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8:33:58
文档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        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比;中介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
推荐度:
导读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        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比;中介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作者:付雅婧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

        摘 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 ; 对比 ; 中介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要素的层面,由此忽视了篇章及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的分析,基本采用对比分析,将原因归于母语的负迁移。当然只有母语干扰这一个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外国人在说汉语时,虽然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让别人听起来怪怪的。这一般是语用上出现了问题。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如果没有出现问题我们只能说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的形式上对了,而不能说它们是完全掌握了目的语的使用规则。那么检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目的语规则就需要涉及语用及篇章即语境和语用。如果只是形式上对了却没有掌握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及语用上的不得体。要判断一句话是否正确除了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还要看它在语境中是否有意义。因此篇章和语用上的偏误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语言教学上,通过偏误分析会总结出除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的母语干扰以外的其他造成偏误的原因。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同时,既要多层面地收集学生的偏误不要只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又要多方面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不要只看到母语的干扰。母语干扰是对比分析提出的造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唯一原因,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理论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来解释造成偏误的原因,这种方法只能解释属于母语干扰造成的那一类偏误,而偏误分析则能全方位、多方面地分析偏误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对比分析理论发展至后来出现了偏误分析理论。

        即使偏误分析理论在继对比分析理论之后为第二语言习得及对外汉语教学作出了许多贡献,但它也存在其局限性,如大部分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都是通过测试的方式取得,而不是自然获得,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其次,偏误分析只注意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从而忽略了正确的部分。偏误分析还很难发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因畏难情绪而回避的问题。

        随着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Selinker等人提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是一个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篇章等方面皆与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及目的语语言系统的这些层面不同,是一种伴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逐渐接近目的语正确形式的动态的、的“近似系统”。

        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学者们在研究中介语理论时多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者在习得外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对中介语的基本内容及性质的研究也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诠释。如中介语性质中的僵化,Selinker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僵化是学习者激活了“潜在的心理结构”。僵化现象在二语习得者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大部分的成年二语习得者都会遇到僵化现象,从而使他们的语言水平不能达到目的语的标准水平。Selinker对僵化现象的定义是这样的“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语法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于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的各方面知识都形成了一种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是不会受到一些主观或客观条件而改变的。可以说僵化现象是阻碍学习者习得外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只有究其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僵化现象。

        我认为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有一下三点:

        首先,学习动机是影响僵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在达到了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后便会失去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兴趣降低造成懈怠,从而出现僵化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接收到的知识比自己掌握的目的语知识简单,学习者便会觉得无聊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如果学习者接受的知识难度远远高于自己的目的语水平则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回避,失去兴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习得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们传授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

        其次,母语负迁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者在不完全熟悉目的语规则与思维方式时,遇到一些当下无法解决的困难首先想到利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及语法规则等套用到目的语的使用上,这样便会阻碍学习者目的语习得的进步。这也要求教师要多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思维来思考问题。

        最后,我认为学习者使用的交际策略也是造成僵化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者进行交际时,如遇到自己不能表达的语言项目时,会刻意地简化或回避这个语言项目,用一些简单的语言项目或肢体语言来代替。当学习者发现利用这些简单的语言单位或肢体语言也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交际时,他们便会忽视了正确的语言形式。在以后的交际中也不会注意语法的正确性、语意的连贯等问题,从而产生僵化现象阻碍学习者的习得进程。

        就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关系来看:

        对比分析建立在当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而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均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三种理论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偏误分析肯定了对比分析理论中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并且也把这种迁移作为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认是唯一原因,并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他原因。也就是说偏误分析理论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了更强的预测和解释,由此使外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这也说明了偏误分析对对比分析的继承与发展。

        中介语理论比偏误分析理论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偏误分析仅将外语学习者的偏误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我在前文中也曾提到这样就会忽视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正确的部分,并且也很难看到学习者由于为难情绪而回避的一些问题。而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习得并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外语学习者习得的全过程。由此也可以说偏误分析理论是中介语理论的一部分。

        所以说这三种理论是一种继承发展、兼容并包的关系,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我们在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偏误分析。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及中介语理论的一点认识。

文档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        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对比;中介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