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工区
小河湾大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中瑞恒基云南沙蒲公路改建工程
A1工区
蒋家湾大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小河湾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2、施工图设计;
3、现场踏勘调查、搜集的实地资料;
4、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相关工程的技术总结、工法成果等。
依据以上文件、规范、标准及工程实地勘察情况,结合现有技术装备、施工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多年从事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桥梁施工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以“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创精品”为目标,编制本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小河湾大桥中心桩号K5+410,本桥为跨越山间冲沟地貌而设,全桥左右幅共4联,4*40+4*40米。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简支T梁,桥面连续;全桥左右幅共设6道伸缩缝。
主要技术指标表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规范指标 |
| 1 | 设计速度 | Km/h | 80 |
| 2 | 桥面净宽 | 米 | 2*净-11米 |
| 3 | 汽车荷载等级 | / | 公路-Ⅰ级 |
| 4 | 地震 | / | 动峰值加速度a≤0.02g |
小河湾大桥地处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马王屯行政村福禄底自然村,跨越山间冲沟地貌区,总体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两岸桥台均位于冲沟两侧的陡坡地带,桥址区两岸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向,桥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北西岸路线区域最高海拔1791.90米,南东岸路线区最高海拔1780.50米,桥址区最低海拔1701.00米,相对高差90.90米。桥址区地势较陡,沟谷切割较深,为“U”型谷,主要为冲沟峡谷地貌区;两岸桥台均位于斜坡之上。两岸桥台处地形坡度较大,地势较陡。桥址区处地质作用,主要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及构造剥蚀作用为主,两岸桥台处地质作用以构造剥蚀作用为主。
2.3水文
路线区域气候温湿,最热为6-8月,月平均气温18-21C,最高为30-33C;最冷为11-12月及次年1、2月,月平均气温7-9C,最低为0-2C.气温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差异较大。河谷区较为炎热终年无霜,适于亚热带及热带作为生长;高山区则较为寒冷,冬末春初,常有短暂积雪。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400mm,主要集中在6-10月,可占全年的90%,形成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三、评估办法
3.1根据施工设计图提供的资料、地质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并对照国家标准、部门及行业规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办法以地质勘探图和施工图的设计资料为主线,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进行评估。具体采用了专家评议法定性分析和风险矩阵法及指标体系法定量分析的办法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3.2成立的风险评估专家组具有工作经验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人员组成。如下表:
| 序号 | 姓名 | 职务职称 | 备注 |
| 1 | 宁双全 | 高级工程师 | 组长 |
| 2 | 文海龙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3 | 徐民 | 工程师 | 成员 |
| 4 | 王坚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5 | 杨博 | 工程部 | 成员 |
| 6 | 闫晶晶 | 安质部 | 成员 |
| 7 | 李 | 专职安全员 | 成员 |
4.1总体风险评估
在开工前根据桥梁的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桥梁的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等级,赋值标准及评估见下表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评估指标 | 分类 | 分值 | 评估值 | 说明 | |
| 建设规模 (A1) | 单孔跨径Lk(总长L)超过或达到国内外同类桥型最大单孔跨径Lk(总长L) | 6-8 | 应结合各地工程建设经验及水平,综合判定,其中拱桥应按高限取值。 | ||
| Lk>150米或L>1000米 | 3-5 | ||||
| 100米≤L≤1000米或40米≤Lk≤150米 | 1-2 | 1 | |||
| L<100米或Lk<40米 | 0-1 | ||||
| 地质条件 (A2) | 不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包括岩溶、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强震区、雪崩区、水库坍岸区等) | 4-6 | 特殊性岩土主要包括:冻土、膨胀性岩土、软土等。 | ||
| 存在不良地质灾害,但不频发或存在特殊性岩土,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 1-3 | ||||
| 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 0-1 | 1 | |||
| 气候环 境条件 (A3) | 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区域(洪水、强风、强暴雨雪、台风等) | 4-6 | 应结合施工工艺特征综合判定。 | ||
|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 | 2-3 | 2 | |||
| 气候环境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 0-1 | ||||
| 地形地 貌条件 (A4) | 山岭区 | 峡谷、山间盆地、山口等险要区域 | 4-6 | 4 | 应结合勘察资料,综合判定。 |
| 一般区域 | 0-3 | ||||
| 平原区 | 0-1 | ||||
| 桥位特征 (A5) | 跨江、河、海湾 | 通航等级1级-3级 | 4-6 | 跨线桥应综合考虑交叉的交通量状况。 | |
| 通航等级4级-6级 | 2-3 | ||||
| 通航等级7级及等外 | 0-1 | ||||
| 陆地 | 跨线桥(公路、铁路等)及其他特殊桥 | 3-6 | 0 | ||
| 施工工艺成熟度(A6) |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国内首次应用 | 2-3 | 应考虑施工企业工程经验。 | ||
| 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 | 0-1 | 1 | |||
桥梁单孔跨径为40米,根据桥梁风险评估指标参数表可知,A1取值为1分;
桥梁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A2取值为1分;
桥梁施工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A3取值为2分;
桥梁地形所属山岭区一般区域,A4取值为4分;
桥梁为陆地跨线桥,A5取值为0分;
桥梁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A6取值为1分。
根据公式桥梁总体风险值 R=A1+A2+A3+A4+A5+A6=9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见表 1
表 1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风险等级 | 计算分值R |
| 等级Ⅳ(极高风险) | 14 分及以上 |
| 等级Ⅲ(高度风险) | 9~13 分 |
| 等级Ⅱ(中度风险) | 5~8 分 |
| 等级Ⅰ(低度风险) | 0~4 分 |
4.3 专项风险评估
为方便风险评估,先将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到分项工程,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表(表 2)
表 2小河湾大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表
| 序号 | 施工作业活动 |
| 1 | 基坑施工 |
| 2 | 灌注桩施工 |
| 3 | 钢筋工程施工 |
| 4 | 预应力预制T梁安装 |
| 5 | 高墩柱施工 |
表 3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
| 序号 | 风险源 | 判断依据 |
| 1 | 管理不当 | 专家咨询 |
| 2 | 施工工人 | 小组讨论 |
| 3 | 材料 | 相关人员调查 |
| 4 | 安全设施 | 专家咨询 |
| 5 | 操作不当 | 相关人员调查 |
| 6 | 作业不当 | 小组讨论 |
| 7 | 物体打击 | 专家咨询 |
| 8 | 作业环境 | 小组讨论 |
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致险因子分析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通过评估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实施。
分析致险因子时按找到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结合以往施工中发生的典型事故得出如下事故类型对照表(表 4)和风险源风险分析表(表 5)
表4 桥梁施工事故类型对照表
事故类型
| 主要作业内容 | 物体打击 | 高处坠落 | 触电 | 起重伤害 | 机械伤害 | 车辆伤害 | 中毒窒息 | 坍塌 | 容器爆炸 |
| 灌注桩 | ☆ | ☆ | ☆ | ☆ | ☆ | ||||
| 高墩柱施工 | ☆ | ☆ | ☆ | ☆ |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 | ☆ | ☆ | ☆ | ☆ | |||||
| 钢筋工程作业 | ☆ | ☆ | ☆ | ☆ | |||||
| 临时设施(塔吊、龙门架)安装拆除 | ☆ | ☆ | ☆ | ☆ | |||||
| 架桥机安全作业 | ☆ | ☆ | |||||||
| 钢筋混凝土和T梁上部结构 | ☆ | ☆ |
| 施工作业内容 | 潜在事故内容 | 致险因子 | 受伤害人类型 | 伤害程度 | 物不安全状态 | 人不安全行为 | 备注 |
| 钻孔灌注桩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中毒窒息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 | 重伤死亡 | ☆ | |||
| 墩柱施工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钢筋工程施工作业 | 容器爆炸 | 作业不当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触电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死亡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模板支架安装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临时设施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架梁施工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张拉、防撞护栏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风险估测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算。风险估测方法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安全管理方案、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等因素确定。评估小组通过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本桥梁进行了风险估测,形成了风险估测汇总表(表 6)
表 6风险估测汇总表
| 编号 | 风险源 | 风险评估 | ||||
| 作业 内容 | 潜在事故类型 | 严重程度 | 可能性 | 风险 大小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1 | 灌注桩 | 坍塌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2 | 高墩柱施工 | 坍塌 | 重大 | 重大 | 偶然 | 高度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高处坠落 | 较大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3 | 模板、支架与拆除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坍塌 | 重大 | 重大 | 偶然 | 高度 | ||
| 4 | 钢筋工程作业 | 容器爆炸 | 重大 | 较大 | 不太 可能 | 中度 |
| 触电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机械伤害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5 | 预应力砼T梁运输及架设 | 高处坠落 | 较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重大 | 偶然 | 中度 | ||
| 坍塌 | 重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 机械伤害 | 较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 6 | 临设(塔吊架桥机)拆除 | 坍塌 | 重大 | 较大 | 偶然 | 高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7 | 钢筋砼和预应力砼上部结构施工 | 高处坠落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较大 | 偶然 | 中度 |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 机械伤害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5.1重大风险源估测
按《指南》推荐的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估测。其中事故可能性取决于物的状态引起的事故可能性与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起的风险抵销的耦合。事故可能性的等级分为四级,如表 7 所示:
表 7 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
| 概率范围 | 中心值 | 概率等级描绘 | 概率等级 |
| >0.3 | 1 | 很可能 | 4 |
| 0.03-0.3 | 0.1 | 可能 | 3 |
| 0.003-0.03 | 0.01 | 偶然 | 2 |
| <0.003 | 0.001 | 不太可能 | 1 |
表 8 人员伤亡类别
| 等级 | 1 | 2 | 3 | 4 |
| 定性描述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人员伤亡 | 死亡 (失踪) < 3 或重伤< 10 | 3≤死亡(失踪)< 10 或 10≤重伤< 50 | 10≤死亡(失踪)< 30 或 50≤重伤<100 | 死亡(失踪)≥ 30 或重伤≥50 |
| 等级 | 1 | 2 | 3 | 4 |
| 定性描述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经济损失(万元) | Z<10 | 10≤Z<50 | 50≤Z<500 | Z≥500 |
表 10 专项风险等级
| 严重等级程度 可能性等级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 1 | 2 | 3 | 4 | ||
| 很可能 | 4 | 高度Ⅲ | 高度Ⅲ | 极高Ⅳ | 极高Ⅳ |
| 可能 | 3 | 中度Ⅱ | 高度Ⅲ | 高度Ⅲ | 极高Ⅳ |
| 偶然 | 2 | 中度Ⅱ | 中度Ⅱ | 高度Ⅲ | 高度Ⅲ |
| 不太可能 | 1 | 低度Ⅰ | 中度Ⅱ | 中度Ⅱ | 高度Ⅲ |
桥梁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事故严重程度的估测采用专家调查法,事故可能性的评估采用指标体系法。
5.2.1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见表 11:
表 11安全管理评估指标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总承包企业资质A | 三级 | 3 | |
| 二级 | 2 | ||
| 一级 | 1 | ||
| 特级 | 0 | 0 | |
| 专业及劳务分包企业资质B | 无资质 | 1 | |
| 有资质 | 0 | 0 | |
| 历史事故情况C | 发生过重大事故 | 3 | |
| 发生过较大事故 | 2 | ||
| 发生过一般事故 | 1 | ||
| 未发生过事故 | 0 | 0 | |
| 作业人员经验D | 无经验 | 2 | |
| 经验不足 | 1 | ||
| 经验丰富 | 0 | 0 | |
|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E | 不足 | 2 | |
| 基本符合规定 | 1 | 1 | |
| 符合规定 | 0 | ||
| 安全投入F | 不符合合同要求 | 2 | |
| 基本符合合同要求 | 1 | ||
| 符合规定 | 0 | 0 |
| 机械设备配置及管理G | 不符合合同要求 | 2 | |
| 基本符合合同要求 | 1 | 1 | |
| 符合合同要求 | 0 | ||
| 专项施工方案H | 可操作性较差 | 2 | |
| 可操作性一般 | 1 | ||
| 可操作性强 | 0 | 0 |
表 12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
| 计算分值(M) | 折减系数γ |
| >12 | 1.2 |
| 9≤M≤12 | 1.1 |
| 6≤M≤8 | 1.0 |
| 3≤M≤5 | 0.9 |
| 0≤M≤2 | 0.8 |
5.1.3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表15)
| 表15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 ||||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分值 | 说明 |
| 1 | 基坑深度 | H≧5m | 4-6 | 按基坑实际深度,比照基准分,综合判定。 |
| 3m≦H<5m | 2-3 | |||
| H<3m | 0-1 | |||
| 2 | 岩土条件 | 一类土 | 0-1 | 松土(砂类土、松散土)。 |
| 二类土 | 0 | 普通土(粘性土、密实砂性土等)。 | ||
| 四类—六类土 | 1-3 | 需要爆破法开挖 | ||
| 3 | 地下水 | 地下水浅层分布,需降水处置,施工中可能带水作业 | 2-3 | 临河、湖、塘等水系且可能发生渗流的情况时,可参照判定 |
| 地下水深层分布,对施工安全基本无影响 | 0-1 | |||
| 4 | 基坑支护 | 采用经验设计支护方案 | 1-3 | 无 |
| 采用专业设计支护方案 | 0-1 | |||
| 5 | 作业季节 | 雨季、冻土消融等不利季节 | 1-3 | 主要考虑季节因素对土体力学特性影响程度 |
| 较适宜施工作业季节 | 0-1 | |||
| 6 | 开挖方式 | 筑岛围堰开挖 | 1-3 | 筑岛围堰开挖应考虑洪水、潮汐及冲刷水等因素 |
| 放坡台阶法开挖 | 0-1 | |||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1 | 基坑深度 | H<3m | 0-1 | 1 |
| 2 | 岩土条件 | 一类土 | 0-1 | 1 |
| 3 | 地下水 | 地下水深层分布,对施工安全基本无影响 | 0-1 | 1 |
| 4 | 基坑支护 | 采用专业设计支护方案 | 0-1 | 1 |
| 5 | 作业季节 | 较适宜施工作业季节 | 0-1 | 1 |
| 6 | 开挖方式 | 放坡台阶法开挖 | 0-1 | 1 |
| 总分(R) | 6 |
5.1.4墩柱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见表 16
表16墩柱(塔)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表16取值如下: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1 | 墩柱高度 | H≥30m | 3-6 | 4 |
| 2 | 气候环境条件 |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 | 1-3 | 2 |
| 3 | 施工方法 | 支架模板法 | 1-3 | 1 |
| 4 | 临时结构设计 | 采用专业设计方案 | 0-1 | 1 |
| 合计(R) | 8 |
5.1.5 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估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估指标主要基于架桥机倒塌事故,见表 17。
表 17 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
| 序号 | 评估内容 | 基准分 | 得分 | ||
| 1 | 行走方式 | 横向 | 整机吊装横移动 | 0-1 | 1 |
| 墩顶移梁 | 1-3 | ||||
| 纵向 | 拖拉式 | 1-3 | 1 | ||
| 步履式 | 0-1 | ||||
| 2 | 导梁形式 | 单导式 | 1-3 | 1 | |
| 双导式 | 0-1 | ||||
| 钢索斜拉式(悬臂式) | 1-3 | ||||
| 3 | 喂梁形式 | 尾部喂梁型 | 0-1 | 1 | |
| 侧向取梁型 | 1-3 | ||||
| 4 | 桥梁线性 | 直桥 | 0-1 | 1 | |
| 弯桥(曲线超高),纵坡大影响施工安全 | 1-3 | ||||
| 5 | 气候环境 | 存在强风、多雨等不良气候条件,影响施工安全 | 1-3 | 1 | |
| 气候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 0-1 | ||||
| 6 | 设计与制作 | 采用专业设计验证方案后相关合格产品 | 0-1 | 1 | |
| 采用经验设计方案 | 3-6 | ||||
| 合计(R) | 7 | ||||
5.1.6 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
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等级,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本桥梁具体施工作业活动的风险等级, 并形成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表 18)。
表 18 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 重大风险源 | 事故可能性等级 | 严重程度等级 | 风险等级 | 评定理由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墩柱施工坍塌 | 2 | 3 | 3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坍塌 | 4 | 1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钢筋工程触电 | 3 | 1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塔吊、架桥机拆除与坍塌 | 2 | 3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高处坠落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物体打击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6.1 一般风险源控制
一般风险控制措施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要求来制定,对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安全防护、安全警示、安全教育、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2 重大风险源控制
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并保证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施工过程中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等不稳定因素,针对千秋关大桥的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了相对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并举办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 其措施如下。
6.2.1墩柱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墩柱施工的风险防控重点考虑坍塌事故、高处坠落事故等类型。
1、风险防控对策
采用支架模板法应根据结构特点,混凝土施工工艺和现行的有关要求对支架进行专项安全设计,并要求安装,拆除程序和安全技术措施。
2、 墩柱施工应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1)参加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作业前应检查所有的登高工具和安全用具(安全帽、安全带、梯子、跳板、 脚手架、防护板、安全网)必须安全可靠,严禁无防护作业。
(3)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须装入工具袋。必须从指定的路线上下,严禁人员随起吊物一同上下。不得在高空投掷材料或工具等物;不得将易滚易滑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工作完毕应及时将工具、零星材料、 零部件等一切易坠落物件清理干净,以防落下伤人,上下大型零件时,应采用可靠的起吊机具。
(4)施工中应经常与当地气象台站取得联系,遇有雷雨、六级(含)以上大风时,必须停止施工,并将作业平台上的设备、工具、材料等固定牢固,人员撤离。
(5)脚手架必须要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6)支立模板要按工序操作。当一块或几块模板单独竖立和竖立较大模板时,应设立临时支撑,上下必须顶牢。操作时要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台。整体模板合拢后,应及时用拉杆斜撑固定牢靠,模板支撑不得固定在脚手架上。
(7)拆除模板作业时,应按顺序分段拆除,不得留有松动或悬挂的模板,严禁硬砸或用机械大面积拉倒。在起吊模板前,应先检查连接螺杆是否全部卸掉,确认无连接后方可起吊。
(8)浇注和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模板及其支撑。
(9)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便携式照明应采用 36V(含)以下的安全电压。固定照明灯具距平台不得低于 2.5m。
(10)拆除脚手架必须按专项方案要求进行。
七、桥梁工程评估结论
7.1本桥梁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如下(表 19):
| 重大风险源 | 事故可能性等级 | 严重程度等级 | 风险等级 | 评定理由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墩柱施工坍塌 | 2 | 3 | 3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坍塌 | 4 | 1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钢筋工程触电 | 3 | 1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塔吊、架桥机拆除与坍塌 | 2 | 3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高处坠落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物体打击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7.2 本次风险源分析评估,经过了评估小组严格的讨论和分析,咨询了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上满足了要求。
蒋家湾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2、施工图设计;
3、现场踏勘调查、搜集的实地资料;
4、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相关工程的技术总结、工法成果等。
依据以上文件、规范、标准及工程实地勘察情况,结合现有技术装备、施工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多年从事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桥梁施工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以“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创精品”为目标,编制本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蒋家湾大桥中心桩号K6+775,本桥为跨越箐沟克服地形高差而设,全桥左右幅共8联,5*30+5*30+5*30+4*30米。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简支T梁,桥面连续;全桥左右幅共设10道伸缩缝。
主要技术指标表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规范指标 |
| 1 | 设计速度 | Km/h | 80 |
| 2 | 桥面净宽 | 米 | 2*净-11米 |
| 3 | 汽车荷载等级 | / | 公路-Ⅰ级 |
| 4 | 地震 | / | 动峰值加速度a≤0.02g |
蒋家湾大桥位于东经99o00’-99o18’,北纬25o00’-25o15’,行政区划属保山市隆阳区管辖。桥位经蒋家湾自然村,跨越山间凹地及冲沟地貌区,总体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两岸桥台均位于冲沟两侧的陡坡地带,桥址区两岸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向,桥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北西岸路线区域最高海拔1780.00米,南东岸路线区最高海拔1755.57米,桥址区最低海拔1700.94米,相对高差80.00米。桥址区地势较缓,沟谷切割较深,为“U”型谷,主要为中低山缓坡地貌区;两岸桥台均位于斜坡之上。桥址区处地质作用,主要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及构造剥蚀作用为主,两岸桥台处地质作用以构造剥蚀作用为主。
2.3水文
路线区域气候温湿,最热为6-8月,月平均气温18-21C,最高为30-33C;最冷为11-12月及次年1、2月,月平均气温7-9C,最低为0-2C.气温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差异较大。河谷区较为炎热终年无霜,适于亚热带及热带作为生长;高山区则较为寒冷,冬末春初,常有短暂积雪。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400mm,主要集中在6-10月,可占全年的90%,形成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三、评估办法
3.1根据施工设计图提供的资料、地质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并对照国家标准、部门及行业规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办法以地质勘探图和施工图的设计资料为主线,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进行评估。具体采用了专家评议法定性分析和风险矩阵法及指标体系法定量分析的办法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3.2成立的风险评估专家组具有工作经验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人员组成。如下表:
| 序号 | 姓名 | 职务职称 | 备注 |
| 1 | 宁双全 | 高级工程师 | 组长 |
| 2 | 文海龙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3 | 安全工程师 | 成员 | |
| 4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 5 | 工程部 | 成员 | |
| 6 | 安保部 | 成员 | |
| 7 | 专职安全员 | 成员 |
4.1总体风险评估
在开工前根据桥梁的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桥梁的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等级,赋值标准及评估见下表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评估指标 | 分类 | 分值 | 评估值 | 说明 | |
| 建设规模 (A1) | 单孔跨径Lk(总长L)超过或达到国内外同类桥型最大单孔跨径Lk(总长L) | 6-8 | 应结合各地工程建设经验及水平,综合判定,其中拱桥应按高限取值。 | ||
| Lk>150米或L>1000米 | 3-5 | ||||
| 100米≤L≤1000米或40米≤Lk≤150米 | 1-2 | 1 | |||
| L<100米或Lk<40米 | 0-1 | ||||
| 地质条件 (A2) | 不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包括岩溶、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强震区、雪崩区、水库坍岸区等) | 4-6 | 特殊性岩土主要包括:冻土、膨胀性岩土、软土等。 | ||
| 存在不良地质灾害,但不频发或存在特殊性岩土,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 | 1-3 | ||||
| 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 | 0-1 | 1 | |||
| 气候环 境条件 (A3) | 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区域(洪水、强风、强暴雨雪、台风等) | 4-6 | 应结合施工工艺特征综合判定。 | ||
|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 | 2-3 | 2 | |||
| 气候环境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 0-1 | ||||
| 地形地 貌条件 (A4) | 山岭区 | 峡谷、山间盆地、山口等险要区域 | 4-6 | 4 | 应结合勘察资料,综合判定。 |
| 一般区域 | 0-3 | ||||
| 平原区 | 0-1 | ||||
| 桥位特征 (A5) | 跨江、河、海湾 | 通航等级1级-3级 | 4-6 | 跨线桥应综合考虑交叉的交通量状况。 | |
| 通航等级4级-6级 | 2-3 | ||||
| 通航等级7级及等外 | 0-1 | ||||
| 陆地 | 跨线桥(公路、铁路等)及其他特殊桥 | 3-6 | 0 | ||
| 施工工艺成熟度(A6) |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国内首次应用 | 2-3 | 应考虑施工企业工程经验。 | ||
| 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 | 0-1 | 1 | |||
桥梁单孔跨径为30米,根据桥梁风险评估指标参数表可知,A1取值为1分;
桥梁地质条件较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因素,A2取值为1分;
桥梁施工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A3取值为2分;
桥梁地形所属山岭区一般区域,A4取值为4分;
桥梁为陆地跨线桥,A5取值为0分;
桥梁施工工艺较成熟,国内有相关应用,A6取值为1分。
根据公式桥梁总体风险值 R=A1+A2+A3+A4+A5+A6=9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见表 1
表 1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风险等级 | 计算分值R |
| 等级Ⅳ(极高风险) | 14 分及以上 |
| 等级Ⅲ(高度风险) | 9~13 分 |
| 等级Ⅱ(中度风险) | 5~8 分 |
| 等级Ⅰ(低度风险) | 0~4 分 |
4.3 专项风险评估
为方便风险评估,先将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到分项工程,本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表(表 2)
表 2蒋家湾大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分解表
| 序号 | 施工作业活动 |
| 1 | 基坑施工 |
| 2 | 灌注桩施工 |
| 3 | 钢筋工程施工 |
| 4 | 预应力预制T梁安装 |
| 5 | 高墩柱施工 |
表 3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
| 序号 | 风险源 | 判断依据 |
| 1 | 管理不当 | 专家咨询 |
| 2 | 施工工人 | 小组讨论 |
| 3 | 材料 | 相关人员调查 |
| 4 | 安全设施 | 专家咨询 |
| 5 | 操作不当 | 相关人员调查 |
| 6 | 作业不当 | 小组讨论 |
| 7 | 物体打击 | 专家咨询 |
| 8 | 作业环境 | 小组讨论 |
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致险因子分析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通过评估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实施。
分析致险因子时按找到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结合以往施工中发生的典型事故得出如下事故类型对照表(表 4)和风险源风险分析表(表 5)
表4 桥梁施工事故类型对照表
事故类型
| 主要作业内容 | 物体打击 | 高处坠落 | 触电 | 起重伤害 | 机械伤害 | 车辆伤害 | 中毒窒息 | 坍塌 | 容器爆炸 |
| 灌注桩 | ☆ | ☆ | ☆ | ☆ | |||||
| 高墩柱施工 | ☆ | ☆ | ☆ | ☆ |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 | ☆ | ☆ | ☆ | ||||||
| 钢筋工程作业 | ☆ | ☆ | ☆ | ☆ | |||||
| 临时设施(塔吊、架桥机)安装拆除 | ☆ | ☆ | ☆ | ||||||
| 架桥机安全作业 | ☆ | ☆ | |||||||
| 钢筋混凝土和T梁上部结构 | ☆ | ☆ |
| 施工作业内容 | 潜在事故内容 | 致险因子 | 受伤害人类型 | 伤害程度 | 物不安全状态 | 人不安全行为 | 备注 |
| 钻孔灌注桩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中毒窒息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 | 重伤死亡 | ☆ | |||
| 墩柱施工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作业环境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钢筋工程施工作业 | 容器爆炸 | 作业不当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触电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死亡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模板支架安装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临时设施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架梁施工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
| 坍塌 | 施工人员 | 作业员本身及同地点其他人员 | 重伤死亡 | ☆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张拉、防撞护栏 | 高处坠落 | 安全设施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机械伤害 | 操作不当 | 作业员本身 | 轻、重伤 | ☆ | |||
| 物体打击 | 物体打击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 | ☆ | |||
| 起重伤害 | 作业不当 | 同一作业面其他人员 | 轻、重伤死亡 | ☆ |
风险估测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算。风险估测方法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安全管理方案、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等因素确定。评估小组通过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本桥梁进行了风险估测,形成了风险估测汇总表(表 6)
表 6风险估测汇总表
| 编号 | 风险源 | 风险评估 | ||||
| 作业 内容 | 潜在事故类型 | 严重程度 | 可能性 | 风险 大小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1 | 灌注桩 | 坍塌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2 | 高墩柱施工 | 坍塌 | 重大 | 重大 | 偶然 | 高度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高处坠落 | 较大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3 | 模板、支架与拆除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坍塌 | 重大 | 重大 | 偶然 | 高度 | ||
| 4 | 钢筋工程作业 | 容器爆炸 | 重大 | 较大 | 不太 可能 | 中度 |
| 触电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
| 机械伤害 | 一般 | 一般 | 很可能 | 高度 | ||
| 5 | 预应力砼T梁运输及架设 | 高处坠落 | 较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重大 | 偶然 | 中度 | ||
| 坍塌 | 重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 机械伤害 | 较大 | 较大 | 可能 | 高度 | ||
| 6 | 临设(塔吊、架桥机)拆除 | 坍塌 | 重大 | 较大 | 偶然 | 高度 |
| 物体打击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高处坠落 | 一般 | 一般 | 偶然 | 中度 | ||
| 7 | 钢筋砼和预应力砼上部结构施工 | 高处坠落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起重伤害 | 较大 | 较大 | 偶然 | 中度 | ||
| 物体打击 | 较大 | 一般 | 可能 | 高度 | ||
| 机械伤害 | 一般 | 一般 | 可能 | 中度 |
5.1重大风险源估测
按《指南》推荐的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估测。其中事故可能性取决于物的状态引起的事故可能性与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起的风险抵销的耦合。事故可能性的等级分为四级,如表 7 所示:
表 7 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
| 概率范围 | 中心值 | 概率等级描绘 | 概率等级 |
| >0.3 | 1 | 很可能 | 4 |
| 0.03-0.3 | 0.1 | 可能 | 3 |
| 0.003-0.03 | 0.01 | 偶然 | 2 |
| <0.003 | 0.001 | 不太可能 | 1 |
表 8 人员伤亡类别
| 等级 | 1 | 2 | 3 | 4 |
| 定性描述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人员伤亡 | 死亡 (失踪) < 3 或重伤< 10 | 3≤死亡(失踪)< 10 或 10≤重伤< 50 | 10≤死亡(失踪)< 30 或 50≤重伤<100 | 死亡(失踪)≥ 30 或重伤≥50 |
| 等级 | 1 | 2 | 3 | 4 |
| 定性描述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经济损失(万元) | Z<10 | 10≤Z<50 | 50≤Z<500 | Z≥500 |
表 10 专项风险等级
| 严重等级程度 可能性等级 | 一般 | 较大 | 重大 | 特大 | |
| 1 | 2 | 3 | 4 | ||
| 很可能 | 4 | 高度Ⅲ | 高度Ⅲ | 极高Ⅳ | 极高Ⅳ |
| 可能 | 3 | 中度Ⅱ | 高度Ⅲ | 高度Ⅲ | 极高Ⅳ |
| 偶然 | 2 | 中度Ⅱ | 中度Ⅱ | 高度Ⅲ | 高度Ⅲ |
| 不太可能 | 1 | 低度Ⅰ | 中度Ⅱ | 中度Ⅱ | 高度Ⅲ |
桥梁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事故严重程度的估测采用专家调查法,事故可能性的评估采用指标体系法。
5.2.1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见表 11:
表 11安全管理评估指标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总承包企业资质A | 三级 | 3 | |
| 二级 | 2 | ||
| 一级 | 1 | ||
| 特级 | 0 | 0 | |
| 专业及劳务分包企业资质B | 无资质 | 1 | |
| 有资质 | 0 | 0 | |
| 历史事故情况C | 发生过重大事故 | 3 | |
| 发生过较大事故 | 2 | ||
| 发生过一般事故 | 1 | ||
| 未发生过事故 | 0 | 0 | |
| 作业人员经验D | 无经验 | 2 | |
| 经验不足 | 1 | ||
| 经验丰富 | 0 | 0 | |
|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E | 不足 | 2 | |
| 基本符合规定 | 1 | 1 | |
| 符合规定 | 0 | ||
| 安全投入F | 不符合合同要求 | 2 | |
| 基本符合合同要求 | 1 | ||
| 符合规定 | 0 | 0 |
| 机械设备配置及管理G | 不符合合同要求 | 2 | |
| 基本符合合同要求 | 1 | 1 | |
| 符合合同要求 | 0 | ||
| 专项施工方案H | 可操作性较差 | 2 | |
| 可操作性一般 | 1 | ||
| 可操作性强 | 0 | 0 |
表 12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
| 计算分值(M) | 折减系数γ |
| >12 | 1.2 |
| 9≤M≤12 | 1.1 |
| 6≤M≤8 | 1.0 |
| 3≤M≤5 | 0.9 |
| 0≤M≤2 | 0.8 |
5.1.3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表15)
| 表15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 ||||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分值 | 说明 |
| 1 | 基坑深度 | H≧5m | 4-6 | 按基坑实际深度,比照基准分,综合判定。 |
| 3m≦H<5m | 2-3 | |||
| H<3m | 0-1 | |||
| 2 | 岩土条件 | 一类土 | 0-1 | 松土(砂类土、松散土)。 |
| 二类土 | 0 | 普通土(粘性土、密实砂性土等)。 | ||
| 四类—六类土 | 1-3 | 需要爆破法开挖 | ||
| 3 | 地下水 | 地下水浅层分布,需降水处置,施工中可能带水作业 | 2-3 | 临河、湖、塘等水系且可能发生渗流的情况时,可参照判定 |
| 地下水深层分布,对施工安全基本无影响 | 0-1 | |||
| 4 | 基坑支护 | 采用经验设计支护方案 | 1-3 | 无 |
| 采用专业设计支护方案 | 0-1 | |||
| 5 | 作业季节 | 雨季、冻土消融等不利季节 | 1-3 | 主要考虑季节因素对土体力学特性影响程度 |
| 较适宜施工作业季节 | 0-1 | |||
| 6 | 开挖方式 | 筑岛围堰开挖 | 1-3 | 筑岛围堰开挖应考虑洪水、潮汐及冲刷水等因素 |
| 放坡台阶法开挖 | 0-1 | |||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1 | 基坑深度 | H<3m | 0-1 | 1 |
| 2 | 岩土条件 | 一类土 | 0-1 | 1 |
| 3 | 地下水 | 地下水深层分布,对施工安全基本无影响 | 0-1 | 1 |
| 4 | 基坑支护 | 采用专业设计支护方案 | 0-1 | 1 |
| 5 | 作业季节 | 较适宜施工作业季节 | 0-1 | 1 |
| 6 | 开挖方式 | 放坡台阶法开挖 | 0-1 | 1 |
| 总分(R) | 6 |
表16墩柱(塔)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表16取值如下:
| 序号 | 评估指标 | 分类 | 赋分值 | 得分 |
| 1 | 墩柱高度 | H≥30m | 3-6 | 4 |
| 2 | 气候环境条件 | 气候环境条件一般,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但不显着 | 1-3 | 2 |
| 3 | 施工方法 | 支架模板法 | 1-3 | 1 |
| 4 | 临时结构设计 | 采用专业设计方案 | 0-1 | 1 |
| 合计(R) | 8 |
5.1.5 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估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估指标主要基于架桥机倒塌事故,见下表 17。
表 17 架桥机安装法施工事故发生可能性
| 序号 | 评估内容 | 基准分 | 得分 | ||
| 1 | 行走方式 | 横向 | 整机吊装横移动 | 0-1 | 1 |
| 墩顶移梁 | 1-3 | ||||
| 纵向 | 拖拉式 | 1-3 | 1 | ||
| 步履式 | 0-1 | ||||
| 2 | 导梁形式 | 单导式 | 1-3 | 1 | |
| 双导式 | 0-1 | ||||
| 钢索斜拉式(悬臂式) | 1-3 | ||||
| 3 | 喂梁形式 | 尾部喂梁型 | 0-1 | 1 | |
| 侧向取梁型 | 1-3 | ||||
| 4 | 桥梁线性 | 直桥 | 0-1 | 1 | |
| 弯桥(曲线超高),纵坡大影响施工安全 | 1-3 | ||||
| 5 | 气候环境 | 存在强风、多雨等不良气候条件,影响施工安全 | 1-3 | 1 | |
| 气候条件良好,基本不影响施工安全 | 0-1 | ||||
| 6 | 设计与制作 | 采用专业设计验证方案后相关合格产品 | 0-1 | 1 | |
| 采用经验设计方案 | 3-6 | ||||
| 合计(R) | 7 | ||||
5.1.6 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
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等级,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本桥梁具体施工作业活动的风险等级, 并形成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表 18)。
表 18 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 重大风险源 | 事故可能性等级 | 严重程度等级 | 风险等级 | 评定理由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墩柱施工坍塌 | 2 | 3 | 3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坍塌 | 4 | 1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钢筋工程触电 | 3 | 1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塔吊、架桥机拆除与坍塌 | 2 | 3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高处坠落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物体打击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6.1 一般风险源控制
一般风险控制措施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要求来制定,对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安全防护、安全警示、安全教育、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2 重大风险源控制
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并保证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施工过程中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等不稳定因素,针对千秋关大桥的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了相对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并举办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 其措施如下。
6.2.1墩柱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墩柱施工的风险防控重点考虑坍塌事故、高处坠落事故等类型。
1、风险防控对策
采用支架模板法应根据结构特点,混凝土施工工艺和现行的有关要求对支架进行专项安全设计,并要求安装,拆除程序和安全技术措施。
2、 墩柱施工应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1)参加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作业前应检查所有的登高工具和安全用具(安全帽、安全带、梯子、跳板、 脚手架、防护板、安全网)必须安全可靠,严禁无防护作业。
(3)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须装入工具袋。必须从指定的路线上下,严禁人员随起吊物一同上下。不得在高空投掷材料或工具等物;不得将易滚易滑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工作完毕应及时将工具、零星材料、 零部件等一切易坠落物件清理干净,以防落下伤人,上下大型零件时,应采用可靠的起吊机具。
(4)施工中应经常与当地气象台站取得联系,遇有雷雨、六级(含)以上大风时,必须停止施工,并将作业平台上的设备、工具、材料等固定牢固,人员撤离。
(5)脚手架必须要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6)支立模板要按工序操作。当一块或几块模板单独竖立和竖立较大模板时,应设立临时支撑,上下必须顶牢。操作时要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台。整体模板合拢后,应及时用拉杆斜撑固定牢靠,模板支撑不得固定在脚手架上。
(7)拆除模板作业时,应按顺序分段拆除,不得留有松动或悬挂的模板,严禁硬砸或用机械大面积拉倒。在起吊模板前,应先检查连接螺杆是否全部卸掉,确认无连接后方可起吊。
(8)浇注和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模板及其支撑。
(9)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便携式照明应采用 36V(含)以下的安全电压。固定照明灯具距平台不得低于 2.5m。
(10)拆除脚手架必须按专项方案要求进行。
七、桥梁工程评估结论
7.1本桥梁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如下(表 19):
| 重大风险源 | 事故可能性等级 | 严重程度等级 | 风险等级 | 评定理由 | |
| 人员伤亡 | 经济损失 | ||||
| 墩柱施工坍塌 | 2 | 3 | 3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坍塌 | 4 | 1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钢筋工程触电 | 3 | 1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塔吊、架桥机拆除与坍塌 | 2 | 3 | 2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高处坠落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 上部结构施工物体打击 | 3 | 2 | 1 | Ⅲ | 专家调查法 风险矩阵法 |
7.2 本次风险源分析评估,经过了评估小组严格的讨论和分析,咨询了桥梁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上满足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