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形式主义表现非但没有提高德育实效,反而损坏了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学校和教育者只有重视学生品德的内化践行过程,建立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强调从基础修养抓起,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实效;形式主义;中小学
影响中小学德育实效提高的因素众多,我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形式主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及危害的分析,探讨其克服的对策,进而为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作出新探索。
一、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1.只重形式。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重形式,作表面文章,把德育视为一种可供观赏的“活动”。许多行政领导检查学校德育工作也大多是在该校开展某项德育活动期间进行。他们在衡量与评价德育工作时,对形式方面考虑得比较多。往往简单地把开展了形式新颖、规模宏大活动的学校,断定为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称之为“有声有色”。这是德育形式主义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和提高的真实情况,只关注活动形式,不注重教育效果。
2.只对上负责。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其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质形成和发展)服务。①现时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成绩的认定往往取决于“检查团”检查的结果,因此,在一些学校领导的意识中,一切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上级检查”而进行。所以才会出现人们能经常见到的,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的前几天,全校上下搞卫生、换板报、紧急训练、临时编写材料等令广大师生反感的形式主义现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会使学生感到其“虚假”的一面,会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3.只重过程。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还表现为“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有人称“只管种,不管收”。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也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道理都讲清了,学生照做与否,毛病改与不改,那主要是学生的事。有些时候不见成效,则认为是学生不可救药,而不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德育工作至少要在形式上“完成任务”,有人称这种做法为“独白式”教育。这是德育工作者教学方法上形式主义的表现。这些德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只是“完成任务”,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和热情,方法简单低效,当然谈不上考虑如何创造性地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德育实效的问题了。
4.简单量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者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数字简单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纪律卫生的分数、好人好事的次数、表扬稿的篇数、捐款的钱数等来“量化”德育的效果。这样的“德育量化”实际上只能考察学生的一些外显行为,无法估算学生思想品德深层的变化,相反它却引导师生更加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化的行为。所以这种简单“德育量化”不但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不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而且还损坏了教育者自身的形象,所以,必须在教育实践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矫正。
二、克服德育形式主义的对策
1.重视学生品德的内化践行过程。德育形式主义只注重教化的形式和过程,不大关注道德的接受和内化的效果,而我们评价某项德育活动是否具有实效,主要看其德育的内容是否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品德、外显为行为。所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遵循内化践行的原则。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中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他们平等意识强,不愿听别人的过多指责,愿意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躬行。学生的道德实践是把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德育内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要注意引导他们身体力行,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并形成道德习惯。“内化践行”是德育方法的一项根本指导思想,是克服形式主义,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保证。
2.建立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前文提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表现,与不健全的德育评价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对于克服形式主义,提高德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它具有保证“方向”的作用。首先,运用“效益指标”来衡量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工作的效益主要体现为德育活动的投入(人力、物力等投入)与产出(学生品德的内化和提升程度)的比值关系。“德育指标”对于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按此评价指标,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德育过分注重表面化、形式化的做法,如花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精心制做用于对外宣传德育绩效的各种展板、画册,兴师动众地排练一些并不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大型团体表演等,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生改变。其次,学生德育课的考核要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要改变以往德育课的考核只看空洞的理论教条背诵的情况,转而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测评学生品德内化的结果。当然,衡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除了要看学生在校时的表现之外,还要进行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要把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描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既考核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庸俗量化”。
3.强调从基础修养抓起。形式主义过分注重德育活动的形式新颖,搞“花架子”,不注重学生基础修养的培养。而现实中人们评价德育实效低下往往是指缺少遵守社会公德并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社会成员和群体,而不是指缺少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②所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德育其重点更应放在培养受教育者基础规范和基础文明的修养上,德育内容应更贴近社会生活,更关注社会基础道德,如进行诚信、正直、友爱、关心他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教育。德育从基础修养抓起,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强调教育要求明确可行,对学生不提要求或要求不当都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当然,对学生的要求应有切实的内容,要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爱己”做起,做到自尊、自爱,逐步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强调从基础修养抓起,是克服德育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内容”保证。
4.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这是克服德育形式主义,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组织”保证。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尽管目前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德育实践中不能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如个别教师使用体罚和经济制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强制学生有偿补课等等,这样的不良行为不但玷污了教师崇高的形象,而且也严重削弱了德育实效。所以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强师德建设。其次要进一步更新德育师生观。最近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当中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便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道德教育理念。基于此,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道德应被视为一种智慧,而不应简单看作是一种单向度的“话语”权力。在以往过分强调灌输的德育模式里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说教,却看不到“学生”的感受和师生的互动。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含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等形式主义的特点,它的存续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所以,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德育师生观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①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P14•
②曹树真•突破传统模式 提高德育实践[J]•云南教育,20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