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族问题备受关注。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民族经济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发展好民族经济才能协调好民族关系。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民族间差距,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民族经济发展
一、民族关系问题及发展态势
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它涉及一个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或权益问题,是带有全民族性质的,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或权益而进行的关系协调的反映,其实质是民族交往中的利益矛盾或权益分配不协调。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1]
在新世纪,国家使得民族关系问题得到了新的发展,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国力迅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提高,民族关系进一步和谐,有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稳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世界,思想,与时俱进,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各民族加强合作、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国现在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和改革逐步深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也要认识到,在民族地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隐患。“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再加上民族势力、、敌对势力捣乱,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势力一直图谋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分化、西化、弱化我国。”[2]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需要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1、国际因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实行对外开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显现,导致局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因此国际影响因素不仅影响着国内的主体民族,也同样甚至更加严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
(1)国际霸权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民族地区进行渗透、活动影响着民族关系。国际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为达到我国的图谋,其制造和冲突,培植主义势力。当前,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形成三股恶势力,对我国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构成了严重的挑战”[3]。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而国内部分民族主义分子加紧聚合,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企图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突破口,他们不断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就目前而言,民族主义为患最烈。同志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活动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民族主义分子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割取我国边疆领土的内应力量,他们既背叛了祖国,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4]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危害极大。
(2)公司、国际金融巨头等西方非主权经济体在经济上对目标国民关系的影响。国际金融巨头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兜售其消费理念和西方价值观,从其个人利益和所属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处心积虑培植西方势力,以“民族自觉、民族、民族自由”为诱饵,诱使我国的少数民族甚至是主体民族盲目追求,淡化国内民主感情,以达到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局面的目的。同时,培养其经济上的买办代理人,以达到“以华制华”的图谋。[5]
(3)世界宗教性因素。外、政党、社团等组织利用宗教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引发或纠纷冲突的因素。如境外某些势力打着宗教旗号从事破坏、多民族国家,试图建立宗教信仰相同的国家的主义行为。一般情况下,多民族国家有信仰该宗教的民族,就可能成为这股实力争取的对象。[6]这往往与各种民族主义共生一体,最终走向以宗教代替,达到民族的目的。
2、国内因素
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影响,国际因素固然重要,而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内因。因此国内因素更需要认真考虑和谋划,从而为解决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起到积极作用。
(1)经济因素。一个民族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内部结构上,特别是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一个民族整体发展状况、水平的主要标志。一个生产力发达、经济结构合理的民族在于其他民族交往中。往往处于主导或主宰的有利地位。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经济效益尚未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下降;区域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7]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与协调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越明显,在民族交往中,因经济问题引发纠纷矛盾就越多。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资金、技术总是倾向性地向汉族为主体的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涌入,使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也容易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一个科技不发达、经济落后的民族与其他民族不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关键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
(2) 社会因素。民族社会因素决定民族关系的性质,根本上讲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决定民族关系的性质。在私有制社会,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级与被剥削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8]。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民族居住混杂状况、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民族间通婚等。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民族之间关系也不断变化。
(3)地区间发展差距因素。由于历史、自然、基础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贫困面较大,发展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趋势。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继续拉大,城乡差距比较突出,贫困状况比较严重,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级分化,情况就不同了。、区域同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9]事实也证明,以经济发展滞后为主要内容的矛盾冲突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
(4)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民族关系的自然因素一般是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能够影响民族间交往,从而对民族关系起影响作用的自然环境或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关系程度。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影响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和程度变化。例如,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变化,是游牧民族迁徙的重要原因。”[10]而民族迁徙必然会引起迁入地民族关系的变化。
三、民族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状况,这决定了区域经济融聚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影响着民族关系的民族经济在我国备受关注,民族经济的发展可缩小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自治都是空的。”[11]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的大潮中,民族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民族经济的繁荣是国家进步的体现,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
1、民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绝大部分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西南地区稍多),而且西北多在200毫米以下,使很多地区沙化严重。且大部分地区以寒冷为主,不利于农业发展。”[12]民族地区普遍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民族地区很多是岩溶裸露,森林被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植物生态恶化。民族地区存在交通闭塞问题,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处群山峻岭、戈壁荒漠或原始森林之中,与外界交往极为不便。
(2)、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环境差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多在大山深处或草原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基础设施规模偏小,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民族地区信息不通畅,目前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邮电通讯布点密度小,设施落后,线路短,容量小,业务量多。[13]民族地区语言差异很大,这也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间横向经济联系,并削弱各少数民族获取信息能力,造成对市场反应迟钝,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和总量小,质量差,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14]]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造成社会分工水平低,市场体系很不完善。
(3)、社会发育程度低,制度体系发展滞后。民族地区群众由于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受现代思想,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有一部分民族仍然保留氏族公有、家庭公有、村社公有及个人私有等多种形式。[15]其生产、生活方式都十分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人才奇缺。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但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量科技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科技人才与搞尖端技术的人才都远离民族地区,人才大量外流。由于多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与高科技产业发展十分缓慢,致使追求事业成功、关注人文社会环境的高级人才大量外流。
2、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扶贫力度,完善市场经济,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在民族地区宣扬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摆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对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重要项目,优先给予安排。[16]督促群众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用好扶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为动力,进一步完善经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国家的扶贫资金应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2)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搞好循环经济。提高对民族地区保护生态的意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公众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把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民族发展规划。[17]实施植树造林和管理工作,搞好生态绿化工程。国家需要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素质。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教育。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创造适宜人才的条件的人文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流人才。[18]
(4)利用民族地区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民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旅游建设步伐,提升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把民族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稳步发展旅游购物和旅游贸易,同时兼顾旅游扶贫。
3.、加快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既是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曾说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19]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历史的原因,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扶住民族地区发展,完善国民经济结构,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发展民族经济,能消除民族间发展差距,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历史因素,各民族并未平等的行使和法律赋予的各种经济文化权利。文化教育事业的迟缓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客观上约束了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使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迟缓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影响。[21]这一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总而言之,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为消除民族间的等级差别,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经济事业至关重要。民族间的矛盾会在平等中化解,经济的发展将给民族带来更大的利益。民族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和谐的必经之路,伟大的民族复兴也将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