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______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___________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___________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___________ ,提高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___________ ,增加___________ ,强调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参】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素养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一定数量 理解字义 文化科学知识 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学生的亲身经历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6、分解式目标 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饮酒,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学生的思维。(3分)
2、答题要点: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学生的思维。(3分)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3、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 语文学习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8、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9、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10、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13、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4、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识字。
15、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6、《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 160)篇(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45 )字左右。其中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 50)篇,第三学段要求背诵诗文(60 )篇。
17、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8、 第一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 )个,其中( 800--1000 )个左右会写。
1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20、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观察 )、( 思考 )、( 表现 )、(评价 )的能力。
23、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 中进行。
24、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 和实施的能力。
25、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 (语文素养)。
26、第一学段,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 )姿势和良好的( 写字 )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7、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 声母 )、(韵母 )、( 声调
和(整体认读音节 )。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第二学段:
28、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 )( 词典 ),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2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 明显错误 )的词句。
3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又是一个人( 语文素养 )的体现。
31、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 )字的习作。
32、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法。
33、教学时,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 人文 )性和( 工具)性。
34、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 人文 )素养和( 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5、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6、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 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 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 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 )能力、(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 )能力。
37、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 )和( 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和( 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 )发展。
38、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 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
39、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40、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41、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 )、(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4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 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 )和( 审美情趣 )。
4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 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 优秀文化 )的营养。
4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 想像力 )和( 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45、能主动进行( 探究性 )学习,在( 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47、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48、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49、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0、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 自信心 )。
5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 )、(感受 和 想像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52、( 愿意 )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3、能用简短的( 书面便条 )进行书面交际。
5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 新鲜感)的词句。
5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 引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