生在学校里找到归宿感,让他们对学校、老师、同学充满感情,继而对社会、对祖国充满感情。

3.学业指导,挖潜增能。在学业上指导他们,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在个人学习目标上指导他们,要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和展示自我人生价值,而应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其次是在指导他们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要善于了解和发现并培养和发展残疾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通过对残疾学生潜力和特长的发掘和培训,一方面可以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也得到尽可能的全面发展,为将来就业和美好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特长、才能得到培养、提高和展现,就会使残疾学生得到鼓舞,减弱甚至消除自卑,恢复自信。

4.自立自强,消除依赖性。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树立他们的自立意识,能够最大限度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残疾学生在内心产生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消除依赖性。

5.走进心灵,消除逆反心理。残疾学生与常人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很难接近,但是对残疾学生我们切不可以强势的方法教育,而是从生活的细微处,潜移默化的走进残疾学生的内心,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消除逆反心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细心、耐心地关注残疾学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感受,如果发现有不适就要给予及时的帮助。

6.融入集体,远离孤独。在充分了解残疾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引导他们既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要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残疾学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消除孤独感。

7.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残疾学生活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应打开校门,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学会交往,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要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校园社会广角,增加与外界信息的交流,拓展生活空间,如吸纳爱心人士开展与残疾学生“一助一”活动,与其他普通学校结对子,让残疾学生走出孤独,走出自卑,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人间的真善美,有更深切的体验,进而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8.就业指导,消除焦虑。我们要对残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大力推荐。虽然《残疾人保障法》早就规定每个企事业单位都有义务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但由于执行情况不是很好,残疾毕业生的就业仍然是一个老大难。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残疾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向社会呼吁,保障残疾益,帮助残疾人安排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别让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火种熄灭。学校要耐心地向用人单位解释和推销,要让用人单位明白,其实有很多行业的工作是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的,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他们会更加珍惜,更加踏实、勤恳、认真、努力的去做,甚至比正常人做得更加出色。

文档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精选文档

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增多,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一、残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残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敏感自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也更为敏感。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生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